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資治通鑒新譯 > 第1章 三家分晉周祚墜,威烈封侯禮法崩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資治通鑒新譯 第1章 三家分晉周祚墜,威烈封侯禮法崩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這一年,周威烈王首次正式任命晉國的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司馬光評論說:我聽說天子的職責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維護禮製;禮製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區分等級;等級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正名。什麼是禮?禮就是綱紀;什麼是分?分就是君臣之間的等級;什麼是名?名就是公、侯、卿、大夫等爵位和官職。天下如此廣闊,百姓如此眾多,卻都受製於天子一人,即使有人擁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也不敢不服從天子的統治,這難道不是因為禮製作為綱紀在起作用嗎?因此,天子統領三公,三公率領諸侯,諸侯管理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庶人。高貴者統治低賤者,低賤者服從高貴者。上級指揮下級,就像心腹指揮手足、樹根控製枝葉一樣;下級侍奉上級,就像手足保護心腹、枝葉庇護樹根一樣。隻有這樣,上下才能相互保全,國家才能安定。所以說,天子的職責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維護禮製。周文王排列《易經》的卦序,以乾、坤兩卦為首。孔子解釋說:「天尊地卑,乾坤的位置就確定了;高低排列,貴賤的位次就分明瞭。」這是說君臣之間的位次,就像天地的位置一樣不可改變。《春秋》貶抑諸侯,尊崇周王室,即使周王室的官員地位卑微,也要排在諸侯之上,由此可見聖人對君臣關係的重視。除非有像夏桀、商紂那樣的暴君,或者像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仁君,人們才會歸順他們,天命才會轉移給他們。否則,君臣之間的等級應當堅守節義,至死不變。因此,如果微子取代紂王成為君主,那麼商湯的功業就能與天相配;如果季劄成為吳國的君主,那麼太伯的祭祀就能延續。然而,微子和季劄寧願亡國也不願這樣做,正是因為他們深知禮製的大節不可混亂。所以說,禮製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區分等級。

禮製的作用在於辨彆貴賤、排列親疏、裁定事物、管理事務。沒有名分,就無法彰顯身份;沒有器物,就無法區分等級。通過名分來命名,通過器物來區彆,才能使上下等級分明,秩序井然,這是禮製的根本原則。如果名分和器物喪失了,禮製又怎能單獨存在呢?從前,仲叔於奚對衛國有功,他拒絕封地而請求使用繁纓(一種諸侯用的馬飾),孔子認為不如多給他一些封地。因為名器和名分是不能隨便給人的,這是君主所掌管的東西。如果政事混亂,國家就會隨之滅亡。衛君請孔子執政,孔子首先想要正名,認為名分不正,百姓就會無所適從。繁纓雖然是小物件,但孔子卻十分珍惜;正名雖然是細微的事務,但孔子卻優先處理。這是因為如果名器和名分混亂了,上下等級就無法維持。事情往往是從細微處開始,逐漸發展成顯著的問題。聖人深謀遠慮,所以能在事情還微小的時候謹慎處理;普通人見識短淺,往往等到問題顯著時纔去補救。在事情還微小的時候處理,用力少而成效大;等到問題顯著時才補救,即使竭儘全力也難以挽回了。《易經》說:「踩到霜,就知道堅冰即將到來。」《尚書》說:「一天兩天內,萬事都可能發生變化。」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所以說,等級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正名。

