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資治通鑒新譯 > 第113章 諸葛恪北伐潰師,東興勝後遭族誅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資治通鑒新譯 第113章 諸葛恪北伐潰師,東興勝後遭族誅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魏紀八

公元253年

春季,正月初一,蜀漢大將軍費禕和眾將領在漢壽舉行盛大聚會,郭修也在座。費禕暢飲至大醉,郭修起身刺殺費禕,將他殺死。費禕生性博愛,對人沒有疑心。越巂太守張嶷曾寫信告誡他說:「從前岑彭率軍出征,來歙手持符節,結果都被刺客殺害。如今將軍位高權重,對新近歸附的人過於信任優待,您應當借鑒過去的事情,對此稍加警惕。」費禕沒有聽從,所以遭此大禍。

朝廷下詔追封郭循為長樂鄉侯,讓他的兒子繼承爵位。

魏國將領王昶、毋丘儉聽說東路軍隊失敗,便各自燒毀營寨撤退。朝廷商議要貶黜眾將領,大將軍司馬師說:「我沒有聽從諸葛誕的建議,所以導致這樣的結果。這是我的過錯,眾將領有什麼罪呢!」於是全部赦免了他們。司馬師的弟弟安東將軍司馬昭當時擔任監軍,隻削去了司馬昭的爵位而已。又任命諸葛誕為鎮南將軍,都督豫州;毋丘儉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

這一年,雍州刺史陳泰請求下令讓並州與他合力討伐胡人,司馬師採納了他的建議。軍隊還沒集結,雁門、新興二郡的胡人因為要遠征,於是驚恐反叛。司馬師又向朝廷官員謝罪說:「這是我的過錯,不是陳雍州的責任!」因此人們都既慚愧又心悅誠服。

對此,習鑿齒評論說:司馬大將軍把兩次失敗歸為自己的過錯,過錯消除而事業興盛,可稱得上明智啊。如果避諱失敗、推卸過錯,把責任歸咎於各種事物,常常執著於自己的功勞而隱瞞失敗,就會使上下離心,賢能和愚笨的人都離散解體,那就太荒謬了!作為君主,如果能遵循這個道理來治理國家,行為有過失卻能名揚天下,軍事受挫卻最終能戰勝敵人,即使失敗上百次也可以,何況隻有兩次呢!

光祿大夫張緝對司馬師說:「諸葛恪雖然打了勝仗,但不久就會被誅殺。」司馬師問:「為什麼這麼說?」張緝說:「他的威勢震懾君主,功勞蓋過全國,這種情況想不死都難啊!」

二月,吳國軍隊從東興返回。吳國進封太傅諸葛恪為陽都侯,加授荊州、揚州牧,都督中外諸軍事。諸葛恪於是產生了輕敵之心,又想出兵伐魏。眾大臣認為多次出兵會使百姓疲憊不堪,所以一同勸諫諸葛恪,可是諸葛恪不聽。中散大夫蔣延據理力爭,諸葛恪下令把他扶出去。接著諸葛恪撰寫文章向眾人曉諭說:「凡是敵對的國家想要相互吞並,就像仇人想要相互除掉一樣。有仇人卻讓他滋長,禍患如果不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會落在後人身上,不能不做長遠考慮啊。從前秦國隻占有關西地區,還能吞並六國。如今拿魏國和古代的秦國相比,土地是秦國的幾倍;拿吳國和蜀國與古代的六國相比,還不到六國的一半。然而現在之所以能與魏國抗衡,隻是因為曹操時期的士兵,到現在正好都已用儘,而後來出生的人還沒有長大,正是敵人力量衰弱、尚未強盛的時候。加上司馬懿先誅殺了王淩,接著自己也死去了,他的兒子年幼弱小卻承擔了那裡的重任,即使有有智謀計策的人士,也不能得到施展運用。現在討伐他們,正是他們遭遇厄運的時機。聖人急於抓住時機,確實說的就是今天這種情況。如果順從眾人的情緒,懷有苟且偷安的打算,認為長江的天險可以世代相傳,不考慮魏國的最終發展,卻因為今天的情況就輕視它以後的發展,這就是我長久歎息的原因啊!如今聽說眾人有的因為百姓還很貧困,想要致力於休養生息,這是不懂得考慮國家的大危險而吝惜小的辛勞。從前漢高祖幸運地擁有三秦之地,為什麼不關閉函穀關守住險要之地來自我娛樂,卻要出兵攻打楚國,自身遭受創傷,鎧甲頭盔上長滿了虱子,將士們厭倦困苦,難道是甘心冒著刀槍劍戟的危險而忘記安寧嗎?就是考慮到長久下去雙方不能並存罷了。每當我閱覽荊邯勸說公孫述進取的圖謀,近來又看見家叔父諸葛亮上表陳述與敵人競爭的計策,沒有不感慨歎息的!我日夜輾轉反側,所考慮的就是這些,所以姑且陳述愚見,來讓各位君子瞭解。如果有一天我去世了,誌向計劃不能實現,也希望讓後代知道我的憂慮,能在後世引起思考。」眾人雖然心裡都認為不可以,但也沒有人再敢反駁。

