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名士 > 學以親民,勿以乾祿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名士 學以親民,勿以乾祿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學以親民,勿以乾祿

對革命的單純與理想化,並不能掩蓋章太炎學術思想的深邃。

作為學問家的章太炎,無論是在思想史、學術史,還是文學史上,都是學界的一代宗師。

章太炎的國學成就大致可分為小學、經學、史學、文學、諸子學等方麵。

小學(音韻,文字)是章太炎學術的立身之本。章太炎創造了58個注音符號,成為中國太炎一生不僅勤奮著述,還積極講學,傳播國學。

其生平比較集中的講學有三個時期:太炎雖然已從政壇隱退,但他依然十分關注政局民生。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逝。在中山陵舉行奉安大典時,章太炎專程來到南京弔唁。

章太炎作為革命元勳,達官顯貴們自然要設宴為他接風洗塵。席間,有人附庸風雅,請他題字留念。他想起沿途所見所聞,深憾諸多革命黨人的腐化變質,心中氣憤,揮毫寫下對聯一副:

諸君鼠竊狗跳,斯君痛哭。

此地龍盤虎踞,古之虛言。

眾人見後,麵麵相覷。

1935年,國民政府代表何應欽同日本梅津美治郎簽訂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章太炎十分憤慨,當即作詩寄予友人,加以諷刺:

淮上無堅守,江心尚苟安。

憐君未窮巧,更試出藍看。

此詩妙在借古諷今。國民政府在淮河一帶不設防,將中原輕易丟棄而無動於衷。這就好比南宋朝廷無恥大臣汪伯彥、黃潛善等,大敵當前,仍遊於江心寺觥籌交錯。可惜南宋佞臣賣國伎倆不高明,而今南京諸位官老爺,真是青出於藍。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享年69歲。

彌留之際,這位“有學問的革命家”仍舊不忘國難時艱,斷斷續續吐出兩句遺言:

“設有異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孫毋食其官祿。”

得知章太炎病逝的訊息,“全國朝野表示驚悼”,國民政府撥專款三千元作為治喪費,並頒發“國葬令”。

在北京,章門弟子馬裕藻、許壽裳、朱希祖、錢玄同、吳承仕、周作人、劉文典、沈兼士、馬宗薌、黃子通等又單獨舉行了追悼會,釋出《通啟》:“先師章太炎發生不幸於本年六月十四日卒於江蘇吳縣,先生為革命元勳,國學泰鬥,一旦辭世,薄海同悲。”

但因抗戰爆發,國葬隻好暫且擱置,隻得先草草葬於蘇州章家後花園。

1937年11月,蘇州淪陷後,一支日軍闖入章家後花園,看見這座冇有墓碑的新墓,以為埋有財寶,便決定挖墓。章家留下守門的老家人苦苦勸阻,連遭毒打。

這時一位軍佐入園,得知是章太炎的墓,製止了部下。幾天後,這位軍佐特來拜祭,並在墓旁立起木柱,上書“章太炎之墓”。此後,這裡總算多了一分寧靜。

1955年4月3日,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為章太炎舉行了安葬儀式。按照章太炎生前的遺願,靈柩遷葬於杭州西湖邊南屏山麓荔枝峰下,緊鄰抗清英雄張蒼水墓。

清末民初,集輿論、政治、學問三者於一身而能登峰造極者,任公之外,唯有太炎。南章北梁,泰山北鬥。巨星隕落,天地動容。所幸留給後人的還有那永恒的字裡行間的慰藉,以及這座悠遠老宅。

走出宅門,天色自黑,河水自流,打起傘兒我自顧自地走。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