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那些年的絕代芳華 老大嫁作商人婦
-
老大嫁作商人婦
秋瑾,字璿卿,彆號競雄,又稱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1875年11月8日生於福建省雲霄縣城紫陽書院。秋家雖不是顯貴之家,但也算得上是書香門第。本來是在紹興世代務農的,但自秋瑾的高祖父中了舉人之後,曆代都以讀書考功名為正業。從耕讀傳家到世宦之家,讀書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因此對於孩子們的教育問題,秋家一向很重視。家裡辦著私塾,無論男孩女孩,都會教之讀書。秋瑾5歲的時候就進了私塾,她天資聰穎,記性很好。在長輩們的熏陶下,秋瑾自小就愛看書,很快通曉詩書,且能寫得一手好字,偶爾,還會作幾首詩。
15歲那年,秋瑾的祖父從官位上退休。秋瑾跟著家人回到了紹興老家去陪伴祖父。閒居在家的日子是很無聊的,正值豆蔻年華的秋瑾就不時地跑到外麵去遊山玩水。吳越之地,山水秀麗,一下子就觸動了秋瑾的少女情懷。對著故鄉的山水,秋瑾寫下了不少詩詞。
紹興老家的舅舅一家都是習武之人。跟著學習武術,每天舞刀弄劍,騎馬射箭,非常辛苦,但她卻不以為苦,反以為樂。於是,在短短的幾年裡,秋瑾的文墨詩詞水平漸長,武術大有精進,成了一名文武雙全、剛柔並濟、書卷氣兼有俠氣的美少女。
1894年,秋瑾的父親秋壽南在湘潭縣任督銷總辦,偶然間認識了曾國藩的長孫曾重伯。在曾重伯的介紹下,又認識了雙峰縣“義源當鋪”的老闆王黻臣。考慮到王家是做當鋪生意的,也是大戶人家,秋壽南就不失時機地找來媒人,把自己的女兒秋瑾,許配給王黻臣的四公子王廷鈞。
照外人看來,這樁婚姻門當戶對,郎才女貌,可謂是絕配。但是身在其中的秋瑾卻是大為苦惱,且有苦而說不出。因為她一點兒都不喜歡傳統婦女的生活,每天幽居深閨,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既不能工作,又不能拋頭露麵,隻能靠著手頭上的刺繡打發日子。雖然這種生活方式在中國已經有將近兩千年的傳統,幾乎每一個女子都已經習慣這樣,但對於性格張揚外放的秋瑾而言,這種生活無異於坐牢。她嚮往的是外麵的社會,是國家大事,而不是閨閣中的瑣事,不是家長裡短,她想像個男人一樣在外麵闖蕩。
但是,擋在她前麵的,是實行了幾千年的舊製度,是被人們口口相傳無數代的“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夫為妻綱”。這些陳腐的倫理體係像一座大山一樣,矗立在她麵前,成為她難以逾越的障礙。無奈之下,她隻好跟同樣鬱悶的當地女子唐群英、葛健豪往來,三人經常在一起飲酒賦詩、下棋談心,藉以抒發胸中怨氣。“重重地網與天羅,幽閒深閨莫奈何。”在那些日子裡,秋瑾幾度恨自己是女兒身,不能像個男人一樣出去闖蕩,建功立業。
丈夫王廷鈞,也是讓秋瑾不滿意的因素之一。王廷鈞是商賈出身,素無大誌,一心隻想考個功名,由商變官,走上仕途之路。但是他的書讀得不好,“讀書善悟,不耐吟誦”“作文寫大意,不喜錘鍊”,也就是說,這位公子哥是個“好讀書,不求甚解”的人物,而且不愛背誦。在科舉製度下,熟記四書五經是每一個學子必須完成的任務,不愛背書,當然就被擋在龍門之外。而王廷鈞本人又性子急,去應童子試,兩次未中,回家就把教科書給扔了。指天罵地,憤憤然不再考試。但他還並不死心,而是積極奔走,找門路拿銀子買官做,想靠捐班走上仕途。
在文武雙全的秋瑾看來,這個麵容白皙的翩翩公子,實在是個無用且無味的人。除了家裡有點錢之外,談不上有什麼長處。嫁作“商人婦”,看似光鮮,實則冇一點趣味。無奈的秋瑾,忍不住發出“可憐謝道韞,不嫁鮑參軍”的哀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