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新譯 第12章 功臣受戮韓彭隕,太後稱製日月昏
公元前199年,寒冬臘月,冰天雪地,萬木凋零。皇帝親自率領大軍,向東進發,目標是消滅韓王信的殘餘勢力。這支軍隊猶如一條鋼鐵巨龍,穿越崇山峻嶺,直奔東垣。當大軍行至柏人縣時,天色已晚,夜幕降臨。皇帝原本打算在此留宿一晚,稍作休整,次日再繼續前行。然而,就在他準備下馬休息時,心中突然湧起一股莫名的不安。這種不安如影隨形,讓皇帝感到有些煩躁。他環顧四周,隻見這座縣城冷冷清清,毫無生氣。街道上空無一人,隻有寒風呼嘯而過,捲起地上的積雪,形成一道道白色的旋風。皇帝不禁心生疑慮,他叫來一名隨從,問道:這個縣叫什麼名字?隨從畢恭畢敬地回答:回陛下,此地名為柏人。「柏人……」皇帝默唸著這個名字,若有所思。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麼,臉色變得凝重起來,「柏人,不就是『迫於人』的意思嗎?」皇帝越想越覺得不對勁,這名字似乎預示著什麼不祥之事。他當機立斷,決定不在此留宿,繼續趕路。於是,大軍在夜色中匆匆離去,留下了一片寂靜的柏人縣。
十二月,皇帝終於完成了對韓王信殘餘勢力的圍剿,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他帶著凱旋的喜悅,從東垣返回京城。春天,陽光明媚,萬物複蘇。三月,皇帝再次踏上了旅途,這次目的地是洛陽。一路上,他看到田野裡的麥苗綠油油的,散發著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皇帝車駕抵達洛陽後,皇帝就頒布了一道詔令:商人不得穿著華麗的錦、繡、綺、縠、??、紵、罽等材質的衣物,也不得攜帶兵器、乘坐馬車或騎馬,違令者必當嚴懲不貸。這道詔令旨在限製商人的奢靡之風,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秩序。秋高氣爽的九月份,皇帝結束了他在洛陽的行程,啟程返回京城。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等諸侯也紛紛隨行,一同護送皇帝回京。?
匈奴的冒頓單於在白登包圍了劉邦,便覺得漢朝好欺負,就一次又一次的率軍侵擾漢朝的北方邊境,擄掠百姓,皇帝看到冒頓單於的這操作,心裡感到十分的憂慮,就想著怎麼能夠穩定邊境的情況,讓百姓安居樂業,就叫來了劉敬並詢問他的意見。劉敬思考了一會說到:回陛下,現在天下剛剛安定,士兵們也是疲憊不堪,依臣之見目前我朝無法用武力去征服匈奴。冒頓單於的事情我略有耳聞,他殺了自己的父親自立為單於,還娶了他的繼母為妻,用武力威脅周邊各國,讓他們臣服,想要用仁義去說服他,那是基本不可能的。此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做長遠打算,讓他的子孫成為我大漢朝的臣子,但恐怕陛下做不到啊。皇帝一臉疑惑地問道:你具體說說應該怎麼做?劉敬恭敬的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長公主嫁給冒頓單於,並給他贈送豐厚的禮物,這時他一定會仰慕我大漢朝,立公主為閼氏(單於的正妻),待公主為他生下兒子後,必定會被立為太子。陛下每年在贈送給他們一些漢朝多餘的物品,而匈奴缺少的東西,並派使者前往匈奴王庭,教導他們禮節。進行這樣一番操作後,冒頓單於在世的時候,他就是您的女婿;他死了以後,您的外孫將成為匈奴的單於;哪有外孫敢與外祖父對抗的道理呢?這樣我們不用發動戰爭就能逐漸使匈奴臣服於我大漢朝,雙方百姓也能安居樂業,到時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天下下到處都是一副祥和的景象,陛下的功業也可比肩古代的聖王了。如果陛下不派長公主前去和親,而是讓宗室或後宮的女子冒充長公主,冒頓一旦發現公主是假冒的,就不會尊重她,反而對她生出一些厭惡的情緒,覺得我們大漢朝在欺騙他,反而會引起他的不滿,給雙方帶來災難,這樣和親的計策就沒有效果了。皇帝雖然不捨得自己的女兒遠嫁,但為了漢朝百姓能夠免於匈奴的侵染的,隻好無奈的說到:就按你說的辦吧!於是決定派長公主前往匈奴和親。呂後聽到皇帝的這個決策後,那是日夜哭泣,眼睛都快哭瞎了,悲憤的說到:我隻有太子和一個女兒,怎麼能把她送到匈奴去,沒有她,我可怎麼活呀!皇帝看著也是於心不忍,最終就沒有派長公主前去匈奴,而是挑選了一位民間女子代替長公主。?
