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資治通鑒新譯 > 第10章 韓信背水奇兵勝,酈生說齊鼎鑊烹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資治通鑒新譯 第10章 韓信背水奇兵勝,酈生說齊鼎鑊烹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公元前204年,正值寒冬臘月,大地被冰雪覆蓋,一片銀裝素裹。在這個寒冷的季節裡,韓信和張耳率領著數萬雄師,如同一股洶湧的洪流,向東滾滾而去,目標直指趙國。趙王和成安君陳餘得知這一訊息後,心中不禁一緊。他們深知韓信的軍事才能和漢軍的戰鬥力,絕不能掉以輕心。於是,趙王和成安君陳餘當機立斷,迅速集結了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開往井陘口,準備在此嚴陣以待,抵禦漢軍的進攻。

廣武君李左車是個比較有智謀的人,看到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向趙軍襲來,就向成安君建議說:「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剛平定了魏國,現在乘勝而來,遠離國土作戰,此時漢軍的士氣正盛,打起仗來無不以一當十,我軍雖然以逸待勞,但麵對強大的漢軍此時也難以抵擋他們的進攻。我聽說『從千裡之外的地方運送糧食補給大軍,糧草運送不及時會讓士兵會挨餓;軍隊已經餓的不行了才開始砍柴做飯,軍隊就無法吃飽,無法吃飽就沒力氣打仗。』現在井陘的道路狹窄,導致車輛無法並排前行,騎兵也無法列隊前行;漢軍已經走了數百裡,前麵也沒有看見他們押送糧草的部隊,這說明他們的糧草必定在大軍的最後麵。我想請您派給我三萬奇兵,我帶著他們從小路出發,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必定能切斷他們的糧草供應,漢軍缺乏糧草,必然不能長久作戰,我們的勝利指日可待;而您則挖起深溝築起高高的營壘,喝著茶,聊著天,訓練著士兵,就是不與他們交戰。這時他們前進無法與我們交戰,後退也沒辦法返回大本營,而野外我們已經肅清了可食用的東西,漢軍也無法進行掠奪,他們缺乏吃的,不到十天的時間,漢軍就會發生動亂,韓信和張耳的首級就會送到您的帳下了;與之相法,我們如果坐以待斃,不主動出擊,反而等他們來進攻,觀看漢軍以往的戰績,我們必定會成為他們的俘虜,我想這也是將軍不想看到的吧。」但成安君什麼想法呢?他並沒有采用李左車的建議,而說了一句很是讓人難以理解的話:我軍是正義的軍隊,怎麼能使用使詐謀奇計來獲取勝利呢?這是戰爭,是你死我活的局麵,不是以禮為上的時代了。接著他又開始了他又發表了自己認為正確的言論,他說:「韓信率領大軍遠道而來,剛經過一場大戰,他們的士兵一定非常的疲憊了,而且帶來的大軍數量也少的可憐,麵對漢軍這樣的情況,如果我們避而不戰,那麼諸侯們就會認為我們趙軍麵對人數不占優的漢軍膽怯了,覺得我們好欺負,隨時隨地就會出兵來攻打我們了,這時候我們的威嚴會受損,國土也會遭到侵犯,所以,這仗不能忍,要打出屬於趙軍的氣勢,在諸侯間樹立自己的威嚴,讓他們知道我們不是好惹的。」?

韓信這時在乾什麼呢?原來他沒有著急進軍,而是派人在暗中偵察趙軍的一舉一動,在派出去的偵察兵回來報告情況,他才得知成安君並沒有採納廣武君的計策,韓信嘴裡長出了一口氣,激動的心、顫抖的手,那彆提有多高興了,原來韓信也擔心糧草被趙軍截斷。得知糧草沒有什麼安全隱患之後,就率領大軍繼續前進。韓信率領大軍在距離井陘口三十裡的地方不前進了,反而安營紮寨,士兵們走了一路,已經又餓又乏,得讓他們休息休息,喝點水,養精蓄銳才能更好的應接下來得大戰,不能想讓馬兒跑,還不給馬兒吃草吧。時間很快就來到了半夜,士兵們那是個個像打了雞血一樣,嗷嗷直叫呀!就想著和趙軍一決雌雄,讓他們知道誰是爺。於是韓信便傳令拔營向著井陘口出發,在這期間他命人挑選出了兩千精銳得輕騎兵,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麵不大不小得紅旗,從小路出發,悄悄得繞到趙軍得後方埋伏起來。臨出發之前,韓信就告誡他們說:我們和趙軍交戰,我們會假裝打不過,就先撤一波,實際我給他們加個雞腿。趙軍看到我們打不過,撤退了,就會覺得我們沒有戰鬥力,必定會全軍出擊來追趕我們;這個時候你們就趁機衝入趙軍營壘,迅速的拔掉趙軍的旗幟,插上漢軍的紅旗,這個過程一定要快。不僅如此,韓信還命令副將給全軍傳令,說到:「將士們,今天就是你們立功的日子,等打敗趙軍後,我們一起在趙軍的大營裡吃飯!」聽到這個命令,將領們都有點懷疑大將軍的這個想法能實現嗎?也不好違抗軍令,就隻好敷衍地答應說:好。韓信看到將士們這麼不自信的樣子,就開始了戰前動員,他說:「如今,趙軍在井陘口已經占據了有利地形,並且修築了高高的營壘,硬攻我們會損兵折將,不太好打;而且雙方一旦交戰他們看不到我的大將旗鼓,不會輕易出擊,怕我們遇到險阻就後退,他們失去立功得機會,所以我們得這麼來。」於是韓信很神秘的就派出一萬人做前軍,先一步向著井陘出發,並且讓這一萬人背水列陣。趙軍看到韓信這騷操作後,看不明白他想乾啥,就隻能大笑來嘲諷他不會用兵,可韓信哪管你這些。唰的一下,天就亮了,這時韓信命人樹起他的大將旗鼓,率軍從井陘口出擊攻打趙軍;而趙軍以逸待勞,看到漢軍來了,都嗷嗷叫著衝出營壘迎戰漢軍,戰場上隻聽的喊殺聲震天,雙方士兵成片成片的倒下,很快,雙方激戰就進入了白熱化階段。韓信和張耳一看時間差不多了,就命令大軍假裝敗退,狼狽地逃回水邊的軍隊當中,水邊的軍隊開啟營壘讓他們進入,麵對追擊而來的趙軍,雙方再次展開了激戰。此時,趙軍看到韓信的大將旗鼓,趙軍就派出了全部的兵馬,不要命似的向漢軍營壘衝去,想要爭奪漢軍的旗鼓,追趕著韓信和張耳,想要拿下他們的首級換取功勞,殊不知這全是韓信的計策呀,傻傻的趙軍就這麼進入了韓信精心為他們設計的圈套裡。這時韓信和張耳已經進入了水邊的軍隊,帶領全軍拚死作戰,將士們個個視死如歸,這就讓趙軍短時間內也無法擊敗漢軍。此時韓信派出的兩千奇兵看到趙軍全軍出擊後,大營空虛,迅速的衝入了趙軍的營壘,拔掉了趙軍的旗幟,全部插上了漢軍的紅旗。趙軍因為無法抓住韓信等人,又打不下漢軍營壘,萌生了退意就想要返回大營;他們往回一走,卻發現大營上已經插滿了漢軍的紅旗,趙軍士兵無不大驚失色又有點蒙圈,都以為漢軍已經俘虜了趙王和將領,趙軍軍隊頓時大亂,士兵們都紛紛逃跑,趙將雖然斬殺四散逃走的士兵,但也無法阻止趙軍的潰敗。看到趙軍潰敗,韓信命令漢軍兩麵夾擊,很輕鬆的就打敗了趙軍,並在泜水邊斬殺了成安君,俘虜了趙王歇。打掃完戰場後,將領們都獻上了敵人的首級和俘虜,以便論功行賞。漢軍經過了片刻的休息後,體力也得到了補充,紛紛前來向韓信祝賀,並疑惑地問道:「將軍,兵法上明明寫著『右邊靠山陵,前麵左邊靠水澤。』可今天將軍您卻讓我們背水列陣,還說什麼『打敗趙軍後在趙軍大營一起吃飯』,我們大家都對此心存疑慮,覺得這根本就是不可能成功的啊!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我們取得了勝利,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戰術呢?」韓信微微一笑,解釋道:「這其實也是兵法中的策略,隻不過你們沒有留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當士兵們麵臨絕境時,他們才會被激發出最大的潛能,拚死一戰。而且,我平日裡並沒有對這些士兵進行特彆的訓練,他們就如同市井百姓一般。如果不把他們逼入絕境,讓他們意識到隻有奮勇殺敵纔能有一線生機,他們恐怕早就四散奔逃了,又怎麼可能用來打仗呢?」眾將領們聽後,紛紛對韓信的智謀表示欽佩,讚歎道:「好啊!如此精妙的戰術,確實不是我們所能想到的。」