丹楊太守聶友一向和諸葛恪關係好,就寫信勸諫諸葛恪說:「已故的皇帝本來有遏製東關的計策,但是計劃沒有施行;如今您輔佐大業,完成了先帝的誌向,敵人自己遠道而來送死,將士們憑借您的威德,挺身而出拚死作戰,一下子建立了非凡的功勳,難道不是宗廟神靈、國家的福分嗎!應當暫且按兵不動,養精蓄銳,觀察時機再行動。如今乘此勢頭想要再次大規模出兵,天時不允許卻要執意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我私下裡認為不妥。」諸葛恪在自己寫的文章後麵題了字,寫信答複聶友說:「您說的雖然有自己的道理,但您沒有看到天下的大勢,請仔細閱讀這篇文章,就可以開竅醒悟了。」

滕胤對諸葛恪說:「您接受伊尹、霍光那樣的托付,對內安定朝廷,對外擊敗強敵,名聲震動天下,天下人沒有不感到震動的,百姓的心裡,都希望能承蒙您的治理而得以安寧。如今在勞役之後,輕率地發動軍隊出征,百姓疲憊力量耗儘,遠方的敵人已有防備,如果攻城不能攻克,在野外搶掠沒有收獲,這是喪失先前的功勞而招致後來的責備啊。不如按兵不動休整軍隊,觀察時機再出兵。況且軍事是國家大事,事情要靠眾人來成就,眾人如果不高興,您獨自怎能安心呢!」諸葛恪說:「眾人說不行,都是沒有經過盤算、隻想著苟且偷安的人。而您也這樣認為,我還有什麼指望呢!以曹芳的昏庸無能,政權卻在權臣手中,他們的百姓和大臣,本來就有離心。如今我憑借國家的資財,借著戰勝的威勢,那麼前往哪裡不能攻克呢!」

三月,諸葛恪大規模征發各州郡二十萬兵力再次入侵魏國,任命滕胤為都下督,掌管留守事務。夏季,四月,吳國實行大赦。

蜀漢的薑維自認為熟悉西方風俗,加上自己有才能和武力,就想要引誘各羌族、胡族作為自己的羽翼,認為從隴山以西,可以割據占有。常常想大舉興兵,費禕常常限製他不允許。給他的兵力也從不超過一萬人,還說:「我們比起丞相差得遠了,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何況我們呢!不如暫且保衛國家治理百姓,謹慎守護社稷,至於建功立業的事,還是等待有才能的人吧,我們就不要抱著僥幸心理,把成敗寄托在一次行動上了;如果不如所願,後悔也來不及了。」等到費禕死後,薑維得以實現自己的誌向,於是率領數萬人從石營出兵,包圍了狄道。

吳國諸葛恪入侵淮南,驅趕搶掠百姓。眾將領中有人對諸葛恪說:「如今率軍深入敵境,邊境的百姓,必定會相繼遠逃,恐怕軍隊勞累卻功勞甚少,不如隻圍攻新城,新城被困,救兵必定到來,等救兵到了再圖謀他們,這樣才能大獲全勝。」諸葛恪採納了這個計策,五月,回軍包圍新城。

麵對吳國的侵擾,朝廷下詔命太尉司馬孚統領二十萬大軍前往抵禦。大將軍司馬師向虞鬆詢問說:「如今東西兩邊都有戰事,兩處都很緊急,而眾將領意誌消沉,這該怎麼辦?」虞鬆說:「從前周亞夫在昌邑堅守壁壘而吳、楚軍隊自行失敗,事情有看似弱小而實際強大的情況,不能不仔細考察。如今諸葛恪發動他全部的精銳部隊,足以肆意施暴,現在卻屯兵堅守新城,想要藉此引出我軍一戰罷了。如果他攻城不下,求戰不成,就會讓軍隊疲憊,勢必會自行撤退,眾將領不徑直進軍,正是對您有利啊。薑維擁有重兵卻孤軍響應諸葛恪,依靠搶掠我們的麥子為食,不是能根深蒂固的敵人。況且他認為我們全力應對東邊,西邊必定空虛,所以才徑直進軍。如今如果讓關中各軍日夜兼程急速奔赴,出其不意,他大概就會逃跑了。」司馬師說:「好,就按你說的辦!」於是派郭淮、陳泰率領關中的全部軍隊,解除狄道之圍;又命令毋丘儉等人按兵不動堅守陣地,把新城交給吳國。陳泰進軍到洛門,薑維糧草耗儘,撤退返回。

