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名士 > 公車上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名士 公車上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公車上書

1895年,又趕上了三年一度的會試之期,在萬木草堂一起發奮用功了四年的師生再次聚集在北京。

而北京用來迎接各省舉子們的卻是行裝甫卸,廚塵未洗,甲午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冇,慈禧一個慶壽用去國家半年的收入……

舉子們慷慨激昂,議論紛紛,氣色憤然,步履匆匆,但因考期臨近,所以首先討論的還是考與不考。結果多數人認為:考了再說!

風聲鶴唳,這在慈禧手下那幫守舊派身上尤為明顯。他們裡外不得安心:外憂日本兵攻占遼東,內怕康有為榜上有名。

主考官徐桐著了難,神經高度緊張,與幾位副考官說定:凡是文筆肆意、思路悖謬、風格像康有為的卷子一律捨棄,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人。

但是在放榜那天,康有為卻以也表示願意捐銀2000元,不過被“帝黨”要員陳熾拒絕。

強學會成立後,報刊內容轉變為“先以報事為主”,《萬國公報》改名《中外紀聞》,成為強學會的機關報,梁啟超、汪大燮擔任主筆。

康有為南下南京,遊說兩江總督張之洞,籌辦上海強學會,於11月成立。

《中外紀聞》收效甚佳,一期便發出3000份。報刊分發給官室富戶,初衷是想影響這些在京城握有權柄的人,哪知後來卻成了謠言謀反、結黨營私的把柄。

《中外紀聞》發刊一個月零五天,便遭到了封禁。

北京強學會遭封禁,上海強學會也隨之解散。

這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叫黃遵憲。

黃遵憲詩名卓著,又精通外文,長期任職駐日、美、英、新外交官。此時的黃遵憲剛從新加坡任滿歸國。

對於強學會的被封禁,黃遵憲“憤學會之停散,謀再振之,欲以報館為倡始”。後來張之洞的幕僚汪康年前來商討辦報時宜,黃遵憲提出主筆一職非梁啟超不可。

此前,黃遵憲並冇有見過梁啟超,但在“公車上書”中,黃遵憲便相中了梁啟超,稱“此子乃棟梁之才”。

1896年4月,梁啟超在黃遵憲的邀請下到達上海,統領《時務報》筆政,先後在《時務報》上發表《變法通議》《西學書目表》《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等60篇大作。

數月之間,《時務報》行銷萬餘份,“為中國有報以來所未有”。一時之間,四海之內無人不說《時務報》,無人不曉梁啟超——時評“輿論之驕子,天縱之文豪”。

24歲的梁啟超,已如明星般閃耀。

張之洞飭行湖北全省,“官銷《時務報》”,並親自寫信給梁啟超,“甚盼卓老中秋前後來鄂一遊,有要事摹商”(梁啟超,字卓如,張之洞稱其“卓老”,尊崇攬才之心躍然紙上)。

1897年初,梁啟超前往武昌拜見張之洞。

張之洞大為興奮,破例打開中門相迎,並問下屬:“可否鳴炮?”(按成例,隻有在迎見欽差大臣時纔開中門、放禮炮。)

後因下屬以西太後(慈禧)附耳提醒,張之洞才放棄了鳴炮的念頭。

張之洞邀請梁啟超是為了請他擔任“兩湖時務院”的院長,並在總督署辦事,提供月薪“千二百金”。

梁啟超左右為難,最終還是放不下《時務報》,再三“固辭”回到了上海。

梁啟超雖然拒絕了張之洞的邀請,但立馬寫了一份誠摯的書信以期維護關係。他以為有張之洞的支援,《時務報》會辦得更順利。

不過,他到底是單純的。他也一直都是單純的。他不知道:文人之於官僚,從來都是被利用的關係。

不久,張之洞便因《時務報》上一激進康學“改製”說,授意總經理汪康年引導方向。

一邊是主筆對恩師康有為的推崇,一邊是總經理對改良派領導康有為的畏懼,雙方互不讓步之下,汪康年管理起了主筆,將梁啟超的稿件任意修改,多人的文章被“腰斬”。

而此時的梁啟超卻遠在嶽麓山下、橘子洲頭,力不從心地“遙領筆政”。

原來,1897年11月,梁啟超應譚嗣同、黃遵憲之邀到長沙,當時汪梁之爭如火如荼,梁啟超對長沙時務學堂的中文總教習一職是有一番謀劃的。

長沙時務學堂,實質是準備維新變法的政治學堂。在這裡,他認識了他的學生,後來的雲南都督、護國戰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蔡鍔。

1898年3月3日,麵對汪康年越來越肆意的舉動,梁啟超忍無可忍,書信一份遙寄上海,憤而辭職。《時務報》自第55期後再無梁文。

幾天之後,他便收到康有為的書信,命他“即刻赴京”。

《時務報》館小樓上的洋蠟熄滅了,維新的萬丈光芒卻冉冉升起了。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