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自己強大了,才能長久地被認可 > 8.諒解他人的冒犯,彰顯人格的魅力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自己強大了,才能長久地被認可 8.諒解他人的冒犯,彰顯人格的魅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8.諒解他人的冒犯,彰顯人格的魅力

做人要胸襟寬廣,有平和之心,麵對他人的冒犯也能夠諒解,為他人著想,以包容為懷,用做大事的眼光去看待世事,這不僅是一種個人的魅力,更是取得成就建立豐功偉業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要素。

古代有一種冒犯彆人的現象,就是犯了彆人的諱。上級的名諱下邊的人不能亂叫。據說觀音菩薩原為觀世音,在唐朝因為犯了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所以改稱為觀音,連菩薩都要改名,何況凡人呢?五代人石昂上朝,當時楊延郎任知留後事,通報的人因為楊延郎名石,就把石昂改成右昂。

石昂說:“我姓石,不姓右。”楊延郎聽了之後大怒,認為他冒犯了自己的尊嚴,是一件不能饒恕的事情。

隻為一個字,兩個人結成怨,有了仇,這就是因為不能忍受彆人對自己的冒犯造成的。

相反,北魏度支尚書宗如周,有一次有人來上訴,他隻知道如周曾做如州官,於是說:“我有冤事,來投訴如州官。”如周說:“你是何人,敢直呼我的名字?”那個人道歉說:“隻聽說如州官簡稱如州,不知如州官名字也叫如周。早知如州官名叫如周,就不叫如州官作如周了。”如周大笑道:“我讓你自己檢討,卻反而受到你侮辱。”眾人都佩服他的大度。

一心想去做的事情,隻是自己一廂情願罷了,其實未必是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他人的事,也未必就是一件有利於自己的好事。自己身在其中,難以認清此中的利與害,旁觀者卻能看得很清楚。當彆人給你指出來的時候,你也許會認為這是違背了你的本意,破壞了你的計劃,擾亂了你的美事,於是就大怒,或是進行對抗。須知不忍忤逆、不聽忠言,勢必會造成眾叛親離,自己最後成了一個令人厭惡的人。

曆史上的明君,大多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或是禮賢下士,聽取彆人的建議,或是納諫如流,傾聽他人的批評,不以此為逆。遇到破壞自己情緒的事,雖然一時心頭不快,但考慮到大局,一個暫時的不快又算什麼呢?

唐武德四年(621年),鄭國皇帝王世充在東都洛陽兵敗投降後,他的行台仆射蘇長,纔在漢南一帶獻地投誠。蘇長與唐高祖李淵原來有一些私交,李淵對他這麼晚纔來歸降很不滿意,加以責備。蘇長跪在地上深深地叩了三個頭說:“自古以來,帝王奠定天下,開辟新朝,被比作同大家一起競爭,共逐一隻斑鹿;最後一個人取得勝利,彆的人就都罷手了。當勝利者獲鹿之後,怎麼能去忌恨當時一起趕鹿的人,追究他們爭吃鹿肉的罪過呢?”

李淵覺得蘇長說得很有道理,不禁轉怒為笑,寬釋了他。

有一次蘇長看到李淵建造了一座十分富麗堂皇的宮殿,他裡裡外外地觀看了一遍,問李淵道:“這是不是以前隋煬帝建的?怎麼如此堂皇?”

李淵心中極為不滿地說道:“難道你不知道是朕建造了這座宮殿,何須假裝癡呆,懷疑是隋煬帝建造的呢?”

蘇長說:“臣確實不知是陛下建造了這座宮殿。隻見整個宮殿頂上使用的是極其豪華的琉璃瓦,我記得過去商紂王建造鹿台時用了這樣的瓦。

這絕不是接受天命在人間稱帝的人所應該做的,他們隻應該以節儉為本,如果是陛下建造的,我覺得非常不適宜。臣過去在武功(今屬陝西省)追隨陛下時,看到陛下所住的房屋,僅僅能夠遮蔽風霜,非常儉樸,而陛下也認為可以滿足了。回想隋煬帝那時,鋪張浪費,勞民傷財,人民無法生活下去;後來天命移到陛下身上,正應該以他的奢侈淫逸為戒,不應忘記創業時的儉樸和艱難。現在陛下卻在隋朝遺留下來的宮殿裡進一步雕繪裝飾,揮霍人民的財力,這樣怎能做到撥亂反正,重新整治天下呢?”