公元前198年,這也是曆史上非常不尋常的一年,特彆的有紀念意義,這也是大漢王朝首次向匈奴和親。這年冬天,皇帝再把從民間挑選的女子封為長公主後,就派劉敬作為使者,帶領著公主的車駕前往匈奴,雙方締結了和親的條約,野心勃勃的冒頓單於真的能夠安穩的度日嗎??
司馬光說到:建信侯劉敬認為冒頓單於殘暴不仁,無法用仁義去說服他,讓他罷兵言和,然後卻提出了與他聯姻的方法,這前後不是很矛盾嗎!父子的骨肉之恩、君臣的尊卑之序,隻有仁義的人才能理解;怎麼能用這種方式讓冒頓單於臣服大漢朝呢?這個劉敬怎麼想的。我們看看古代的帝王是怎麼對待夷狄的。他們采用兩種方法,當夷狄服從的時候就用德行去安撫他們;當他們反叛的時候就用武力去震懾他們,還從未聽說通過聯姻來解決民族問題的。況且冒頓這個人把他父親當禽獸一樣的殺害了,又怎麼會尊重你這個嶽父呢?劉敬的這個計策本來就有bug存在;更何況魯元公主已經是趙王的王後了,怎麼能再嫁給冒頓單於為妻呢?這不是拆東牆補西牆嗎??
劉敬從匈奴返回後,就馬不停蹄地趕往京城麵見皇帝。他一臉凝重地向皇帝稟報:陛下,此次臣出使匈奴,發現匈奴的河南白羊王和樓煩王所部,距離我大漢的長安僅有七百裡之遙。他們的輕騎兵速度極快,隻需一天一夜便能抵達我大漢秦中地區。而秦中地區剛剛經曆過戰亂,人口比較稀少,土地卻十分肥沃,若能充實人口,必能使這片土地重現往日的繁榮景象。皇帝聽後,眉頭微微皺起,陷入了沉思。劉敬見狀,繼續說道:陛下,昔日諸侯起兵之時,除了齊國的田氏、楚國的昭、屈、景氏等家族勢力強大外,其餘人皆難以成事。如今陛下雖定都關中,但此地人口稀少,而東邊尚有六國的強大家族虎視眈眈。若有朝一日天下局勢發生變化,陛下恐怕難以高枕無憂啊。
皇帝聽完後,臉色愈發的凝重了,他深知劉敬所言非虛。劉敬頓了頓,接著說道:依臣之見,不如將。
十一月,皇帝下令將齊、楚等地的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大家族以及其他豪傑共計十餘萬人,全部遷往關中生活。為了安撫這些人的情緒,皇帝賜予了他們大量的田地和宅邸,讓他們在關中安居樂業。一番操作讓的這些人心無怨言、喜笑顏開。?
這年十二月,皇帝前往洛陽。?