周幽王、周厲王失去德行,周朝的統治日漸衰敗,綱紀渙散,下級淩駕於上級之上,諸侯擅自征伐,大夫專權執政。禮製的基本原則已經喪失了十之七八。然而,周文王、周武王的祭祀仍然延續不斷,這是因為周朝的子孫還能守住名分的緣故。為什麼這麼說呢?從前,晉文公對周王室有大功,他請求周襄王允許他使用天子的葬禮(隧禮),周襄王沒有同意,說:「這是天子的禮製。沒有取代天子的德行卻想擁有天子的禮製,這也是叔父您所厭惡的。否則,叔父您有自己的封地,完全可以自行使用隧禮,又何必來請示我呢!」晉文公因此感到畏懼,不敢違背禮製。所以,周王室的土地雖然不比曹國、滕國大,百姓也不比邾國、莒國多,但周王室卻能延續數百年,成為天下的宗主,即使像晉、楚、齊、秦這樣的強國也不敢侵犯,這是為什麼呢?隻是因為名分仍然存在的緣故。至於魯國的季氏、齊國的田常、楚國的白公、晉國的智伯,他們的勢力都足以驅逐君主而自立,然而他們最終沒有這樣做,難道是因為力量不足或心中不忍嗎?不是的,而是因為他們害怕背上篡逆的惡名,觸犯禮製,招致天下共誅。如今,晉國的大夫們公然蔑視君主,瓜分晉國,天子不僅不能討伐他們,反而賜予他們諸侯的地位,使他們位列諸侯之中。這是連那一點點的名分都無法守住,徹底拋棄了禮製。先王的禮製到此已經徹底崩潰了。有人認為,當時周王室衰弱,三晉(韓、趙、魏)強盛,即使周天子不想同意,又能怎麼辦呢?這種說法大錯特錯。三晉雖然強大,但如果他們不顧天下的討伐,公然違背禮義,侵犯名分,那麼他們完全可以不請示天子而自立為諸侯。如果他們不請示天子而自立,那就是悖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君主,必然會奉行禮義,討伐他們。如今他們請示天子,而天子同意了,這就意味著他們是受天子之命成為諸侯的,誰還能討伐他們呢!所以,三晉能夠位列諸侯,並不是三晉破壞了禮製,而是天子自己破壞了禮製。唉!君臣之間的禮製一旦崩潰,天下就會以智力和武力相爭,最終導致聖賢的後代所建立的諸侯國紛紛滅亡,百姓的苦難幾乎無法平息,這難道不令人悲哀嗎!

當初,智宣子打算立智瑤為繼承人。智果勸他說:「不如立智宵。智瑤有五個方麵比彆人優秀,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他相貌英俊、身材高大,這是他的優點;他擅長射箭和駕車,這是他的優點;他精通各種技藝,這是他的優點;他文辭巧妙、辯才過人,這是他的優點;他堅強果斷,這是他的優點。然而,他非常不仁。如果他用這五個優點去壓製彆人,卻又以不仁的方式行事,誰能忍受得了他呢?如果立智瑤為繼承人,智氏家族必定會滅亡。」智宣子不聽,智果便到太史那裡將自己的家族改為輔氏,脫離了智氏。趙簡子的兒子中,長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決定立繼承人時,不知道該選誰。於是他將訓誡的話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彆交給兩個兒子,說:「你們要牢牢記住這些話。」三年後,趙簡子問他們,伯魯已經記不住竹簡上的話了,甚至連竹簡也找不到了;而問無恤時,無恤不僅能熟練地背誦竹簡上的話,還從袖中拿出竹簡呈給父親。於是趙簡子認為無恤賢能,立他為繼承人。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尹鐸請示說:「您是要我像抽絲剝繭一樣搜刮民財呢,還是要我把晉陽建設成堅固的保障呢?」趙簡子說:「當然是建設成保障!」於是尹鐸減少了晉陽的戶籍數量,減輕了百姓的負擔。趙簡子對無恤說:「如果晉國發生動亂,你不要因為尹鐸地位低微,也不要因為晉陽路途遙遠,一定要去那裡避難。」等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瑤)執政,他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台宴飲。智伯戲弄韓康子,並侮辱了韓康子的家臣段規。智國聽說後,勸諫智伯說:「主公如果不加以防備,災難一定會降臨!」智伯說:「災難隻會由我引發。我不製造災難,誰敢興風作浪?」智國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夏書》中說:『一個人多次犯錯,怨恨不一定在明處顯現,要在事情還未發生時就加以防範。』君子能夠謹慎處理小事,所以不會有大禍。如今主公在一次宴會上就羞辱了彆人的君主和家臣,又不加以防備,還說彆人不敢製造災難,這恐怕不行吧!蚊子、螞蟻、蜜蜂、蠍子都能害人,何況是君主和家臣呢!」智伯不聽。

智伯向韓康子索要土地,韓康子起初不想給。段規勸他說:「智伯貪得無厭且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土地,他就會攻打我們;不如給他。他得到土地後,一定會繼續向彆人索要;如果彆人不給,他就會用武力對付他們。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免於禍患,靜觀其變。」韓康子說:「好。」於是派使者送給智伯一個擁有萬戶的城邑,智伯非常高興。

接著,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也不想給。任章問他:「為什麼不給呢?」魏桓子說:「他無緣無故索要土地,所以我不想給。」任章說:「他無緣無故索要土地,各位大夫一定會感到恐懼;我們給他土地,智伯一定會更加驕橫。他驕橫就會輕敵,而我們恐懼就會團結一致。用團結一致的軍隊對付輕敵的人,智氏的命運一定不會長久了。《周書》中說:『想要打敗他,必須先輔助他;想要奪取他,必須先給予他。』主公不如給他土地,讓智伯更加驕橫,然後我們可以選擇盟友,共同對付智氏。何必獨自成為智氏的目標呢!」魏桓子說:「好。」於是也送給智伯一個擁有萬戶的城邑。