韓信在打敗了趙軍後,聽說廣武君很賢能,就下令懸賞千金捉拿廣武君。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很快就有人將廣武君綁到了韓信的帳下,韓信看到廣武君,趕忙上前親自為他鬆綁,請他麵東而坐,以對待老師的禮遇對待他。韓信就虛心的向廣武君請教說:「我想率軍北上攻打燕國,向東討伐齊國,怎樣才能成功呢?」廣武君聽到韓信向他請教軍事問題,他想了想還是推辭說:我是敗軍之將,而且見識淺薄,怎麼敢胡亂談論軍旅大事呢!」韓信微微一笑,說到:「我聽說百裡奚在虞國時虞國滅亡,到了秦國後秦國稱霸;這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時愚蠢,在秦國時聰明,而是因為他的計策是否被國君採納。如果成安君採納了您的計策,我早就被您俘虜了,也就沒機會在這向您請教了。正因為他沒有採納您的計策,我纔能有機會在這向您請教,現在我誠心向您請教,希望您不要推辭,為我大軍討伐燕、齊提一些建議。」廣武君看韓信這麼看得起他,也就不再推辭,思考了幾秒鐘,然後說到:「如今將軍您率領大軍渡過西河,成功地俘虜了魏王,還擒獲了夏說;緊接著揮師東進,如秋風掃落葉般迅速攻下了井陘,短短一天時間便擊潰了趙國的二十萬大軍,並斬殺了成安君。您的威名如雷貫耳,震懾四方,就連普通的農夫都放下了手中的農具,換上了華美的衣裳,享用著豐盛的美食,恭敬地側耳傾聽您的命令,這無疑是將軍您的過人之處啊!然而,經過連番激戰,您的士兵們早已疲憊不堪,戰鬥力大不如前,實在難以繼續承受高強度的戰鬥了。可就在此時,將軍您卻打算率領這支疲憊之師,去攻打燕國那堅固的城池。如此一來,軍隊既無法全力投入戰鬥,又難以攻克城池,形勢必然會對我們越來越不利。長此以往,不僅士兵們的士氣會受到嚴重打擊,而且糧草也會逐漸耗儘。倘若燕國堅決不投降,那麼齊國必定會趁機加強防禦。如此一來,燕國和齊國便會陷入僵持不下的局麵,而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勝負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分出。這對於將軍您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啊!我聽說善於用兵的人,不會用自己的短處去攻擊彆人的長處,而是用自己的長處去攻擊彆人的短處。」韓信謙虛的問到:「依您之見,此時該怎麼辦呢?」廣武君嚴肅地回答說:「現在為了將軍考慮,最好的計策就是按兵不動,主動的安撫好趙國的百姓,這樣百裡之內的百姓聽到將軍美好的德行,就會每天送來牛肉和美酒,來犒勞疲憊的將士們;等到將士們養精蓄銳,然後揮師向北進軍,假裝要攻打燕國的姿態,再派一名使者送一封書信給燕國,向他們展示您的優勢,這樣燕國看到將軍的陣勢,就不敢不聽從將軍的調遣了。將軍順利的收服燕國後,在整頓兵馬,安撫百姓,然後揮師東進再威脅齊國,這時即使齊國還有智慧的人,也無法再為齊國出謀劃策了。這樣一來,天下大事都可以圖謀了。

用兵之道,猶如弈棋,不僅要有實際的行動,更要有先聲奪人的策略。這就如同在棋盤上佈局,先聲奪人可以打亂對手的節奏,為自己贏得更多的優勢和機會。而實際行動則是在策略的基礎上,果斷地落子,將優勢轉化為勝勢。韓信深明此道,當他聽到廣武君的計策時,不禁讚歎道:「好!」這個計策正是先聲奪人的典範。於是,韓信毫不猶豫地採納了廣武君的建議,派使者前往燕國。燕國在得知韓信的使者到來後,果然如韓信所料,選擇歸順。這一結果不僅證明瞭先聲奪人策略的有效性,也為韓信接下來的行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緊接著,韓信又派使者向漢王報告,並請求封張耳為趙王。漢王在權衡利弊後,同意了韓信的請求。這一舉動不僅加強了韓信在趙國的地位,也使得他能夠更好地調動趙國的資源,為對抗楚國提供更有力的支援。楚國自然不會坐視趙國的壯大,多次派奇兵渡過黃河攻打趙國。麵對楚軍的進攻,張耳和韓信緊密合作,往來救援趙國。他們充分利用趙國的地理優勢和兵力優勢,巧妙地應對楚軍的攻擊,不僅成功地守住了趙國的城池,還趁機平定了趙國的其他城邑。在穩定了趙國的局勢後,張耳和韓信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繼續派兵支援漢王。他們的支援如同一股清泉,為漢王在楚漢相爭的戰場上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在戰爭如火如荼的進行的時候,本年發生了兩次日食。?

隨何也因肩負著重要使命,踏上了前往九江的征程。經過長途跋涉,他終於抵達了目的地。九江的太宰熱情地接待了隨何一行,但令隨何感到困惑的是,儘管已經過去了三天,他仍然未能見到九江王本人。這讓隨何開始心生疑慮,他決定主動與太宰溝通,以瞭解其中的緣由。隨何對太宰說道:「我此次前來,是受漢王之托,前來與九江王商議要事。然而,大王卻遲遲不見我,想必是因為他認為楚國強大,而漢國相對弱小吧。」太宰聽後,麵露難色,似乎有些不知如何回應。隨何見狀,繼續說道:「但這恰恰是我作為使者的職責所在。如果我有幸能夠麵見大王,並且所說的話有道理,符合大王的心意,那麼這將是大王所期望聽到的;反之,如果我的言辭有失偏頗,大王覺得不對,那麼大王完全可以將我和我隨行的二十人斬首示眾,讓我們的首級懸掛在九江的街頭,以此來彰顯大王背棄漢國、親近楚國的決心。」隨何的這番話,言辭懇切,態度堅決,太宰聽後不禁為之一震。他意識到隨何的來意並非簡單,而且隨何所提出的建議也頗具合理性。於是,太宰決定將隨何的話如實轉達給九江王。

