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芳華 > 萬古人間四月天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芳華 萬古人間四月天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萬古人間四月天

1932年,林徽因完成了建築學論文《平郊建築雜錄》,幫助燕京大學設計了地質館,並且和梁思成一起設計了燕京大學的女大學生宿舍。在完成這些工作的同時,他們的兒子梁從誡也過了一週歲。林徽因看到孩子已經可以斷奶,就執意要陪丈夫一起去山西野外考察。他們花時間跑圖書館,查閱當地的地方誌,瞭解那裡的風土人情和曆史地理,為考察做了詳儘的計劃。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去野外考察不是件容易事。因為古建築一般都位於窮鄉僻壤,道路不通,難以通行。他們又不會說方言,而每一地都有各自的方言,交流也十分辛苦。最可怕的是當時兵荒馬亂的,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土匪搶劫,或者被無知的村民驅逐。因此每次前去考察之前,營造社的社長都會動用自己的關係,找到當地駐軍或者政府,請求他們關照,然後才動身。

在野外考察的那些日子裡,他們經常處於極其困難的境地,每天的主食也就是幾個土豆或者一碗玉米糊,偶爾吃到一點鹹菜就算是美味佳肴了。但是就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他們跋山涉水,爬高下低,風餐露宿,行走在林裡山間,隻為尋找一處可能早已焚燬於戰火之中的古代建築。有時候,他們住在冇有屋頂的房子裡,床單剛一鋪下,便爬滿了成千上萬的跳蚤……

但是就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踩著爛泥路,住破爛肮臟的小旅店,用幾年的時間,走遍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拍攝和測繪了2000多座唐、宋、遼、金、元、明、清的古建築,包括天津的遼代建築觀音閣、寶坻遼代建築廣濟寺、山西應縣遼代木塔,還有大名鼎鼎的趙州橋,等等。這些重要發現,證明瞭中國建築的獨特性,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也給梁思成後來撰寫《中國建築史》奠定了基礎。

而這一路艱辛,林徽因都親身經曆過。她不僅僅是一個隻會在文化沙龍上侃侃而談的女人,也不隻是一個被眾多名流眾星捧月般關照的名人,更是一個身體力行,有著極強實踐能力的學科帶頭人。

就在林徽因跟著梁思成穿梭在這些古建築群裡麵的時候,抗日戰爭爆發了,北平很快就被攻陷。他們急忙停下手裡的工作,返回北平。然後帶上老人小孩,往大後方轉移。一路上,說不儘的艱難險阻,光是車船,都換了十幾次。到了長沙後草草地安下家來。教育部將清華北大的學生集合一起,組了一個臨時大學。但是不久之後,長沙也遭到日軍的轟炸,林徽因一家差點被炸死。劫後猶如重生,驚魂未定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決定離開長沙,到更後方的昆明去。

去昆明的汽車票極其難買,好不容易買到之後,路又極其難行,汽車經常到半路就拋錨了,於是大家隻得步行。林徽因在路上就得了肺病,發高燒,但是連個住的地方都冇有,荒涼偏僻的村莊都住滿了避難的難民。經過39天的長途跋涉,林徽因一家纔到了昆明。剛到昆明,梁思成又病倒了。因為年輕時的那場車禍,他的脊椎受了傷,這些日子的奔波使得舊傷複發,疼痛難忍。醫生認為是扁桃腺的問題,就給他切除了扁桃腺。然而之後又牙疼,疼得連水都不能喝,於是又把他的滿嘴牙給拔光了。一身病症使他幾乎成了一個廢人,整日半躺在一張帆布椅子上,什麼都做不了。醫生害怕他依賴藥物,而且久坐容易導致肌肉萎縮,讓他做點工作分心。林徽因就把家人的破襪子拿出來,讓他縫補。

戰時物資緊缺,大後方的物價飛漲,生活變得很是艱難。梁家僅剩下的300多元很快就花光了。梁思成身體好了之後,三天兩頭拿家裡的衣服去典當鋪換錢用。林徽因為了維持生計,去給雲南大學的學生補習英語。每天爬四個山坡,雲南海拔高,來回八個山坡讓林徽因胸悶氣短,疲憊至極。一個月後,林徽因拿到了40元薪水。她走進雜貨店,想買一些日用品。她想給娘買頂帽子,想給兒子買雙球鞋,又想買點肉,還要留一點做房租。但是看來看去,她花掉23元買了一把皮尺,因為這種尺子是外出考察建築時必不可少的工具。思成看到了一定會很開心。

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還節衣縮食地為建築學著想,實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林徽因絕不僅僅是一個客廳太太,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流亡的日子裡,許多昔日的學者教授都隻剩下一身衣衫,冇有多餘的錢買衣服。林徽因的女兒和兒子平日裡都是穿著草鞋,隻有到過年的時候纔會有一雙布鞋穿。大家的生活都非常窘迫,連國民黨中央委員,堂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妻子都不得不打扮成當地人的模樣,挎著一個小籃子,盛著自己做出來的米糕到昆明冠生園裡去賣。

所謂國破家亡,就是這個模樣。

然而,即便是生活困苦到這種地步,這些學者們還堅持自己的學術研究,筆耕不輟,他們點著菜油燈,在豆大的火光下,在半饑餓營養不良的狀態中,寫出了高水平的優秀著作,為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貢獻。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理應受到後人的尊重。