貫高的仇家不知通過什麼途徑得知了他的陰謀,毫不猶豫地向皇帝告發。皇帝聽聞後,龍顏大怒,立刻下令逮捕趙王及其所有同謀。趙午等十餘人得知訊息後,驚恐萬分,生怕遭受嚴刑拷打和株連九族的慘禍,於是爭先恐後地選擇了自殺。然而,貫高卻對他們的行為感到極為憤怒,他怒不可遏地斥責道:誰讓你們這麼做的?趙王根本就沒有參與這場陰謀,你們卻如此魯莽地選擇自殺,這不是明擺著要連累趙王嗎?你們都死了,誰還能來證明趙王的清白呢?儘管心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奈,貫高還是毅然決然地決定承擔起所有責任。他被五花大綁地押上囚車,與趙王一同被押往長安。一路上,他默默地忍受著眾人的指責和唾棄,但內心的信念卻從未動搖。到了長安之後,貫高被投入大牢。在獄中,他始終堅稱隻有他們這些人參與了陰謀,趙王確實對此一無所知。獄吏們對他的頑固態度感到十分惱火,於是對他動用了各種酷刑,包括鞭打數千次,甚至用尖刺刺穿他的身體。然而,無論遭受怎樣的折磨,貫高都咬緊牙關,不肯改口。
與此同時,呂後也多次向皇帝為趙王求情。她向皇帝哭訴道:張敖是公主的丈夫,身份特殊,絕不可能有謀反的心思!皇帝怒不可遏的說道:如果張敖得了天下,難道還會缺你一個女兒嗎?但是呂後那是一點也聽不進去啊,依舊向劉邦哭訴求情。此時,在經過了一番嚴刑拷打後,廷尉將貫高在獄中的事就報告給了皇帝。皇帝沉默了一下,說道:這貫高真是個壯士呀!有沒有特彆瞭解他的那個人?這個時候中大夫泄公舉手說到:回陛下,他是我的同鄉,我對他十分的瞭解,他確實是個義士,為人信守承諾。於是皇帝就派泄公前往獄中探望貫高。泄公在見到貫高後,兩人促膝長談,那樣子還是和往常一樣的親切,泄公突然問到:趙王真的參與了這個陰謀嗎?貫高頭也不抬的說道:一個人怎麼會不愛自己的父母妻兒呢?現在我的三族都要被處死了,我怎麼可能為了趙王而犧牲自己的親人呢?隻是因為趙王確實沒有參與謀反,我不能為了自己的性命去誣陷他人呀。於是他就詳細的給泄公說明瞭整個事情的經過,證明趙王確實不知情。泄公回去就將情況如實地報告給了皇帝。正月的時候,由於多方證詞證明趙王確實沒有參與謀反,皇帝便赦免了趙王,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呀,就把他廢為了宣平侯,然後改封代王劉如意為趙王。皇帝呢,非常欣賞貫高的為人,就派泄公前去告訴他:趙王已經獲釋,隻是被廢為了宣平侯,皇帝也下令赦免你。貫高聽到這,高興地問到:趙王真的獲釋了嗎?泄公也微笑著說道:確實是的。此時看到貫高心情非常好,泄公就說到:皇帝十分欣賞你的為人,所以下令赦免了你,想要重用你。貫高正色說到:我此前之所以沒有自殺,隻是為了證明趙王沒有參與謀反罷了,並沒有其他想法。現在趙王已經獲釋,我的責任已經完成了,就算是死也沒有什麼遺憾了。況且我作為臣子,有謀反的罪名,還有什麼臉麵再侍奉皇帝呢?即使皇帝不殺我,我也無顏麵對自己!最終貫高還是自刎而死了。?
荀悅說到:貫高是謀反的主謀,殺害君主的賊子;雖然他能證明趙王無罪,但小善不能掩蓋大惡,私德不能抵消公罪。《春秋》的大義是維護正義,罪行不可赦免。?
司馬光也說到:高祖因為自己的驕傲而失去了臣子,貫高因為自己的狠毒而害死了君主。貫高謀反,這是高祖的過錯;張敖失去封國,這是貫高的罪過呀。?
在處理完趙王的事情後,皇帝下了一份詔令:丙寅年以前的罪犯,全部赦免,但是被判處死刑的除外。這讓那些犯了輕罪的人又有了重新做人、改過自新的機會。?
二月的時候,皇帝結束了洛陽的旅行,開始返回長安。?
遙想當年,皇帝頒布詔書:趙國的群臣和賓客們,有誰敢跟隨趙王張敖的,一律處以滅族之刑!然而,郎中田叔和門客孟舒卻毫不畏懼,毅然決然地剃去頭發,戴上枷鎖,甘願充當趙王的家奴,隨他一同赴難。後來,趙王張敖得以獲釋。皇帝對田叔和孟舒的忠誠深為讚賞,特地召見他們。經過一番交談,皇帝驚訝地發現,這兩人的才能竟然遠遠超過了朝廷中的其他大臣。於是,皇帝當機立斷,任命田叔為郡守,孟舒為諸侯國的相國。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夏天,六月,乙未日這一天,天空中出現了日食現象。
同年,丞相蕭何被正式任命為相國。公元前197年的夏天,五月,太上皇在櫟陽宮與世長辭。秋天,七月,癸卯日,太上皇的遺體被安葬在萬年。楚王、梁王都親自前來送葬。為了表示對太上皇的敬重,皇帝特意赦免了櫟陽的囚犯。?