九江王在聽完太宰的彙報後,對隨何的勇氣和決心表示讚賞。他覺得隨何所言不無道理,決定接見這位來自漢國的使者,聽聽他到底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要說。隨何說:「漢王派我恭敬地向大王獻上書信,我私下奇怪大王為何與楚國如此親近!」九江王說:「你也不用覺得奇怪,因為我是向北臣服於楚國的。」聽到九江王這麼說,隨何略作思考便說到:「大王與項王同為一方諸侯,大王卻向北臣服於楚國,我想這一定是大王認為楚國強大,在這亂世中是可以依靠的。再項王攻打齊國時,他親自背負築城的工具,身先士卒,從不落於人後。這個時候大王應該率領九江的全部軍隊,並且披甲親自上陣,為楚國打前鋒;然而您隻派了四千人去幫助楚國,這樣隻會讓項王對您有怨言呐。自己老大有事,大王難道就是這樣辦事的嗎?想當初漢王攻入彭城時,項王還在齊國。這個時候大王應該率領九江的全部軍隊迅速的渡過淮河,沒日沒夜的在彭城下與漢軍進行殊死決戰,來顯示大王的忠誠,但大王卻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想要坐收漁翁之利。大王認為依靠彆人,難道就是這樣對待你所依靠的人嗎?我認為大王空有親近楚國的名義,卻想從中獲利,隨和的言辭可謂說到了九江王的心窩子裡。我私下認為大王的這種做法不可取!然而大王不肯背棄楚國,是因為大王認為漢國弱小,沒辦法和楚國爭鋒,想要為自己留條退路。

然後楚軍雖然強大,但天下人都認為楚國淨乾一些不義之事,因為楚國背棄諸侯的盟約,殺害了義帝,是不可靠的。而漢王收攏諸侯,率軍退守成皋、滎陽,又從蜀、漢兩地運來糧草補給大軍,挖出深溝築起高壘,分派兵馬把守要塞之地。而楚軍這邊呢?大軍深入敵國**百裡,國內分不出精壯士兵運送糧草,反而派一些老弱之人從千裡之外轉運糧草,這不是很搞笑嗎?現在漢軍堅守不動,和楚軍打拉鋸戰,楚軍現在麵臨兩難之地,他們是進不能攻,退不能解圍,所以說楚軍並不可靠。如果說楚國戰勝了漢國,諸侯們就會感到恐懼而互相救援。楚國的強大,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然而,這耀眼的光芒卻也引來了天下各方勢力的覬覦,如同餓狼一般,對楚國虎視眈眈。相比之下,漢國雖然看似弱小,卻如同一顆悄然崛起的新星,散發著不容忽視的潛力。在這樣的局勢下,楚國的強大反而成為了一種負擔,它所招來的不僅僅是羨慕和嫉妒,更是天下軍隊的圍剿。而漢國,以其萬全之策,巧妙地避開了這些紛爭,穩步發展。如此一來,楚國與漢國之間的優劣對比,已然一目瞭然。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大王竟然沒有選擇與萬全的漢國結盟,反而依附於危亡的楚國。這無疑是一種冒險的決策,讓人不禁為大王的未來擔憂。我實在難以理解大王的這一舉動,私下裡也為此感到深深的困惑。我並不是說九江的軍隊有足夠的實力能夠一舉滅亡楚國,但如果大王能夠果斷發兵背棄楚國,那麼項王必定會被牽製在楚國境內。隻要項王被困在楚國幾個月,漢王便可以抓住這個絕佳的機會,一舉奪取天下。到那時,天下儘歸漢王所有,而九江也必定會成為大王的囊中之物。

我誠懇地請求大王與我一同提劍歸順漢國,相信漢王一定會對大王加以封賞。如此一來,大王不僅能夠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權力,還能為九江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這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既能保障自身利益,又能順應天下大勢。九江王聽了隨何的一番話後,沉默片刻,最終說道:「我願意聽從您的建議。」然而,他的聲音卻顯得有些低沉,似乎還有些許顧慮。雖然九江王表麵上答應了我,但他還是不敢公開地背棄楚國,歸順漢國。畢竟,這樣的決定關係重大,一旦泄露出去,恐怕會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與此同時,楚國派出的使者也到達了九江,但被安排住在驛館休息,楚國使者心急如焚,不斷地催促九江王發兵援楚。就在楚國使者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來回踱步的時候,隨何直接闖入驛館,直接沒把楚國使者放在眼裡,屁股一扭就坐在了楚國使者的上座,厲聲說到:「九江王已經答應歸順漢國,怎麼還能發兵?」九江王聽到這話,表情十分愕然,有點沒想到隨何會來這一手,隻能假裝沒聽到,心裡卻把隨何祖宗都罵了一遍。楚國使者憤然起身,指著九江王,心裡有苦不敢說啊,在彆人的地盤上一不小心,小命就沒了。看到這情形隨何趁機對九江王說:「大王,現在事情已經挑明,您可以立即殺掉楚國使者,不要讓他回去,然後迅速與漢國合力攻打楚軍。」九江王無奈的擺了擺手,說到:「就按使者說的辦吧,此時九江王像是泄了氣的皮球一般,渾身無力的坐了下來。」於是手下人就殺掉了楚國使者,楚國使者臨死前指著九江王說到,項王不會放過你的,隨後九江王起兵攻打楚國,隨著九江王的反叛,楚漢相爭的局麵發生了大變化。?

楚國聽到九江王的叛變,就派了項聲、龍且率軍攻打九江,戰火燃燒了幾個月後,龍且擊敗了九江的軍隊。此時九江王感到了害怕,就想率軍投奔漢國,又怕楚軍在後方追殺。於是就悄悄地與隨何一起歸順了漢國。經過一番艱難的旅程,終於在十二月的時候,九江王順利的到達了漢國大本營。此時漢王正坐在床上洗腳,就召九江王進來見麵。九江王看到劉邦這態度,起的那是一佛出世,二佛昇天呐,心裡就十分後悔前來投降劉邦,感覺自己受到了嚴重的侮辱,就想拔劍自殺,最終也沒下得去手。從劉邦大帳裡出來後,回到了自己的住處,卻發現了驚人的一幕,隻見大帳內的帳幕、飲食、隨從都與漢王的如出一轍,瞬間九江王就開心的像個孩子一樣,這下感到了被重視的感覺,內心也十分的暢快,於是就派人回九江準備收整自己的部隊。但此時楚國已經派項伯收編了九江的軍隊,殺掉了九江王的妻子和孩子,九江王的使者隻帶回了一些九江王的舊部和親信,率領數千人歸順了漢國,看到自己老婆孩子都被殺了,九江王有沒有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呢?我想心裡十分後悔吧,有了富貴卻無人能與你共享,豈不可悲?反觀漢王這邊,因為增加了九江王的兵力,部隊一下就強大了起來,漢王與他一起駐紮在成皋來迎接楚軍的進攻。?