後來,反法西斯戰爭開始了重大轉折。德國的軍隊在遠征俄國時遭到重創,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美軍的飛機開始轟炸日本本土。這一時期,梁思成被任命為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他在軍事地圖上標註出古城、古鎮和古建築的區域,還附上英文對照和圖片,發給了奉命轟炸日本的美國飛行員。值得一提的是,連日本的京都、奈良也被他做了批註。後來,美國盟軍大規模地轟炸日本,全日本的所有重要城市都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唯有京都和奈良毫髮未損。這全是梁思成的功勞。四十年後,在奈良召開的保護古都建築國際學術會議上,梁思成超越國界保護人類文化財富的行為受到了人民的稱頌。他被日本人稱為“古都的恩人”。

1945年抗戰勝利後,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家人回到北平。不久之後,內戰爆發。國民黨節節敗退,在準備南撤的時候,“搶救”了一大批的教授學者,梁思成林徽因也在其列。但是梁思成和林徽因都不願離開生活了多年的北京,因此拒絕南下。而且梁思成認為,“**也得蓋房子”,也需要技術人員。所以梅貽琦夫婦走了,胡適夫婦走了,蔣夢麟走了,陳寅恪走了,他們倆留了下來。

1949年3月,林徽因被清華大學聘為建築學一級教授。

當年5月,梁思成受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林徽因被任命為委員。

9月,林徽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設計國徽,並且和梁思成一起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為了跟上時代,林徽因剪短頭髮,彆了兩枚髮卡,穿著一身白色的列寧裝,像極了一個乾練的女乾部。準備積極投身新中國的建設中去。

但是,令她冇想到的是,大建設之前是大破壞。

有一次,國家在**城樓上舉行了一個大型的慶典活動。北京市的領導對梁思成說,中央一位大領導說過,將來從這裡望出去,要看到處處都是煙囪。

梁思成聽了大吃一驚,原本在他的構想中,北京就應該像羅馬、雅典和巴黎那樣成為全世界仰慕的文化名城。要是處處是煙囪,那不是成了一個工業城市了嗎?

他回去告訴了林徽因,林徽因也表示不可思議。

於是梁思成就給周恩來寫信,陳述自己的擔憂。周恩來抽出時間見了他,聽他說了兩個小時之後,意味深長地唸了一句李商隱的詩: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北京城的舊城格局看來是保不住了,梁思成、林徽因於是退了一步,想要保住北京的舊城牆。北京的舊城牆平均寬10米,全長40公裡,外麵是磚塊,裡麵是混凝土,約有1100萬噸,差不多12個景山那麼大。這些城牆若是拆除,由28節18噸的車皮組成的列車每日運送一次,要83年才能運完廢棄物。這是多麼勞民傷財又不得好處的工程啊。完全可以把它留住,在城牆上麵種上花草,擺上公園的長椅子,夏季可供十萬人納涼。

但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卻因此被打成“城牆派”。主張拆牆的人說,城牆是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皇帝用來鎮壓農民起義的,是封建社會的遺蹟,是套在社會主義首都脖子上的“鎖鏈”,必須拆除。

於是,城牆最終也冇有保住。北京從此少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若是城牆還在,按照梁思成的建議,上麵種上花木,放著長凳,那麼,今天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座“城牆上的公園”。

看到城牆倒塌的瞬間,梁思成和林徽因不由得落下淚來,梁思成顫聲道,五十年後,有人會後悔的!

這之後,林徽因和梁思成就病了,兩人雙雙入院。梁思成是肺結覈覆發,林徽因也是肺病,整日咳的停不下來。兩人的病房挨著,隻需兩分鐘就可走過來,但是都躺在上麵起不來。梁思成稍好一些,就過來看林徽因,但是林徽因氣力不支,根本說不了幾句話。大多數時候都是梁思成說以前的往事,林徽因在那兒聽。

與此同時,全國建築界開始了對梁思成的大批判運動,說他代表了資產階級唯美主義的複古主義思想。人們指責他的“大屋頂”風格建築是鋪張浪費,走形式主義。

梁思成知道後,毫無辯駁的能力。

1955年3月31日夜裡,林徽因躺在北京同仁醫院的病床上,她忽然用儘力氣喊:“思成!思成!”聞聲而來的護士問她有什麼需要。

林徽因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就表示想見一見梁思成。

護士說,今天太晚了,明天再說吧。

林徽因冇有再堅持,也冇有等到這個“明天”。在4月1日淩晨的時候,她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年僅51歲。

在不算長的51年生命曆程裡,她釋放出了最美的光芒。

她的生命,就如她的詩一樣,飄逸空靈,真摯熱情。

4月2日,《北京日報》刊發了林徽因逝世的訊息。治喪委員會由她的生前好友張奚若、周培源、金嶽霖、錢偉長、錢端升等13人組成。4月3日,追悼會在北京金魚衚衕賢良寺舉行。北京市市長彭真送了花圈,社會各界人士送去輓聯。

在諸多輓聯中,金嶽霖和鄧以蟄的輓聯流傳甚廣:

一身詩意千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