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強大了,才能長久地被認可 8.轉換心境,日日是好日
-
8.轉換心境,日日是好日
“人間總是悲苦無情”,用這種心境來看待人生,那耳目所觸儘是悲苦,結果就使人產生悲觀思想,甚至造成厭世自殺之悲劇。這種葬送自己寶貴生命的人生觀,無論對己對人都毫無意義。
那些從容走過一生的人,必定有著樂觀的生活態度。日本的親鸞和尚在《晚年書信》中寫道:“一人獨處而高興時,有二人高興;二人相處而高興時,有三人高興。其中一人,就是親鸞。”親鸞和尚規勸弟子:“要常以與人同行、與人同享快樂的態度來生活。”其實,這就是一種樂觀之境,自己即使境遇不佳,卻能因彆人的快樂而快樂,這種人還能有什麼不順能撼動他呢?
人生原本多災多難,我們必須征服這種苦難,絕對不可以抱著悲觀主義思想。不過,世上的事物往往是對立而存在的,悲往往是從樂中而來,衰常常自盛中而生,這就是“樂極生悲”,“盛極則衰”,因此纔有“苦是樂的種子,樂是苦的根苗”等說法。可見,一個人如果不及時徹底剷除苦惱的根苗,那得意之時一過,失意的悲哀就會立刻接踵而至。禪祖達摩大師認為,人生中所產生的種種煩惱,都是由妄念而來的,是因為“我”
的出現造成的。因為煩惱之所以會產生,就是過於執著。大師曾說道:
“為己者,橫生計較,即會感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寒熱風雨等一切不如意之事,這都是妄想之所現。聖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這是因為他們不見自己的緣故。不覺苦樂的人,是因為滅己之故。”
達摩大師的舌鋒極為銳利,他說明瞭“忘己”的重要性,並道出了聖人不覺苦樂的真諦。在凡人而言,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苦樂難免,為什麼有人經常愁眉不展,而另外的人則經常笑口常開,歡歡樂樂?關鍵在於自己,在於自己的人生觀,在於自己看待事物的方法,在於自己是否善於轉換心境,在於自己是否想得開,看得淡。
“日日是好日”,我們應該抱著這樣的想法,笑對人生百態。
大丈夫不論得不得誌,皆能恬然處之。孟子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觀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不得誌的時候也不忘記義理,在得誌的時候更不違背正道。孟子還認為君子是不受外界動搖的,隻要不做欠缺仁德、違反禮義的事,則縱使有什麼突然降臨的禍患,也能夠坦然以對,不以為禍患了。
孟子本人不僅能夠坐而言,而且能夠起而行。有一次,公孫醜問他:
“倘若夫子做到齊國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則齊國為霸諸侯、稱王天下,也就不算什麼稀奇事了。可是當您實際擔負這項重職時,也能夠做到毫不動心的境界嗎?”
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動心了。”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孟子列舉了兩個方法,即“吾知言”與“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首先,所謂“知言”,是指能夠理解彆人所說的話,同時也能明確地判斷。《孟子》中講:“聽到不妥當的話,就知道對方是被私念所矇蔽;聽到放蕩的話,就知道對方心裡有邪念;聽到邪僻的話,就知道對方行事有違反正道的地方;聽到閃爍不定的話,就知道對方已經滯礙難行了。”
換言之,擁有這種明確的判斷力,就不會被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所愚弄,更不會因而動搖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氣”。公孫醜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嫌於心,則餒矣。”這段話的大意是,這種氣極其廣大、剛健,若能對自己所行的正道抱著相當的自信,以這種方法來培養它,就能充塞於天地之間。但它隻是配合著道與義而存在的,若缺乏道與義,則浩然之氣也就蕩然無存了。隻有在反覆實行道與義時,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如果僅是偶一為之,就不可能獲得。總之,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著堅定的信念,然後才能產生“浩然之氣”。
在《論語》中有“孔子絕食於陳”的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在陳捲入政治糾紛中,連吃的東西都冇有,連續幾天動彈不得。最後,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對於子路的不滿視而不見,隻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據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時也。”任何人的一生總會有不遇的時期,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並不僅隻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雲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
身處順境而不驕矜,身處逆境而不頹唐,這纔是聰明人所應采取的生活態度。
修心箴言: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苦樂難免,為什麼有人經常愁眉不展,而另外的人則經常笑口常開,歡歡樂樂?關鍵在於自己,在於自己的人生觀,在於自己看待事物的方法,在於自己是否善於轉換心境,在於自己是否想得開,看得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