楚國多次派遣軍隊侵擾漢軍的糧道,導致漢軍的糧草供應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麵對這種情況,漢王感到十分焦慮,於是他決定與謀士酈食其商議如何削弱楚國的勢力,以緩解漢軍的困境。酈食其沉思片刻後,對漢王說道:「陛下,我想到了一個計策。從前,商湯討伐夏桀時,並沒有將夏桀的後代趕儘殺絕,而是封他們於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時,也同樣封商紂的後代於宋國。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麵是顯示自己的仁德,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穩定局勢,防止被征服者的反抗。」漢王點了點頭,表示理解酈食其的意思。酈食其接著說:「如今,秦國失德棄義,肆意侵伐諸侯,不僅滅亡了他們的社稷,還讓他們連立錐之地都沒有。如果陛下能夠效仿商湯和周武王,重新立六國的後代為王,那麼這些國家的君臣和百姓必定會對陛下感恩戴德,無不仰慕陛下的仁義之舉,心甘情願地臣服於您。」漢王聽了酈食其的話,心中一動,但還是有些疑慮地問道:「這樣做真的能行嗎?楚國的實力可是相當強大啊。」酈食其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陛下放心,一旦陛下的德義施行開來,天下人都會知道陛下的仁德和寬厚。到那時,陛下南麵稱霸,楚國必定會因為畏懼陛下的威望而恭敬地前來朝見。如此一來,楚國的勢力自然就會被削弱,而漢軍的困境也能得到緩解。」

漢王一聽,心中大喜,連忙對身邊的人吩咐道:「快快去刻印,先生這就可以帶著印信去分封六國的後代了!」然而,就在酈食其準備動身之際,張良卻突然從外麵走了進來,前來拜見漢王。此時,漢王正坐在案前用膳,見張良來了,便熱情地招呼道:「子房啊,快過來!有一位客人給我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可以削弱楚國的勢力呢。」漢王一邊吃著,一邊將酈食其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張良,並詢問他的看法:「你覺得這個計策如何呢?」張良聽完,臉色驟變,他毫不猶豫地說道:「這是誰給陛下出的主意啊?陛下的大事恐怕就要毀於一旦了!」

漢王聞言,心中一驚,趕忙追問道:「為何如此說呢?」張良定了定神,然後拿起麵前的筷子,比劃著向漢王解釋道:「且聽我細細道來。昔日商湯和周武王之所以能夠分封夏桀和商紂的後代,是因為他們完全有能力掌控這些人的生死存亡。可如今,陛下您能像商湯、周武王那樣掌控項籍的生死嗎?顯然是不能的,這便是此計不可行的第一個原因。」周武王進入殷商之後,他對殷商的忠臣義士進行了表彰。他特意來到商容居住的裡巷,對其進行了高度讚揚和表彰,以彰顯他的品德高尚。同時,他還下令釋放了被囚禁的箕子,讓他重獲自由。此外,周武王還對忠臣比乾的墳墓進行了加封,以表達對他的敬意和紀念。然而,如今的陛下是否能夠做到這些呢?這是不可行的第二個原因。周武王不僅如此,他還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救濟百姓。他開啟巨橋的糧倉,將裡麵的糧食發放給貧困的民眾,讓他們不再挨餓。同時,他也散儘了鹿台的錢財,將這些財富分發給需要幫助的人們,以緩解他們的生活困境。那麼,現在的陛下是否有能力像周武王那樣,發放糧食、散儘錢財,去救濟那些貧窮的百姓呢?這是不可行的第三個原因。在殷商的事情結束後,周武王展現出了他的仁德和智慧。他收起了兵器,將乾戈倒著放置,表示不再使用武力,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治理天下。這種行為向天下人傳遞了一個明確的訊號:戰爭已經結束了,和平時代即將到來。可是,當今的陛下是否能夠像周武王一樣,收起兵器,不再輕易發動戰爭呢?這是不可行的第四個原因。周武王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和平意願,他將戰馬放養在華山之南,讓它們自由奔跑,不再用於戰爭。這一舉動不僅體現了他對和平的渴望,也顯示了他對生命的尊重。那麼,現在的陛下是否願意像周武王那樣,將戰馬放養,不再將它們用於戰爭呢?這是不可行的第五個原因。最後,周武王還把牛放養在桃林之北,這意味著他不再需要運輸糧草,因為戰爭已經結束,國家進入了和平發展的階段。然而,現在的陛下是否能夠像周武王一樣,不再需要運輸糧草,讓百姓們過上安定的生活呢?這是不可行的第六個原因。天下的遊士離開了親人,拋棄了祖墳,離開了以前居住的地方,自願跟隨陛下南征北討,就是日夜盼望能得到一塊封地;現在如果重新立六國的後代為王,天下的遊士都會回去侍奉他們的君主,回到親人、故居和祖墳身邊,陛下還能依靠誰去奪取天下呢?這是不可行的第七個原因。而且楚國現在並不強大,如果六國重新立國,他們必定會依附楚國,陛下怎麼能讓他們臣服呢?這是不可行的第八個原因。如果陛下真的採納了這個計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漢王立馬放下了筷子,停止了吃飯,吐出口中的食物,喝聲罵道:「這個書呆子差點壞了我的大事!」下令立即銷毀製作好的印信。

荀悅說到:?製定策略並取得勝利的方法,主要有三點:一是「形」,二是「勢」,三是「情」。?形,指的是整體局勢的得失。勢,指的是臨時的應對措施和進退的時機。情,指的是人心的向背和意誌的堅定與否。因此,即使策略相同、事情相似,但結果卻不同的原因,就在於「形、勢、情」這三點的不同。?

遙想當年,張耳和陳餘力勸陳涉恢複六國,目的就是為自己樹立黨羽。酈食其也勸漢王分封六國,雖然建議相同,但結果卻不同,原因就在於陳涉起兵時,天下人都想滅亡秦朝。而楚漢相爭時,天下人未必都想滅亡項羽。因此,分封六國對陳涉來說,是增加自己的盟友,削弱秦朝的敵人;而且陳涉並未完全控製天下,分封六國是用自己沒有的去賞賜他人,這是一種虛惠,卻能獲得實際的利益。而對漢王來說,分封六國則是「分割自己有的去資助敵人,這是一種虛名,卻會帶來實際的禍患。這就是「同事而異形」的情況。?

再比如宋義等待秦、趙兩敗俱傷的策略,與從前卞莊刺虎的故事類似。這種策略在戰國時期適用,因為當時鄰國相爭,沒有迫在眉睫的危機。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已經存在了很久,一場戰爭的勝負未必決定存亡;當時的形勢並不急於滅亡敵國;進有利可圖,退也可自保,因此可以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利用敵人的衰敗增加自己強大的機會,這是由當時的形勢所決定的。而如今楚、趙的興起與秦國的對立是生死攸關的,安危之機瞬息萬變,進則成功,退則滅亡。這就是「同事而異勢」的情況。?

再看伐趙之戰,韓信在泜水邊列陣迎敵,趙軍卻無法擊敗他,反而取得了勝利;而彭城之戰呢,漢王在睢水邊作戰,士兵被逼紛紛跳入睢水,死傷一大片,楚軍大勝,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趙軍出國迎戰,見有利可圖則進軍,見對自己不利則撤退,心中有所顧慮,沒有拚死一戰的決心;而韓信的軍隊孤立在水邊,士兵們知道沒有退路,隻能拚死一戰,沒有二心,這是韓信取勝的原因。漢王率軍深入敵國,設宴飲酒高歌,士兵們縱情享樂,軍隊戰鬥意誌不堅定;而楚軍這邊因為國都被攻占,士兵們那是心懷憤恨之情,急於挽救敗局,所以拚死一戰,這是漢軍失敗的原因。此外,韓信挑選精兵防守,而趙軍卻用有顧慮的士兵進攻;項羽挑選精兵進攻,而漢軍卻用懈怠的士兵迎戰,這就是「同事而異情」的情況。?

所以說,權謀不能預先設定,變化不能事先規劃。根據時勢的變化,順應事物的變化,纔是製定策略的關鍵,戰場上要懂得隨機應變。?