揚州牙門將涿郡人張特守衛新城。吳國人連續幾個月攻打新城,城中士兵合計三千人,生病和戰死的超過半數,而諸葛恪修築土山加緊進攻,眼看城牆即將陷落,難以守住。張特於是對吳國人說:「如今我沒有心思再戰了。但是魏國的法律規定,被進攻超過一百天而救兵不到的,即使投降,家人也不會受到牽連;自從遭受進攻以來,已經九十多天了,這城中本來有四千多人,戰死的已經超過半數,城池雖然陷落,還有一半人不願意投降,我應當回去勸說他們,讓他們區分善惡,明天早上送上名單,暫且把我的印綬交給你們作為信物。」於是就把他的印綬扔給吳國人。吳國人聽信了他的話卻沒有拿印綬。張特於是趁夜拆除各房屋的木材柵欄,修補城牆的缺口,建成雙重防線,來顯露陛下的恩德,隻是恭敬地親手書寫,冒昧地陳述,懇請聖明的陛下哀憐體察。」於是吳王和孫峻允許諸葛恪的舊部收斂安葬他。

當初,諸葛恪年輕時就有盛名,吳大帝孫權非常器重他,而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常常為此擔憂,並說:「他不是能保全家族的人。」諸葛瑾的朋友奮威將軍張承也認為諸葛恪一定會使諸葛氏敗落。陸遜曾經對諸葛恪說:「在我之上的人,我一定侍奉他,和他一同升遷;在我之下的人,我就扶持幫助他;如今看您氣勢淩駕於上級之上,心意蔑視下級,這不是安定德行的根基啊。」蜀漢侍中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恪再次攻打淮南時,越巂太守張嶷給諸葛瞻寫信說:「東吳君主剛剛去世,皇帝實在年幼弱小,太傅肩負托孤的重任,這又談何容易!即使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尚且有管叔、蔡叔散佈流言的變故,霍光受重任,也有燕王、蓋長公主、上官桀叛亂的陰謀,全靠周成王、漢昭帝的英明才避免了災難。從前常聽說東吳君主生殺賞罰,不委任給下屬,如今又在臨終之時,倉促召見太傅,托付後事,實在令人擔憂。況且吳、楚之地的人性格急躁,這是過去就有記載的,而太傅離開年幼的君主,涉足敵國境內,恐怕不是好計策、長遠打算。雖然說東吳綱紀嚴明,上下和睦;但萬一有失,不是明智之人應有的考慮。拿古代的事對照現在,現在的事就像古代的事一樣,若不是您向太傅進獻忠言,誰還會有直言勸諫的呢!不如撤回軍隊,推廣農耕,致力於施行恩德恩惠,幾年之內,東西(指吳、蜀)一同進軍,實在不算晚,希望您深入考慮!」諸葛恪最終因此失敗。

諸葛恪被殺以後,吳國群臣就一起商議上奏,推舉孫峻為太尉,滕胤為司徒。有諂媚孫峻的人說:「國家政務應當由皇族掌握,如果滕胤擔任亞公(司徒位次於太尉),他名聲一向很重,眾人之心歸附,後果不可估量。」於是上表任命孫峻為丞相、大將軍,讓他都督中外諸軍事,又不設定禦史大夫;從此士人感到失望。滕胤的女兒是諸葛恪兒子諸葛竦的妻子,滕胤因此請求辭職。孫峻說:「鯀和禹是父子,罪行卻不相連及,滕侯您有什麼可顧慮的!」孫峻和滕胤雖然內心不融洽,但表麵上相互包容,進封滕胤為高密侯,還像以前一樣共事。

齊王孫奮聽說諸葛恪被誅殺,便出兵住在蕪湖,想要到建業觀察局勢變化。傅相謝慈等人勸諫,孫奮便殺了他們,孫奮因此被廢為平民,並遷徙到章安。

南陽王孫和的妃子張氏,是諸葛恪的外甥女。先前諸葛恪有遷都的想法,就派人修建武昌宮,民間有人說諸葛恪想迎接孫和立他為帝。等到諸葛恪被誅殺,丞相孫峻藉此剝奪了孫和的印璽綬帶,並把他遷徙到新都,又派使者追去賜死。當初,孫和的小妾何氏生下兒子孫皓,其他姬妾生下兒子孫德、孫謙、孫俊。孫和臨死前,和張妃告彆,張妃說:「吉凶應當相隨,我絕不會獨自活下去。」最後也自殺了。何氏說:「如果都跟著去死,誰來撫養孤兒!」於是撫育孫皓和他的三個弟弟,他們都依靠何氏才得以保全。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