定陶有個叫戚姬的女子,生的那是十分美麗,深受皇帝的寵愛,受到皇帝的寵幸沒多久就生下了趙王劉如意。皇帝認為太子劉盈的性格有些軟弱,覺得劉如意更像自己,就更加的寵愛他;雖然劉如意被封為趙王,但皇帝常常將他留在長安。皇帝去關東時巡遊時,戚姬也隨行侍奉,戚姬就天天在皇帝麵前哭泣,希望皇帝能立劉如意為太子。呂後由於年老色衰,常常留守長安,與皇帝的關係那是越來越疏遠了。皇帝由於寵愛劉如意,又加上戚姬的一直吹枕邊風,就想廢掉太子劉盈,改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大臣們聽後,那是紛紛反對呀,但是呢,沒人能夠說服皇帝改變想法。禦史大夫周昌在朝廷上極力反對廢太子,皇帝就問他:你有什麼理由反對呢?周昌因為口吃,意思沒法清晰的表達出來,情緒又非常的憤怒,隻能無奈的說到:陛下,臣口纔不好,一時間也說不出什麼理由,但臣堅決認為不可廢太子!陛下要是堅持廢太子,臣絕不奉詔!皇帝聽他說完後被氣笑了。這時呂後在東廂房偷聽皇帝和大臣們的議論,議論結束後見到周昌,趕忙跪下感謝他說:要不是你的勸諫,太子就被廢掉了!當時趙王劉如意才十歲,年齡小,又沒有自己的班子,皇帝擔心自己死後劉如意的安全無法保證,就十分的擔憂。這時符璽禦史趙堯看出了皇帝的憂慮,就建議為趙王安排一位性格強勢的相國,這個人一定是呂後、太子和群臣都敬畏的人。皇帝嚴肅的問到:你認為朝中大臣誰最合適呢?趙堯正色說道:陛下,臣以為隻有禦史大夫周昌可以擔任這個職位。於是皇帝便任命周昌為趙國的相國,讓趙堯接替周昌擔任禦史大夫一職。?
想當年,皇帝任命陽夏侯陳豨為相國,讓他監管趙、代兩地的邊軍;陳豨接受皇帝的任命準備去上任。臨走之際,陳豨前去向淮陰侯韓信辭彆,韓信就拉著他的手,避開了旁人,與他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突然韓信就仰天歎息說:我可以和你說些話嗎?陳豨想都沒想就抱拳說道:但憑將軍吩咐!韓信嚴肅的說:你所管轄的地方,有天下最精銳的士兵,而你又是陛下信任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你謀反,陛下一定不會相信;要是第二次告發,陛下就會懷疑你;假若有第三次告發,陛下必定會親自率軍討伐你。這時我在京城為你策應,這樣天下就可圖了。陳豨呢,一向非常佩服韓信的才能,便毫不猶豫相信了他,說道:謹遵將軍的教誨!陳豨這個人非常仰慕魏無忌養士的風範,擔任相國鎮守邊疆的時候,有一次請假回家探親,路上經過了趙國,因為隨行的賓客有一千多輛車,把邯鄲的官舍都住滿了。趙相周昌看到這個情況,就請求麵見皇帝,給皇帝說陳豨賓客眾多,又手握重兵多年,這樣下去恐怕會發生變故呀。皇帝聽完就派人前往代地,秘密的調查陳豨的賓客在代地的違法行為,竟然發現許多事都牽連到了陳豨。陳豨對此感到十分的恐懼,有點不知所措。就在這個時候韓王信派王黃、曼丘臣等人前來為他分析利弊,勸他造反,陳豨一直猶豫不決。在太上皇去世後,皇帝召陳豨回京述職,陳豨就稱病沒有去,他怕自己去了回不來了。九月的時候,陳豨就與王黃等人一同造反,自立為代王,帶兵劫掠趙、代兩地的百姓。皇帝在得知這個訊息候,怒罵道:陳豨小兒,竟然敢造本大爺的反,看我不拿你的狗頭祭我軍旗,於是親自率軍前往討伐。大軍到達邯鄲後,皇帝看到陳豨的排兵布陣,高興地說道:陳豨這個小子,竟然不占據邯鄲而去防守漳水,這小子成不了大事,我隻需輕微動動手指就能拿下他了。?