這天,漢王閒來無事就和陳平聊天,突然就問陳平說:「如今天下戰亂不止,何時才能安定下來呢?」陳平不假思索的說到:「大王,在我看來,項王的忠誠臣子隻有亞父(範增)、鐘離昧、龍且、周殷等數人而已。大王如果能拿出數萬斤黃金,施行反間計,離間他們君臣的關係,使他們互相猜疑,大事就成了。以我的瞭解,項王這個人多疑、容易聽信讒言,必定會內部自相殘殺,等這時候漢軍趁機出兵進攻,必定能一舉擊敗楚國,這時天下大事就定了。」漢王聽後那是十分興奮。於是從庫房裡拿出了四萬斤黃金交給了陳平,任由他使用,自己也不過問支出情況。陳平就帶著黃金來到了楚軍這邊,要對楚軍高層們施行反間計,他先用黃金收買了一些楚軍中的將領,然後散佈謠言說:「鐘離昧等人為項王立下了大功,卻始終未能封王,現在他們怨恨項王,想與漢王聯合滅掉項氏,然後瓜分項氏的土地。」不出所料,項王就開始懷疑鐘離昧等人,這就導致楚軍上下離心離德,距離敗亡更近了一步。?

夏季四月,當和煦的陽光灑滿大地的時候,楚軍將漢王圍困在了滎陽,此時形勢那是十分的危急,漢王一看乾不過,趕緊派人到項羽跟前請求和解,願意割讓滎陽以西的土地給漢國,雙方罷兵言和。亞父範增趕忙勸項羽加緊進攻滎陽,拿下滎陽,殺了劉邦,天下就能平定了,但項羽沒聽呐。漢王對此感到十分的擔憂,生怕項羽發起進攻。這個時候項羽派使者到漢營查探情況,陳平這個小子沒憋什麼好主意,就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宴席來接待使者。宴席擺好後,陳平假裝驚訝地說:「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啊!」於是就撤下了宴席,換上了粗劣的食物招待楚使,這可把使者氣了個夠嗆。楚使回到大營後,就將情況一五一十的報告給了項王,不出所料項王又對範增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下項羽的大將、軍師都被他懷疑,他還有什麼人可用?範增這邊還是建議加緊攻下滎陽,但是項王已經不信任他了,那他說的建議自然是不肯聽從。範增一看這情形,就知道項王懷疑自己了,於是指著項羽憤怒地說:「天下大事已經定了,還請項王自己看著辦吧!請允許我告老還鄉,項王也隻是擺了擺手沒說話。」範增就這麼離開了楚軍大營,範增離開後心情鬱悶又加上背上的毒瘡發作,結果還沒到彭城就死了。得知範增去世的訊息,項羽心裡那個後悔呀!而劉邦呢?高興的那是合不攏嘴。?

時間來到五月,漢軍將軍紀信對漢王說到:大王,現在形勢十分危急了!末將有一策可解大王危局,就是讓我假扮大王去迷惑楚軍,讓他們以為大王還在滎陽,這時大王可以趁機突圍,劉邦無奈就同意了這個計策。於是陳平在夜間派出兩千多名女子從東門出城,這動靜頓時吸引楚軍從四麵進行圍攻。這個時候紀信就乘坐漢王的車駕,車上裝飾著黃屋和左纛,高聲喊道:「滎陽糧食已儘,漢王投降楚軍了。」楚軍聽到這話都歡呼萬歲,紛紛來到城東觀看。趁此機會漢王就帶著數十騎從西門逃走,那是頭也不回呀,臨走之前命令韓王信、周苛、魏豹、樅公留守滎陽。項羽見到是紀信假扮的漢王後,厲聲問到:「劉邦在哪裡?」紀信輕蔑的說:漢王此時已經出城了。項羽怒火中燒,覺得自己被騙了,於是就下令燒死了紀信。周苛和樅公商議說:「魏豹是反複無常的叛王,難以與他共守城池!」於是殺掉了魏豹。?

漢王逃出滎陽後,一路狂奔,經過三七二十一天之後來到了成皋,然後進入關中,收攏軍隊準備再次東進。就在劉邦準備出發時,轅生趕來勸漢王說:「大王,如今漢軍與楚軍在滎陽相持數年,雙方損耗都相當大,但漢軍卻常常處於困境當中,這都是有原因的。臣希望大王率兵從武關出發,看到大王從武關出發,項王必定會率軍南下前來阻擊大王。這時大王就挖起深溝築起高壘,不與楚軍交戰,讓滎陽、成皋一帶的軍隊得到休整,同時讓韓信等人迅速安定河北的趙地,聯合燕、齊兩國,這時大王再回師滎陽,豈不美哉。這樣一來,楚軍需要防備的地方就會增多,兵力就會分散;漢軍也得以休整,然後再與楚軍決戰,必定能擊敗楚軍!」漢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提議,興高采烈地出兵宛、葉一帶,和黥布開開心心地收攏軍隊。項羽聽聞漢王在宛城,果然樂顛顛地率軍南下;漢王則穩穩當當地堅守營壘,纔不跟楚軍打仗呢。

漢王在彭城戰敗後,帶領殘兵敗將向西撤退,一係列的連鎖反應讓彭越也失去了他攻下的城池,彭越也十分的無奈,誰叫自家大王打不過項王呢?於是獨自率軍北上駐紮在黃河邊,經常作為漢軍的遊擊部隊襲擊楚軍,切斷楚軍的糧道,這可把楚軍整的相當不開心,但也沒的一點辦法。就在這個月,彭越率軍渡過睢水,與項聲、薛公在下邳交戰,經過一番廝殺,彭越軍隊成功的擊敗了楚軍,並殺死了薛公。看到下邳的戰報傳來,項羽心裡一陣煩悶,決定東進去收拾一下彭越,不能讓他這麼囂張。於是派終公守衛成皋,自己則率軍東進攻打彭越。趁此機會,漢王率軍北上進攻成皋,經過一番交戰,劉邦最終擊敗了終公,漢軍又重新駐紮在了成皋。?

六月,微風吹過了大地,項羽的軍旗迎風飄揚,他擊敗了彭越,與此同時成皋方向又傳來了戰報,漢軍又一次奪取了成皋。於是率軍西進攻打滎陽,經過一番交戰滎陽城就落入了項羽的手裡,項羽還俘虜了滎陽守將周苛。項羽看著麵前的周苛,微笑著對他說到:「為我效力,我封你為上將軍,賞賜三萬戶。」周苛聽後怒罵道:「你如果不趕快投降漢王,遲早會成為漢王的俘虜,斷了你項氏一族的祭祀,你這不仁不義之人根本不是漢王的對手!」項羽知道他不會為自己所用,就把他烹殺了,並殺死了樅公,俘虜了韓王信,隨後率領大軍包圍了成皋。漢王一看項羽的軍旗飄揚,就趕緊計劃逃走,然後劉邦就與滕公乘車從成皋玉門出逃,向北渡過黃河,晚上住在小修武的驛站裡。清晨時分,漢王自稱自己是漢國使者,騎馬進入趙軍營壘。此時張耳和韓信還未起床,漢王悄悄的進入他們的臥室,奪走了他們的印信和兵符,把各位將領都召集起來,重新部署軍隊,準備再次迎戰項羽。韓信和張耳起床後,才知道漢王來了,那是感到大為震驚,同時又有點害怕。漢王奪取了兩人的軍隊後,命令張耳巡視趙地,加強趙地的防守;任命韓信為相國,收編趙地的剩餘兵力進攻齊國。此時漢軍的將領們陸續從成皋突圍,都跟隨漢王。楚軍攻下成皋後,就整頓軍隊準備西進,漢軍派兵在鞏縣進行阻擊,阻止楚軍西進。?

