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名士 > 明亡於清,反不如亡於李闖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名士 明亡於清,反不如亡於李闖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明亡於清,反不如亡於李闖

章太炎曾祖為餘杭钜富,建造了這棟在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宅子。

後來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家道逐漸衰落,到祖父章鑒這一代,上輩留下的積蓄便隻剩下這一棟宅子和章鑒的那一肚子墨水。章鑒科舉不成,便改走另一條路發揚奉獻精神,做了一名救死扶傷的鄉村醫生。

章鑒十分注重子女的文化教育,兒子章浚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優異,科舉得中,官至河南按察使,娶海鹽的漢學大家朱有虔的女兒為妻,後長期任杭州詁經精舍監院。

1869年,章太炎出生,他是章浚的太炎幼承家學,從小跟隨祖父、外祖父及父兄學習經書和文字音韻,打下了漢學基礎。

6歲那年夏天的一箇中午,父親章浚邀請了十幾位文友在家飲酒賦詩,不亦樂乎。

此時在書房唸書的章太炎,偷偷地跑到簾子後麵看熱鬨,恰巧被席間一位與章浚同宗的章老先生瞧見。章老先生酒興上湧,情趣盎然,走過去抱起章太炎,嚇唬他唸書不專心就冇得玩耍,除非他能應景做一首詩。

章太炎望望窗外,低吟片刻,念出了一首:

天上雷陣陣,地下雨傾盆。

籠中雞閉戶,室外犬管門。

語驚四座。章老先生忙把他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令人拿來紙筆,揮毫記下了這首《六齡童詩》。

章太炎雖然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傳統教育,但是,傳統教育並未使他成長為一名忠於清朝的“順民”。

12歲時,外祖父領著他讀《東華錄》《揚州十日記》等。

當讀到《東華錄》中曾靜案時,外祖父說:“夷夏大防,同於君臣之義。”

章太炎問:“前人有談此語否?”

外祖父答道:“王船山、顧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為甚,謂曆代亡國,無足輕重,惟南宋之亡,則衣冠文物,亦與之俱亡。”

章太炎憤然:“明亡於清,反不如亡於李闖!”

外祖父急忙說:“今不必作此論耳。”

排滿思想已經在少年章太炎的心中潛伏。

1883年,16歲的章太炎參加縣試,突然癲癇病發作,冇有考成。從此他竟放棄了科舉,廣泛涉獵經史子集。

1890年,父親章浚去世,23歲的章太炎遵父遺訓,進入杭州詁經精舍,師從俞樾、譚獻,研習經史,初步確立了對“今古文師說”界線的認識。在這裡章太炎度過了八年寒窗苦讀的求學生涯,寫成了《膏蘭室劄記》《獨居記》《春秋左傳讀》等著作。

當1895年太炎便對康有為充滿了敬佩。恰逢此時強學會正到處征募有誌之士,章太炎毫不猶豫地寄出了16元銀洋,申請入會,開始與康、梁有書信來往。

1896年,《時務報》創刊後,章太炎更是一期不漏地閱讀。

1897年春天,在經學研究方麵小有成就的章太炎受《時務報》經理汪康年的邀請,來到上海,擔任《時務報》編輯,參與維新變法大業。這年他30歲。

在上海,章太炎認識了諸如譚嗣同、唐才常等許多維新界人士,並有幸結識了康門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後來與他鬨得不可開交的梁啟超。

在《時務報》館上任後,章太炎不負眾望,很快就寫出了《論亞洲宜自為唇齒》《論學會有益於黃人亟宜保護》等文章。

其中,《論亞洲宜自為唇齒》主張親日,共同抗俄,批評了李鴻章聯俄反日的做法。章太炎的這種思想是“黃種白種,誓不兩立”的種族觀念,正是他少年潛伏的“夷夏之防”思想的合理蔓延。

章太炎的學問才華一時使人大為歎服,譚嗣同甚至將其與梁啟超相提並論,“大致卓公如賈誼,章似司馬相如”。

但也有人指出,他的文章文辭古奧,典雅有餘而通俗不足,一般讀者難以接受。對此,黃遵憲直言:“此文集之文,非報館之文。”

之後,章太炎越寫越大膽,“排滿”思想越來越膨脹,接連寫了數篇反滿清的文章。梁啟超秉承師意,拒不發表,章太炎為此大為不悅。

與此同時,章太炎雖然對維新思想深表認同,但並不代表他會愛屋及烏地認同康有為所有的思想。

相反,對於康有為的治學態度和治學目的,章太炎絕不苟同。早在詁經精舍的時候,他就寫了駁議數十條,批判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而對於《孔子改製考》,章太炎也認為是牽強附會,偏離治學本道。

在《時務報》館期間,章太炎更是鄙夷康有為“倡言禮教”、自稱“教主”及康門弟子尊奉其為“聖人”的做法,將他們看作“一群屎殼郎在推滾糞球”。

4月的一天,報館裡剛剛結束一天的工作,麥孟華等康門弟子又吹捧起康聖人來。章太炎忍無可忍,高聲插了一句:“所謂長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虜!”

此話一出,立即激怒了康門弟子。他們擁到章太炎的辦公桌前,大聲詰問。麥孟華更是搶到章太炎麵前,照臉就是一拳。章太炎也不甘示弱,立即回敬一拳。雙方自然而然地扭打在一起。

康門弟子一鬨而上,有的加入圍毆,有的幫忙勸架。混亂中,梁啟超也被章太炎摑了一掌。

經此事件,章太炎憤然離開《時務報》。

離開報館後不久,德國出兵強占了膠州灣。眼見清朝政府的無能為力,章太炎上書李鴻章,建議:割威海衛給日本,藉此聯日,遏止瓜分逆流;雇用日本人為客卿,在稅務、製造局等方麵取代英、法等國。可是信寄出後杳無音訊。

1898年,經《時務報》報館朋友夏曾佑推薦,章太炎被張之洞招入帳下。章太炎滿以為可以實現“依靠漢族督撫改變現狀的念頭”,所以高高興興地做起了《正學報》的編輯,撰文批駁康有為的今文經學理論。

但事實上,張之洞隻是利用他與康有為的分歧,打壓維新派。當真正明白了張之洞的“中體西用”隻是為了在清朝體製下實行穩健變法的時候,章太炎失望地離開。

從與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的短暫交往可見,章太炎是一個理想主義色彩非常濃厚的人。他在與政客交往的過程中,總是以己度人地首先假設雙方擁有共同理想。一旦發現雙方理想不合,便義無反顧地離開,絕不希求委曲求全。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