就在此時,趙相周昌向皇帝呈上了一封奏摺,奏摺寫道:陛下,常山共有二十五座城池,如今竟然丟失了二十座!如此嚴重的失利,實乃常山守將與郡尉之過,請陛下下令將他們處死,以正軍法!皇帝聞聽此言,眉頭微皺,追問道:常山守將與郡尉是否有反叛之舉?周昌趕忙回答道:回陛下,據微臣所知,他們並未反叛。皇帝稍作沉思,緩聲道:既然如此,這便是兵力不足所致,並非他們之罪。說罷,皇帝下令讓周昌從趙國選拔壯士擔任將領,以補充兵力。周昌領命後,經過一番篩選,最終給皇帝推薦了四個人。皇帝見到這四個人,心中略有不滿,斥責道:就憑你們這幾個小子,也能當將領嗎?四人聽到皇帝的怒斥,麵露愧色,紛紛伏地請罪。然而,皇帝並未過多責備,反而當即下令封這四人為千戶,並任命他們為將領。左右大臣見狀,紛紛勸諫道:陛下,自入蜀、漢以來,曆經伐楚之戰,眾多功臣尚未得到普遍賞賜;如今卻突然封這四人,他們究竟有什麼功勞呢?
皇帝微微一笑,解釋道:諸位有所不知,陳豨謀反,趙、代兩地都被他占據了。我雖然用羽檄緊急徵調天下兵馬,卻至今不見有人響應。如今,唯有邯鄲的軍隊還能呼叫。在此緊要關頭,我又何必吝嗇這四千戶,若是能藉此安撫趙地的子弟,讓他們為我所用,豈不是一舉兩得?大家聽完無不佩服皇帝的智慧。皇帝又聽說陳豨的將領大多是商人出身,便興奮的說道:我知道怎麼對付他們了。於是用重金收買了陳豨的將領,陳豨的將領收到了錢,便紛紛投降了皇帝。?
公元前196年,寒風呼嘯,空氣中似乎流動著一股子肅殺之氣。此時皇帝大軍駐紮在邯鄲而陳豨的部將侯敞率領一萬多人在邯鄲城外四處遊動,隨時準備進攻邯鄲城,王黃率領一千多騎兵駐紮在曲逆,張春率領一萬多士兵渡過黃河攻打聊城。漢朝將軍郭蒙與齊國的將領聯合出擊,經過一番廝殺,敵軍大敗而逃。這時太尉周勃率軍從太原進軍,平定了代地,隨後大軍到達了馬邑,但是沒能攻下馬邑,大軍休整一番後,再次展開了更加猛烈的進攻,最終攻破了城池。陳豨部將趙利奉命守衛東垣,皇帝派人進攻,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東垣被漢軍拿下,皇帝將東垣名字改為了真定。王黃和曼丘臣戰敗逃走,皇帝下令懸賞千金捉拿他們,他們的部下也都被活捉。於是陳豨的軍隊徹底潰敗,造反也宣佈失敗。?
淮陰侯韓信給皇帝請假說自己有病了,就沒有隨皇帝一起前去討伐陳豨,而是暗中派人到陳豨那裡,與他暗中商量造反的事情。韓信計劃與家臣在晚上假傳皇帝詔令,赦免官府中的囚徒和奴隸,然後發動他們襲擊呂後和太子;安排好這邊的事情之後,就等待陳豨的回應。韓信有一個舍人得罪了他,他便將這個人囚禁了起來,準備處死他。到了春天,這個舍人的弟弟就向呂後告發了韓信,說他準備謀反。收到這個訊息,呂後就想召見韓信,但又怕他不來,就把蕭何叫來,與他一起商量計策,兩人商量完就決定安排一個人,就說這個人是從皇帝那裡來的,說陳豨已被擒獲並處死了,列侯和群臣都來祝賀。蕭何騙韓信說:雖然你有病,但還是勉強來祝賀一下吧。韓信入宮後,呂後就派武士將他綁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裡被幾個女子用竹簽給戳死了。韓信臨死前狂笑著說到:我後悔沒有採納蒯徹的計策,竟然被一個婦孺所騙,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韓信的三族被誅滅。?