秋季七月,有彗星出現在大角星附近,彗星出現代表著有不祥之事要發生,果然就這這個月臨江王龍去世了,其子尉繼位。

漢王得到韓信的軍隊後,那叫一個高興啊,士氣噌噌往上漲!八月的時候,漢王帶著軍隊來到了黃河邊,然後朝南進軍,在小修武駐紮下來,準備和楚軍再乾一架。郎中鄭忠呢,就勸漢王說,咱還是彆跟楚軍打了,在這兒高築壁壘、深挖壕溝,守著就行。漢王覺得挺有道理,就聽了他的話,就派將軍劉賈和盧綰帶著兩萬士兵和幾百個騎兵,渡過白馬津,到楚地去幫彭越。這倆人那是相當厲害,把楚軍的糧草儲備都給燒了,還破壞了楚軍的後勤供應,這下楚軍可就沒辦法給項王再送軍糧了!楚軍來攻打劉賈,而劉賈呢,就在營壘裡守著,偏不跟楚軍打,他和彭越互相支援,楚軍也拿他們無可奈何。

彭越率軍經過一番激烈的交戰,最終攻占了梁地的睢陽、外黃等十七座城池。九月,項羽要去平定梁地,走之前對大司馬曹咎說:「你一定要小心守住成皋,如果漢軍挑戰,你千萬不要出戰,隻要阻止他們東進即可。我十五天內必定平定梁地,然後回來與你會合。曹咎也信誓旦旦的給項羽打了保票,於是項羽率軍東進,很輕鬆的就攻下了陳留、外黃、睢陽等城池,這些勝利讓楚軍那是士氣大增。?

漢王想放棄成皋以東的地區,駐守在鞏縣、洛陽來抵禦楚軍的進攻。酈食其想了想說:「我聽人說『懂得順應天命的人,大事才能成功』,當王的要把老百姓當老天爺一樣供著,而老百姓最看重的就是吃的。敖倉可是天下糧草轉運的中心,都已經好多年了,我還聽說那裡存了好多好多糧食呐。楚軍打下滎陽之後,居然不守著敖倉這座糧倉,反倒帶著軍隊往東去了,就留了些囚犯鎮守成皋,這不是老天爺給漢王的好機會嘛。現在楚軍好打,可漢軍卻往後撤退,這不是自己把好機會給弄丟了嘛,我覺得這是不對的。」況且如今天下兩雄不能並立,楚漢長期相持不下,天下動蕩不安,農夫放下農具,織女離開織機,天下人心未定。希望大王迅速進軍,收複滎陽,占據敖倉的糧草,扼守成皋的險要,封鎖太行山的通道,控製蜚狐口,守住白馬津,向諸侯展示漢軍的優勢,天下人就會知道該歸順誰了。」漢王興奮地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整頓兵馬,計劃奪取敖倉。酈食其又勸漢王說:「如今燕、趙兩地已經平定,隻有齊國還未攻下。齊國的田氏宗族十分強大,國家背靠大海,依托泰山的險阻,又阻隔了黃河、濟水,南麵靠近楚國,齊國民風多變詭詐;大王即使派數萬軍隊,也難以在短期內攻下齊國。請讓我奉大王的詔令去勸說齊王,使他歸順漢國,成為東方的藩屬。」漢王於是派酈食其前往齊國勸說齊王。?

酈食其爬山涉水,風塵仆仆的來到了齊國,齊王也很熱情的接待了他,酒足飯飽後,他摸了一把鬍子,然後笑著對齊王說到:大王知道天下將歸順誰嗎?齊王一臉疑惑的說到:天下將歸順誰?這我哪裡能知道呢!我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酈食其微微一笑,又摸著鬍子說到:依我之見天下將會歸順漢王,項王終將會失敗。齊王又是一臉疑惑的問到:先生這麼說可有什麼根據?酈食其摸著鬍子說到:漢王率先入鹹陽,而項王卻背棄盟約,將漢王封到漢中;項王遷殺義帝,漢王聽到這訊息後,在蜀漢起兵,攻打三秦,出關為義帝討回公道;漢王收攏天下的軍隊,立諸侯的後代為王;攻下城池後封賞將領,獲的財物後分給士兵,那是一點也不吝嗇;漢王與天下人共同享受勝利的果實,天下的豪傑賢才都願意為他效力。而項王有背棄盟約的惡名,殺害義帝的罪行;對彆人的功勞從不記念,對彆人的過錯從不忘記,這都是招致禍患的行為;戰勝後對將士不進行賞賜,攻下城池後也不進行封賞,隻重用項氏族人;天下人背叛他,賢能得人才怨恨他,天下人沒有人願意為他效力。所以我說天下大勢已歸漢王,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漢王從蜀漢起兵,平定三秦;渡過西河,擊敗北魏,俘虜了魏王豹;漢軍井陘一戰,誅殺趙國成安君;這不是靠人力所能辦到的,而是因為有上天的眷顧!如今漢王已經占據了敖倉的糧草,扼守成皋的險要之地,控製了白馬津,封鎖了太行山,又控製了蜚狐口;天下後歸順的將先滅亡。我為大王考慮,應當儘快歸順漢王,這樣齊國才能保全;否則,危亡就在眼前!

話說之前,齊國聽說韓信要打東邊過來,就派華無傷和田解帶著好多兵在曆下守著,準備跟漢軍打一架。齊王聽了酈食其的話,就派使者前去跟漢王進行和談,還把曆下的兵都撤了,就跟酈食其整天喝酒玩樂。韓信帶著軍隊往東走,還沒到達平原,就聽說酈食其已經把齊王給說降了,然後他就不想往前走了。這時候,有個叫蒯徹的謀士就跟韓信說:將軍您可是奉命來打齊國的,漢王就派個使者去勸降,又沒下命令讓您彆打了,您咋就停下了呢?再說了,酈食其就是個讀書人,就靠那張嘴拿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您帶了幾萬兵馬,打了一年多纔拿下趙國五十多座城池。您當將軍這麼久,還不如個讀書人的功勞大呢!韓信一聽,覺得挺有道理,就帶著軍隊過了黃河。這下可把酈食其給坑慘了。

公元前203年,冬季十月,寒風呼嘯,一股子肅殺之氣在莫名流轉,原來是韓信派兵襲擊並擊敗了齊國的曆下守軍,隨後大軍前進到了臨淄。收到曆下守軍被打敗得訊息,齊王田廣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毫不猶豫的將他烹殺;處理完了酈食其,齊王隨後率軍向東一路逃竄,一直到了高密,齊王一邊逃一邊派人向楚國求救,那樣子彆提有多狼狽了。齊王出逃後,其他人也跟著逃跑了,田橫逃往了博陽,守相田光逃往了城陽,將軍田既則率軍駐紮在了膠東,還真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呀!?

