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那些年的絕代名士 到外國去
-
到外國去
18歲的魯迅,一個新的問題迎麵而來:今後的出路在何方?
現實的路有兩條:一條是按照中國的傳統,走八股應試科舉之路,而這正是祖父走過的路,是父親追求的路,是祖父和父親期盼他走的路;另一條是不光彩的異端之路,即學洋務,這在當時被世俗看作是走投無路而“將靈魂出賣給洋鬼子”的邪門歪道。
魯迅之前也準備走:“文章誤我”“戎馬書生”“戛劍生”。
“將來必勝過去,青年必勝老年”,進化論的聲音時刻催促在耳邊:是時候告彆過去的自己了。
1902年1月,魯迅拿著“第一等”畢業文憑畢了業。文憑雖是“第一等”,卻也不過是一張白紙,“爬了幾次桅,不消說不配做半個水兵;聽了幾年講,下了幾回礦洞,就能掘出金、銀、鋼、鐵、錫來麼?實在連自己也茫無把握……爬上天空二十丈或鑽下地麵二十丈,結果還是一無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
既然如此,那麼“所餘的隻還有一條路:到外國去”。
恰逢此時,依照清廷指令,兩江總督劉坤一正選一批學生往外國留學,魯迅抓住機會,爭取了官費留學日本的名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