智伯又向趙襄子索要蔡、皋狼兩地的土地,趙襄子拒絕了他。智伯大怒,率領韓、魏兩家的軍隊攻打趙氏。趙襄子準備出逃,問隨從:「我該逃到哪裡去呢?」隨從說:「長子城離得近,而且城牆堅固完整。」趙襄子說:「百姓已經精疲力儘地修好了城牆,現在又要他們拚死守城,誰會支援我呢!」隨從又說:「邯鄲的倉庫充實。」趙襄子說:「搜刮民脂民膏來充實倉庫,現在又要因此殺害他們,誰會支援我呢!還是去晉陽吧,那是先主(趙簡子)囑托的地方,尹鐸在那裡寬厚待民,百姓一定會支援我們。」於是趙襄子逃往晉陽。

智伯率領韓、魏、趙三家的軍隊包圍了晉陽,並引水灌城,城牆隻剩下三半(約六尺)沒有被淹沒。城中灶台被水淹沒,青蛙四處亂跳,但百姓仍然沒有背叛趙氏的念頭。智伯巡視水勢,魏桓子為他駕車,韓康子陪乘。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滅亡一個國家。」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碰韓康子,韓康子也用腳踩了踩魏桓子的腳背,暗示汾水可以灌魏國的安邑,絳水可以灌韓國的平陽。

??疵對智伯說:「韓、魏兩家一定會反叛。」智伯問:「你怎麼知道?」??疵說:「從人情事理可以推斷出來。我們率領韓、魏兩家的軍隊攻打趙氏,趙氏滅亡後,災難一定會落到韓、魏兩家頭上。現在約定戰勝趙氏後三家平分其地,晉陽城隻剩下三版沒有被淹沒,城中人馬相食,城池即將陷落,但韓康子和魏桓子卻沒有喜悅的表情,反而麵帶憂色,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麼呢?」為君,即趙敬侯。韓國韓烈侯去世,其子韓文侯繼位。

公元前386年,周王正式任命齊國大夫田和為諸侯。

趙國的公子朝發動叛亂,失敗後逃往魏國,與魏國聯合襲擊趙國的邯鄲,但未能成功。

公元前385年,秦國的庶長(官職名)改在河西迎接秦獻公,並立他為君;同時殺死了秦出公及其母親,將他們的屍體沉入深淵。

齊國攻打魯國。韓國攻打鄭國,奪取了陽城;又攻打宋國,俘虜了宋公。齊太公去世,其子齊桓公午繼位。

公元前383年,魏國在兔台擊敗了趙國的軍隊。

公元前382年,發生日全食。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的貴族和大臣發動叛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悼王的屍體旁並伏在屍體上。叛亂者用箭射殺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楚悼王安葬後,楚肅王即位。肅王命令令尹(楚國最高官職)將所有參與叛亂的人處死,因此被滅族的家族有七十多家。

公元前380年,齊國攻打燕國,奪取了桑丘。魏、韓、趙三國聯合攻打齊國,進軍至桑丘。

公元前379年,趙國襲擊衛國,但未能成功。齊康公去世,沒有子嗣,田氏於是完全掌控了齊國。同年,齊桓公也去世,其子齊威王因齊繼位。

公元前378年,狄人在澮水擊敗了魏國的軍隊。

魏、韓、趙三國聯合攻打齊國,進軍至靈丘。

晉孝公去世,其子晉靖公俱酒繼位。

公元前377年,蜀國攻打楚國,奪取了茲方。

子思向衛侯推薦苟變,說:「他的才能可以統領五百輛戰車。」衛侯說:「我知道他有這個才能。但他曾經擔任官吏時,向百姓征稅時吃了人家兩個雞蛋,所以我不任用他。」子思說:「聖人任用人才,就像木匠使用木材一樣,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所以即使是粗大的杞梓木,如果有幾尺腐朽的地方,好的工匠也不會因此拋棄它。如今君主處於戰國時代,選拔武將,卻因為兩個雞蛋而放棄一位能保衛國家的將才,這種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侯拜謝說:「我接受您的教誨。」