楚國的大司馬曹咎在成皋駐守,漢軍屢次挑釁,楚軍就是閉門不出。漢軍便派人去罵曹咎,沒幾天,曹咎就被罵的受不了,一生氣就帶著軍隊準備渡過汜水與漢軍交戰,但漢軍就怕他不出來,但出來了,你就彆回去了。於是漢軍趁著楚軍渡河的時候,就呼啦啦的殺了過來,把楚軍打得落花流水,還繳獲了楚國非常多的金銀財寶,曹咎和司馬欣都在汜水邊自刎而死了。漢王劉邦則帶著軍隊順利的渡過了黃河,很輕鬆的又把成皋給占了,然後在廣武駐紮下來,靠著敖倉的糧食過日子。

項羽率軍攻占了梁地的十餘座城池,聽說成皋失守,氣的跳腳,想刨了曹咎祖墳的心都有,但也無可奈何,事情已經發生了,應該想著怎麼補救,於是便率軍返回。漢軍當時正在滎陽東圍攻鐘離昧,聽說項羽到來,便紛紛退守在險要之地來抵禦項羽。項羽將軍隊駐紮在了廣武,與漢軍對峙。就這麼過了幾個月後,楚軍糧食短缺,項羽對此感到十分的憂慮,便架起一口大鍋,將劉邦的父親太公放在上麵,威脅劉邦說:如果你不立即投降,我就烹殺了你爹!」劉邦這時也就耍起了無賴,高聲回應道:項羽,我和你曾一同受命於懷王,結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一定要烹殺你的父親,請分我一杯羹!」把項羽給氣的拿起刀就想要殺掉太公。這時項伯出來勸道:大王,天下大事尚未可知,況且爭奪天下的人不會顧及家人,即使殺了太公,也無濟於事啊,隻會增加禍患!項羽便聽從了他的這個建議。項羽接著對劉邦說:天下紛爭多年,百姓生活也困苦不堪,都是因為我們兩人引起的,不如咱倆單挑,一決勝負,不要再讓天下的百姓受苦了!劉邦笑著拒絕道:項王,我寧願鬥智,也不願鬥力!項羽三次派壯士挑戰,劉邦都拒絕應戰。漢軍中有一位擅長騎射的樓煩人,箭射的特彆準,每次都將楚軍的挑戰者射殺。項羽看到這情形,怒上心頭,親自披甲持戟前往挑戰。這個樓煩人彎弓搭箭就想要射殺項羽,項羽看到他的動作,就怒目而視,大聲嗬斥他,樓煩人被嚇得不敢直視項羽,手也顫抖的不敢放箭,於是灰溜溜的逃回營中,再也不敢出戰了。劉邦看到樓煩人的樣子,就派人前去打聽,得知前來挑戰的是項羽,心裡感到非常的震驚,於是項羽與劉邦在廣武澗邊進行了一場對話,項羽提議與劉邦單挑。劉邦不慌不忙的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你違背諸侯間的約定,將我封在蜀漢,這是第一罪;假借懷王之命殺害卿子冠軍宋義,這是第二罪;救趙後不回報懷王,擅自劫持諸侯軍隊入關,這是第三罪;焚燒秦朝宮室,挖掘秦始皇陵墓,私吞財物,這是第四罪;殺害秦朝降王子嬰,這是第五罪;在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這是第六罪;將諸侯將領封在好地方,卻驅逐他們的故主,這是第七罪;將義帝逐出彭城,自立為都,奪取韓王的土地,兼並梁、楚之地,這是第八罪;在江南派人暗殺義帝,這是第九罪;執政不公,違背盟約,天下不容,大逆不道,這是第十罪。我率領義軍與諸侯一起討伐你這個殘暴的賊子,何必要與你單挑!項羽聽完,氣的火冒三丈,暗中用弩箭去射劉邦。箭明明射到了劉邦的胸部,劉邦卻摸著腳嘲諷道:項王,你這箭術也不行啊!你看,你射中了我的腳趾。於是假裝一瘸一拐的進了大帳,實則疼的不敢直起腰。劉邦呢,因為受傷臥床休養,張良跑來愣是請他起身前去慰勞軍隊,以穩定軍心,防止楚軍趁機進攻。劉邦鼓了鼓勁,才能勉強出行,這下就讓傷勢加重了,便迅速返回成皋。?

話說韓信已經平定了臨淄,隨後又率軍向東追擊齊王田廣。項羽得到齊王的求救信,就派大將龍且率軍二十萬前往救援齊國,與齊王田廣在高密會師。這時有人勸龍且說:漢軍遠道而來,士氣正盛而且戰鬥力相當的強悍,不可正麵迎戰呐。齊、楚軍隊在本土作戰,士兵容易潰散,不如挖起深溝築起高壘,麵對漢軍的挑釁我們堅守不出,然後讓齊王派使者前去招撫那些失陷的城池;失陷的城池聽說齊王還在,再加上楚軍來援,心裡有了信心,必定會反叛漢軍。而漢軍根據地還遠在齊地,糧草供應十分困難,齊地城池一旦反叛,漢軍將無法獲得糧食,時間一久就會不戰自潰。然而龍且卻十分自信的說道:我瞭解韓信的為人,他不過是個懦夫罷了!洗衣服的大娘曾經給過他吃的,他連謀生的能力都沒有;還曾受到屠夫的袴下之辱,他並沒有過人的勇氣,所以不足為懼。再說了,我率領大軍浩浩蕩蕩的前來救援齊國,漢軍如果不戰而降,我有什麼功勞呢?如果戰勝漢軍,我就能得到齊國的一半土地啊!想想就開心。十一月的時候,寒風呼嘯,齊、楚聯軍與漢軍在濰水兩岸對峙,雙方的軍旗迎著風發出呼啦啦的聲音,預示著一場大戰即將打響。韓信這邊命人連夜準備了一萬多條沙袋,堵住濰水上遊的水流;然後率軍渡河攻擊龍且的部隊,韓信假裝打不過,於是撤退來迷惑龍且。龍且一看韓信撤退,就高興地說:我就知道韓信膽小,沒有什麼真才實學!於是率軍追擊韓信。看到龍且上鉤了,韓信就命人決開沙袋,霎時間河水洶湧而下,龍且的大軍有大半還沒能渡過河。韓信趁機對楚軍發動了猛攻,韓信發現龍且時,他已經被射成了刺蝟,龍且不是敗給了韓信,而是敗給了他自己。齊王看到濰水東岸的楚軍潰散,趕緊腳底抹油溜之大吉。你想跑不一定能跑,韓信的追擊能力那是相當強悍的,一路就追到了成陽,就在這個地方,韓信俘虜了齊王田廣。漢將灌嬰追擊並俘獲了齊守相田光,大軍前進駐紮在博陽。田橫聽說齊王已死,野心瞬間就膨脹起來了,沒經過任何人的允許,就自立為齊王,而且率軍反擊灌嬰的軍隊,經過一場激烈的廝殺,灌嬰在嬴下這個地方擊敗了田橫。田橫兵敗就要逃啊!他往哪裡逃呢?好像天下之大也沒有他的容身之地了,思來想去他決定逃往梁地,前往投奔彭越。灌嬰則繼續在千乘這個地方進攻齊將田吸,曹參則在膠東通過交戰擊敗了田既,並將其斬殺,最終經過一場又一場的戰鬥,齊地被全麵平定。

劉邦也很大方的立張耳為趙王。劉邦在傷勢痊癒後,向西進入關中。到達櫟陽後,將前塞王司馬欣的頭顱懸掛在櫟陽市集示眾。在櫟陽停留了四天後,劉邦返回廣武軍營,畢竟前線還是非常需要他的。

韓信滅了龍且,殺了齊王,覺得自己立下了大功,就派人向劉邦送了一封信,請求封賞,信中說到:齊地民風狡詐多變,反複無常且向南鄰近楚國。請大王封我為假王以鎮守齊地。劉邦收到信後怒不可遏,就差指著韓信鼻子罵了:我正被項羽大軍困在這個地方,日夜盼望你來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聽後暗中踩了踩劉邦的腳,附耳低語道:目前形勢對漢軍不利,又怎能阻止韓信自立為王?不如順水推舟,就封他為王,善待他,讓他鎮守齊地。否則,可能會生變呀。劉邦幡然醒悟,再次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就該做真王,何必做假王!二月,劉邦派張良帶著印信封韓信為齊王,並徵調他的軍隊攻打楚國。?

