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芳華 > 不甘身先死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芳華 不甘身先死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不甘身先死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蕭紅身在日本,得知訊息之後,悲痛不已,連忙寫信給蕭軍,寄托哀思。1937年1月,蕭紅回國後,立即就去了上海萬國公墓拜謁魯迅的墓。

1937年7月7日,爆發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麵打響。蕭紅和蕭軍跟著上海的文化人撤到武漢。在這裡,聚集了全國各地流亡來的青年作家。其中東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因為和蕭紅蕭軍同是東北人,因此關係很快熟稔,成了好朋友。

1938年1月,蕭紅、蕭軍、聶紺弩、艾青、端木蕻良等左翼作家應民族大學副校長李公樸之邀,離開武漢,到山西民族大學任教。後來由於形勢緊張,又撤到了西安。在這期間,蕭紅和蕭軍正式分手,而和端木蕻良住在一起。蕭紅和蕭軍這兩個名字,本來是取“小小紅軍”的意思,但在蕭軍奔赴延安的時候,蕭紅卻和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漢結婚了。

這年年底,蕭紅生下一個孩子,結果孩子冇能保住,夭折了。

1939年,蕭紅回到重慶,在文藝界的邀請下寫了幾篇紀念魯迅的文章。有《記我們的導師》《記憶中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生活散記》《魯迅先生生活憶略》等。

1940年,蕭紅跟著端木蕻良來到香港,住在九龍尖沙咀。這一年裡,蕭紅創作了她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這部小說一反之前風格,脫離了從前的左翼思想,而轉向了文藝性,被認為是蕭紅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她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傳統文學和現代文學,創造出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文體。雖然因為政治傾向因素遭到了左翼人士的批評,但是在藝術上獲得了巨大成功。蕭紅以她半生的淒慘命運為藍本,深情地回憶和歌頌了自己的故鄉,使讀者看了深受感動。《呼蘭河傳》在藝術上的成功說明瞭好的藝術不僅要有政治思想的灌注和技巧的錘鍊,還要有生命的投入和最真實的感情。

1941年,美國作家史沫特萊從中國回國,途經香港,去看望了蕭紅。她看蕭紅的身體狀況很差,就建議蕭紅去瑪麗醫院做個全麵檢查。結果一下子就檢查出了肺結核。於是蕭紅開始住院,接受西方先進醫療手段——打空氣針。由於蕭紅覺得在醫院裡受到了歧視,所以接受治療冇多久,就出院了。

1942年1月12日,日軍占領香港。蕭紅病情加重,被送入香港跑馬地養和醫院。結果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一名庸醫對她診斷時誤診為喉部問題,就給喉管做了手術,導致蕭紅不能飲食,本來體質就弱的她,這下更弱了。1月15日,端木蕻良將蕭紅再次轉入瑪麗醫院,經過醫治,精神好轉了一些,能夠看書寫字了。在一張紙上,她寫下了猶如遺言一般的文字:

半生儘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大概她也知道自己已經病入膏肓,將不久於人世了吧。

1月21日,日軍接管瑪麗醫院,蕭紅又被送進紅十字會設立的臨時醫院,未及安頓好,第二日便與世長辭,帶著寂寞的靈魂離開了這個給她帶來無數動盪日子的世界。年僅31歲。

她這一生,似乎一直都在漂泊,也似乎一直都在跟男人糾纏。她的父親張選三,她的男人陸振舜、王恩甲、蕭軍、端木蕻良,都曾在她的生命中烙下印記。她一邊靠著男人去爭取自由,一邊又因為男人而不得自由。在臨終前,蕭紅總算看清了命運的麵孔,找到了困頓自己一生的枷鎖: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與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