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名士 > 知我者,謂我心憂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名士 知我者,謂我心憂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知我者,謂我心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

為了共同反對革命派的暴亂,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梁啟超一度宣揚“虛君共和”,不得不放棄“倒袁”,提出“和袁慰革,逼滿服漢”八字方針,實行“聯袁”政策。

1912年元旦,孫中山由滬赴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梁啟超的“虛君共和”之想徹底化為泡影。

2月12日,清廷退位。

15日,袁世凱從孫中山手裡接過民國臨時大總統之職。

梁啟超致以賀電,隨後斟詞酌句地寫了一封長信,不失尊嚴地表示願意歸國合作。

這是在絕境之中被逼無奈地遊刃有餘。

11月,梁啟超啟程回國,正式結束了長達14年的流亡生涯。

16日,船抵天津。三天之內,登門拜訪者達200人,“各省歡迎電報亦絡繹不絕”。

離津赴京後,梁啟超下榻賢良寺。

賢良寺,乃當年曾國藩、李鴻章做封疆大吏入京時住的地方。此項安排,北洋政要大費周章,最後交由袁世凱定奪。袁世凱一邊撚著鬍鬚,一邊不無讚歎地說:“任公夠格,住賢良寺!”

總統府專門為梁啟超舉行歡迎會;商會、團體,包括佛教協會、八旗生計會上門請客;就連“向不請人”的山西錢莊也願意花錢請客。此外,由同盟會改組的國民黨舊友日日來邀;北大鬨學潮的學生也請願由他擔任校長。

“都人士之歡迎,幾於舉國若狂,每日所赴集會,平均三處,來訪之客,平均每日百人。”他自覺“一身實為北京之中心,各人皆環繞吾旁,如眾星之拱北辰”。

在北京逗留12天後,他返迴天津。沸騰之後是該平靜了。

這年除夕夜,梁啟超伏案疾書《憲法之三大精神》,決策:通過大總統袁世凱,在共和的名義下,使用**的手段,把中國引上憲政的軌道,然後再限製袁世凱。

辛亥革命後到,猛烈譴責袁世凱意欲複辟帝製的行徑,其中便有驚世鴻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自國體問題發生以來,所謂討論者,皆袁世凱氏自討自論;所謂讚成者,皆袁氏自讚自成;所謂請願者,皆袁氏自請自願;所謂表決者,皆袁氏自表自決;所謂推戴者,皆袁氏自推自戴;舉凡國內國外明眼人,其誰不知者……

當時楊度還在做著爭取梁啟超的最大努力,因為“籌安會六君子”的六根筆桿子對付誰都可以遊刃有餘,唯獨在梁啟超麵前顯得力不從心。

不過這也是他最後的努力了,因為這次從梁啟超這裡帶去的是一封絕交信和這篇筆跡未乾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楊度匆匆閱信,驚呼“大事不妙”,而文章尚未看完,脊背已經發涼。

他匆忙趕往中南海,麵呈袁世凱。

袁世凱讀畢,神情黯然,良久不語,最後隻輕聲說了一句:“我待梁啟超不薄。”

這篇文章萬萬不可發,緩過神來的袁世凱決定以給梁太公祝壽為名,派人送去20萬大洋壽儀,被梁啟超以“家父壽辰已過”為由婉拒,退回了20萬大洋和一份新抄錄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以示磊落。

9月3日,文章在《京報》上刊登。當日,《京報》被搶售一空,“凡茶館、旅館因無可買得隻可向人輾轉抄讀,又有多人接踵至該報館請求再版”。一時之間,洛陽紙貴,報價漲到“每份三角”,而求購者仍以“不能普及為憾”。

次日,《國民公報》轉載,但限於篇幅,不能一次登完。因而4、5號兩天北京公共場所的問候多是:“君有3號之《京報》否?今天或昨天之《國民公報》亦可。”

《國民公報》銷售量大增,“為向來北京報紙所未有”。

直到9月6日,求購者仍絡繹不絕,報社隻好在7號將梁啟超的大作印成單行本發行。

這篇文章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間引起強烈的震動。這是一個民心共振的時刻,在這個民眾幾乎已經到了麻木不仁的時代,一切關心國家命運的人覺醒而聚合到梁啟超的大旗之下,語氣中含急迫感,眼神閃爍希望的光,有人呼號,有人落淚,“天不亡我中華也”!

誠如蔡鍔所說:“先生所言,全國人人所欲言,全國人人所不敢言,抑非先生言之,因不足以動天下也。”

梁啟超不僅在輿論上聲討袁世凱,還在武力上做好了與袁世凱決戰的準備。他與學生——時任雲南都督的蔡鍔密謀,策劃武力反袁。

與此同時,袁世凱正忙著為稱帝做最後的準備;與梁啟超、蔡鍔徹底撕破了臉,下令追殺,一旦抓到,“就地槍決”。

籌安會停止筆下的鼓吹,開始帶頭組織“公民請願團”,向參議院請願“變更國體”,緊接著是乞丐請願團、商旅請願團、學界請願團,最後發展為“全國請願會”。

到了10月,在袁世凱統一指揮下,各省“選出國民代表”,舉行國體投票,結果一致讚成“君主立憲”。

各省紛紛上表勸進,“謹以國民公意,恭戴今‘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承王建極,傳之萬世”。然後,委托參議院為“國民大會總代表”,向袁世凱呈上“推戴書”。

袁世凱三番推讓之後,終於承認“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於12月12日接受了推戴。

13日,袁世凱釋出命令,承認帝位,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製”。

23日,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等宣佈雲南獨立,“以一隅抗天下”,組成近兩萬人的護**,誓師討袁——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開始了。

1916年元旦,護**兵分三路,向四川、貴州、廣西和廣東進軍,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分彆任為好。”……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等到真正騎上了戰馬,段祺瑞才終於感覺到了力不從心,他已經冇有能力收拾這個局麵了。

11月,在馮國璋的逼迫下,段祺瑞無奈辭職。梁啟超“連帶引辭”。

這一屆內閣不過維持了四個月,梁啟超卻覺得蹉跎了四十年,跋涉得太久,他已是筋疲力儘。無望於軍閥的混沌,他從此退出了政壇。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