項羽聽說自己的心腹愛將龍且戰死在了齊地,心裡那是大為的恐懼,趕忙派盱台人武涉前往遊說齊王韓信(這也是項羽首次采用遊說的方法,以前都是不屑的態度),武涉來到韓信麵前後,就說:天下人苦於秦朝的暴政已久,大家合力推翻秦朝的統治。秦朝滅亡後,諸侯按各自的功勞分割土地,各自為王,以休養生息,恢複經濟的發展。如今漢王劉邦再次挑起戰事,率軍東進,擾的四方不得安寧,而且侵占他人的土地;現在他已經攻占三秦,率軍出關,收編諸侯的軍隊向東攻打楚國,他的野心是要吞並天下,怎麼甘心做個王呢,他的野心不會輕易滿足的!況且劉邦這人不可信任,他曾多次落入項王手中,項王都憐憫他而放他生路;但他一旦逃脫,便背棄盟約,再次攻打項王,這樣的人怎能信任呢?如今您雖然自認為與劉邦交情深厚,為他傾儘全力的用兵,但最終必會被他擒獲,失去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你能活到今天,是因為項王還在,倘若項王敗亡,那下一個就是您了。如今楚漢之爭的勝負,就掌握在您的手中,您投靠漢王,漢王就會勝利;您投靠項王,項王就會勝利。如果項王今日滅亡,您對漢王也就沒什麼用處了,他肯定會殺了您。您與項王有舊交,何不反判漢國與楚國聯合,三分天下自立為王,這也不是很好嗎!您如果錯過這個機會,執意助漢攻楚,智者會這樣做嗎?」韓信聽後就謝絕了並說道:我曾經侍奉項王,官位不過是個郎中,職位也不過是個執戟罷了,我的建議他又不聽,我的計策他也不用,所以我離開項王投奔了漢王。漢王授予我上將軍印,給我數萬軍隊,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分出自己的食物給我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纔能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我,我若背叛他,必遭天譴!即使是死,我也不會改變心意!請替我謝絕項王的好意!

武涉看韓信如此的執著,就準備離開齊地回去複命。這時,韓信的謀士蒯徹分析了天下局勢後,知道天下大勢就掌握在韓信手中,便以相麵之術勸韓信:我看你的麵相,最多不過封侯,且危險不安;但看你的背相,就是貴不可言。韓信問:先生這話是什麼意思?蒯徹不假思索地說到:天下最初起兵反秦時,大家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推翻秦朝的暴政。如今楚漢相爭,戰爭打了三年,導致天下百姓肝腦塗地,父子暴屍荒野,這樣的情況數不勝數。楚軍從彭城起兵,轉戰南北,勢如破竹,威震天下;然而楚軍在京、索之間卻陷入了困境,被西山阻擋,三年未能前進半步。反觀漢王率領數十萬大軍,據守鞏、雒等險要之地,憑借山河之險,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屢戰屢敗。這就是所謂的智勇俱困。打了這麼多年仗,百姓早已疲憊不堪,怨聲載道,無所依靠。依我看來,除非有賢聖之人,否則天下的禍亂無法平息。如今楚漢兩王的命運,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你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如果你能聽從我的建議,不如讓楚漢並存,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這樣誰也不敢輕舉妄動。以你的才能,擁有強大的軍隊,占據齊國,聯合趙、燕,控製空虛之地,順應民心,為百姓請命,天下人必定會響應你的號召,又有誰敢不聽呢?削弱強權,分封諸侯,諸侯一旦歸順,天下就會安定,齊國的威望也將達到頂峰。齊國本就擁有膠、泗之地,如果能夠謙讓有禮的對待各諸侯王,那麼天下的君王都會來朝拜齊國。古人說『天賜不取,反受其咎;時機不行,反受其殃』。為了您的將來,希望你好好的思考思考!但韓信還是說到:漢王待我恩重如山,我怎能見利忘義!蒯徹著急的說:當初常山王張耳與成安君陳餘還是個布衣時,磕頭燒香結為生死之交;後來因張黶、陳澤的事情反目成仇,張耳在泜水之南斬殺陳餘,讓陳餘身首異處。這兩人曾經是天下最親密的朋友,最終卻互相殘殺,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人的**太多,人心難測啊。如今你想以忠信結交漢王,但你們的關係未必比張耳和陳餘更牢固,而你們之間的矛盾卻比張黶、陳澤的事情更大;所以我認為,你相信漢王不會害你,這是大錯特錯!越國大夫文種幫助越王勾踐複國,成就一番霸業,最終卻被賜死。從交友的角度看,你與漢王的關係不如張耳與陳餘;從忠信角度看,你與漢王的關係不如文種與勾踐,這兩件事足以讓你警醒!希望你能深思,慎重的做出決定。況且我聽說『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如今你功高震主,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你還能去哪裡呢?韓信聽完沉默了,然後說道:先生暫且休息,你說的我會考慮考慮的。就這樣過了幾天後,蒯徹再次勸韓信,說道:聽取建議是成事的關鍵;謀劃是成事的契機。聽錯建議、謀劃失誤而能長久安定的,少之又少!所以智者果斷決策,猶豫不決則會壞事。如果計較細微的小事,忽略天下的大勢,即使知道該怎麼做,卻不敢行動,這是百事之禍。功業難成易敗,時機難得易失;時機一旦錯過,就不會再來!韓信還是猶豫不決,不忍背叛漢王;又自認為功勞很大,漢王不會奪走他的齊地,便謝絕了蒯徹的建議。蒯徹看到韓信做出這樣的選擇,心也是涼了半截,於是隻能離開,假裝瘋癲,做了巫師。?

秋季,七月,劉邦立黥布為淮南王。?八月,北貉和燕人派精銳騎兵援助漢軍。?

這時劉邦下了一條軍令,說到:如果軍中有不幸陣亡的士兵,由官吏準備衣衾棺木,送回其家鄉進行安葬,這一操作直接讓士兵們為他死心塌地的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四方的百姓也因此歸心於漢。?

這一年,劉邦任命中尉周昌擔任禦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掌管文書。周昌是周苛的堂弟。?

項羽在得到武涉的稟報後,知道自己孤立無援;糧食也快沒了,韓信又率軍進攻楚國,為此項羽感到萬分的憂慮。劉邦派侯公前去勸說項羽,請求釋放太公,項羽趁機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這對項羽來說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因為龍且的死亡讓項羽覺得自己在軍事上已經沒了贏過劉邦的機會,索性便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項羽能稱霸諸侯,完全是因為在軍事上的碾壓,在整個人才的培養體係中是斷層的,當範增死亡,自己又不信任鐘離昧等大將,項羽已經無人可用,再加上他又不懂得籠絡諸侯,導致諸侯對他都是離心離德。時間一晃就來到了九月,項羽按照約定釋放了太公和呂後,然後率軍東歸。劉邦本打算西歸,這時張良、陳平趕忙勸道:漢國現在已經占據了大半個天下,諸侯紛紛歸附漢國;楚軍現在非常的疲憊,加上糧草耗儘,這是天亡項羽的時候。如果現在不追擊,就是養虎為患啊。劉邦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