蘇長極力諫勸皇帝糾正錯誤的話語,總是講得十分有道理,雖然言辭上銳利了一些,但李淵往往能容忍下來。他前後多次這樣做,對唐代初期政治上的發展,帶來了不少好處。

不久,李淵帶領朝中的一班大臣,丟下一切朝廷事務,到京城郊區的高陵打獵,蘇長也被召參加。這一天獵獲很多,李淵命令把所有獵獲的飛禽走獸全陳列在皇帝帳幕前用旗幟臨時組成的門下,然後十分得意地問大家說:“今天打獵打得高興嗎?”

蘇長搶先回答:“陛下率領功臣出來打獵,放棄一切重大朝務,還不到十天,怎能夠說得上快樂呢?”

蘇長大膽、鋒利的諷刺,一下子使李淵臉色全變了。但很有天子氣度的李淵,立刻強壓怒氣,冷笑一聲說:“蘇卿,你的狂態又發作了嗎?”

蘇長毫不讓步,回答說:“如果臣僅僅是為了自己考慮,這確是一種狂態;如果我是為陛下的國家考慮,這可是一片忠心啊!”

李淵聽了,無話可說,隻得帶著掃興的情緒,傳命收隊回到長安。

李淵深知蘇長是為國家、為社稷才這樣違逆自己,故而也冇有更多地怪罪他。這是因他懂得,作為人君應該怎麼對待臣下對自己的冒犯。

君子定應這樣,像大地般以寬厚的德行負載萬物。做人,首先要以包容為懷,做人君、領導者,這更是基礎所在。以直率、方正、寬大、包容的原則對待他人,這樣才能贏得人們更多的尊敬和擁護。包容讓一個人的事業走向成功,也會讓他的人生境界走向闊達。

漢文帝劉恒改元後的第六年,北方的匈奴糾集軍隊大舉入侵漢朝邊境。文帝采取了緊急的措施:加派管理皇族的宗正劉禮為將軍,駐紮在霸上;派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紮在棘門;派河內守周亞夫為將軍,駐守細柳。這三處是京城長安附近的戰略據點,文帝要求他們提高警惕,嚴格治軍,牢固把守,防備匈奴進攻。

不久,文帝親自到各駐兵軍營去慰勞將士,以便鼓舞士氣。在霸上和棘門這兩個駐地,他的車駕直馳軍營,都冇有受到任何阻攔,將軍以下的軍官,都騎馬迎送。

後來,文帝一行人又到細柳的營地去慰勞將士。那裡的將士都披甲戴盔,刀擦得雪亮,箭搭在弓上,完全處於戒備狀態。皇帝的先行隊伍到了細柳駐軍的營門前,領頭的高聲喊道:“皇上馬上駕到!”

按常規,皇上駕到是件大事,營門守將應立即去向主將報告,以便出門迎接。但在這兒守營門的軍門都尉冇有這樣做,而是口答說:“將軍有令:‘軍中隻聽軍令,不聽皇帝的旨意。’”過了一會兒,文帝的車駕到大營門口,仍然被擋住,不能直接進入。在這種情況下,文帝隻得派人拿了令牌,進營向周亞夫傳話說,皇帝要入營慰勞將士。周亞夫這才下令打開營門,放車駕進來。

車駕進門後,管營門的軍官又通知文帝的隨從武官說:“將軍規定,軍營內車馬不準奔馳。”

文帝知道後,隻好吩咐放鬆馬韁繩,讓馬車慢慢地進行。快到營部,文帝遠遠望見周亞夫全副盔甲,手執兵器,挺直地站著。文帝到了跟前,他一麵拱手相迎,一麵說道:“軍裝在身之士不跪拜,請允許我以軍禮相見。”

文帝聽了大受震動,臉色也變得嚴肅起來,就靠在車前的橫木上答禮,同時命人向周亞夫致意說:“皇上特來慰勞將軍!”直到慰軍儀式結束,文帝才離開細柳營。

一出營門,文帝對周亞夫的做法讚不絕口:“這纔算是真正的將軍啊。”

由於周亞夫治軍嚴明,文帝去世前對景帝說:“你今後遇到緊急情況,可任用周亞夫統率大軍。”

漢景帝即位的第三年,七個侯王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發動叛亂,周亞夫率領大軍僅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取得了平叛戰爭的勝利,為西漢王朝的鞏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賢明的君主會因臣子的忠於職守而感到欣慰,甚至因此去包容他們的冒犯,因而才能坐擁江山,以英明帝王之稱永垂青史。

由此可見,隻有擁有包容大度的胸懷,能夠虛懷若穀,海納百川,才能在社會大舞台上任意馳騁,在生活中愜意談笑。包容他人,尊重他人,也能得到彆人的包容和尊重。

修心箴言:

隻有擁有包容大度的胸懷,能夠虛懷若穀,海納百川,才能在社會大舞台上任意馳騁,在生活中愜意談笑。包容他人,尊重他人,也能得到彆人的包容和尊重。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