衛侯提出的計劃並不正確,但群臣卻異口同聲地附和。子思說:「在我看來,衛國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公丘懿子問:「為什麼這麼說?」子思說:「君主自以為是,群臣就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見。即使事情做對了,君主自誇也會壓製群臣的意見,更何況事情做錯了還一味附和,這隻會助長錯誤!不考察事情的對錯,隻喜歡彆人讚美自己,這是最大的昏庸;不衡量道理所在,隻阿諛奉承以求容身,這是最大的諂媚。君主昏庸,臣子諂媚,這樣的人居於百姓之上,百姓是不會支援的。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國家就要滅亡了!」子思對衛侯說:「您的國事將會越來越糟!」衛侯問:「為什麼?」子思回答說:「這是有原因的。君主說話自以為是,卿大夫不敢糾正;卿大夫說話也自以為是,士庶人不敢糾正。君臣都自以為賢明,群臣又同聲附和,附和就會順從而有福,糾正就會逆反而有禍,這樣好事從哪裡產生呢?《詩經》說:『都說自己是聖人,誰能分辨烏鴉的雌雄?』這不正像衛國的君臣嗎?」

魯穆公去世,其子魯共公奮繼位。韓國韓文侯去世,其子韓哀侯繼位。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去世,他的兒子烈王喜繼位。魏國、韓國、趙國共同廢黜了晉靖公,將其貶為平民,並瓜分了晉國的土地。

公元前375年,發生了日食。韓國滅亡了鄭國,並將都城遷到了鄭國故地。

趙國的敬侯去世,他的兒子成侯種繼位。

公元前373年,燕國在林狐擊敗了齊國的軍隊。

魯國攻打齊國,攻入了陽關。魏國攻打齊國,進軍至博陵。燕國的僖公去世,他的兒子辟公繼位。宋國的休公去世,他的兒子桓公繼位。衛國的慎公去世,他的兒子聲公訓繼位。

公元前372年,趙國攻打衛國,奪取了七十三座城邑。同年,魏國在北藺擊敗了趙國的軍隊。

公元前371年,魏國攻打楚國,奪取了魯陽。

韓國的嚴遂弑殺了哀侯,國人擁立哀侯的兒子懿侯繼位。起初,哀侯任命韓廆為相國,但寵愛嚴遂,二人互相爭鬥。嚴遂派人在朝堂上刺殺韓廆,韓廆逃到哀侯身邊,哀侯抱住他。刺客刺殺了韓廆,同時也刺傷了哀侯。

魏國的武侯去世,沒有立太子,他的兒子與公中緩爭奪王位,導致國內大亂。

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齊威王前來朝見周王。當時周王室已經衰弱,諸侯都不來朝見,隻有齊國前來朝見,天下因此更加敬重齊威王。

趙國攻打齊國,進軍至鄄城。魏國在懷地擊敗了趙國的軍隊。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治理即墨以來,詆毀你的言論不斷。然而我派人視察即墨,發現田野開墾,人民富足,官府無事,東方安寧。這說明你沒有討好我的左右來求取幫助。」於是封賞他萬戶。齊威王又召見阿大夫,對他說:「自從你治理阿地以來,讚譽你的言論不斷。但我派人視察阿地,發現田野荒蕪,人民貧困。之前趙國攻打鄄城,你沒有救援;衛國奪取薛陵,你也不知道。這說明你用重金賄賂我的左右來求取讚譽。」當天,齊威王烹殺了阿大夫以及那些曾經讚譽他的人。於是群臣震驚恐懼,不敢再弄虛作假,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天下強國。

楚國的肅王去世,沒有兒子,他的弟弟良夫繼位,是為宣王。宋國的辟公去世,他的兒子剔成繼位。

公元前369年,發生了日食。

周烈王去世,他的弟弟扁繼位,是為顯王。

魏國的大夫王錯逃奔到韓國。公孫頎對韓懿侯說:「魏國內亂,可以趁機攻取。」韓懿侯於是與趙成侯聯合出兵攻打魏國,在濁澤大敗魏軍,隨後包圍了魏國都城。趙成侯說:「殺掉,立公中緩為王,割取魏國的土地後撤軍,這對我們兩國都有利。」韓懿侯說:「不行。殺掉魏君是暴行;割地撤軍是貪婪。不如將魏國一分為二。魏國分為兩部分後,實力將不如宋國和衛國,這樣我們就不再有魏國的威脅了。」趙成侯不聽。韓懿侯不高興,連夜撤軍。趙成侯也撤軍了。於是殺掉了公中緩,自立為王,是為魏惠王。

太史公評論說:

魏惠王之所以能夠保住性命,魏國沒有被瓜分,是因為韓、趙兩國的意見不一致。如果兩國意見一致,魏國必定會被瓜分。所以說:「君主去世時如果沒有合適的繼承人,國家就可能被攻破。」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