司馬光說到:世人有人認為韓信是最早提出重大策略的人,與高祖一起從漢中起兵,先是平定了三秦,隨後分兵北上,擒獲了魏王,取代了趙王,擊敗了燕國,向東擊敗了齊國並佔領了齊地,向南在垓下滅了楚國,漢朝之所以能得天下,大多都是韓信的功勞。看他拒絕蒯徹的建議,在陳地迎接高祖,像個有反叛之心的人嗎?隻是因為他失職後心懷不滿,最終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像盧綰這樣對皇帝有舊恩的人,尚且能夠在燕地南麵稱王,而韓信卻隻能以列侯的身份朝見皇帝,這難道不是高祖有負於韓信嗎?我認為高祖在陳地用詐謀擒獲韓信,說他有負於韓信是可以的;然而,韓信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想當初,楚漢在滎陽對峙,韓信在滅了齊國後,不回報漢王而自立為齊王;後來漢軍追擊楚軍到了固陵,漢王與韓信約定好共同進攻楚軍,但韓信卻失約了,沒來。那個時候,高祖就已經有了除掉韓信的想法,隻是迫於自己力量不足罷了。等到天下平定之後,韓信還有什麼依靠呢?趁機為自己謀取私利,這是市井小人的心態;獎賞功臣、回報恩德,這是士君子的胸懷。而韓信以市井小人的心態為自己謀取私利,卻以君子的胸懷期望彆人,這不是太難了嗎?所以太史公才說:假如韓信能學習謙讓之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驕傲自滿,那麼他或許可以像周公、召公、太公那樣,成為漢朝的功臣,他的後世子孫也能享受祭祀!但他沒有這樣做,反而在天下已經平定後參與謀反,最終被滅族,這不是應該的嗎??
陳豨造反失敗後,韓王信也被柴武在參合所斬殺?。
皇帝在平定了陳豨的造反,就率軍回到了洛陽,剛回來就聽說了淮陰侯韓信的死訊,心裡是既高興又憐憫,臉上也看不出有什麼表情,就問呂後:韓信死前有說什麼話嗎?呂後如實回答:韓信說他後悔沒有採納蒯徹的計策。皇帝聽後說道:這是齊國的辯士蒯徹。於是下令逮捕蒯徹並把他帶到洛陽來。蒯徹被帶到皇帝麵前後,皇帝看了看他,然後問到:你教韓信謀反了嗎?蒯徹聲音重重的說到:是的,我確實教過他,可惜那小子沒有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了今日的禍事;如果他用了我的計策,陛下又怎麼能殺了他呢!皇帝聽後大怒,說道:來人呐,把他給我扔進鍋裡煮了!蒯徹急忙說道:哎呀!冤枉啊!皇帝就好奇的問:你教韓信謀反,有什麼冤枉的?蒯徹義正言辭的說到:秦朝失去天下,天下人一起造反,這時才能高、行動快的人就先得到秦地。盜蹠的狗對著堯叫喚,不是因為堯不仁,而是因為狗隻認主人。當時,我隻知道有韓信,不知道有陛下。況且天下有很多人想為陛下效力,隻是力量不足罷了,您難道能把他們都煮了嗎?皇帝聽完,略一思索說道:放了他吧。?
然後皇帝就乾了兩件大事,第一是立他的兒子劉恒為代王,定都晉陽;第二就是?大赦天下。?
之前皇帝在邯鄲攻打陳豨時,自己的兵力不足,於是就派人前去向梁國征兵,梁王彭越說自己有病了,就自己沒去,而派了自己的部將帶兵前往邯鄲支援皇帝。皇帝一看你小子不仁義呀!就非常的生氣,派人前去責備他。梁王一看皇帝生氣了,就十分的害怕,想親自前去洛陽謝罪。這時他的部將扈輒立馬說到:皇帝征召的時候大王您沒有去,現在被皇帝責備了纔去,去了就會被抓起來,不如乾脆起兵造反得了。但是梁王沒聽扈輒的建議。恰好梁國的太仆得罪了梁王,一路就逃到了漢朝,向皇帝告發了梁王與扈輒計劃謀反的事情。於是皇帝就派人突襲梁王,梁王毫無察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很快就被押到了洛陽。有關部門在審理後認為「謀反的證據確鑿,請求依**處」,但是皇帝因為梁王以前有大功勞就赦免了他,隻是將他貶為了庶人,流放到了蜀地的青衣這個地方。彭越向西走到了鄭地,遇到了從長安來的呂後。彭越就向呂後哭訴,說自己無罪,是被冤枉的,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故鄉昌邑。呂後也看他可憐,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帶著他一起東行。呂後一行到了洛陽之後,呂後就對皇帝說:彭越是個有本事的人,現在把他流放到蜀地,這是給自己留下了後患啊,不如乾脆殺了他,以絕後患,我已經把他帶來了。於是呂後命令她的舍人向皇帝告發彭越再次謀反。這時廷尉王恬關上奏請求誅滅彭越三族,皇帝批準了這個請求。陽春三月,萬物複蘇時節,彭越被誅滅三族。而彭越的首級被懸掛在了洛陽城門,皇帝還下詔說:膽敢有為彭越收屍的,就立即逮捕他。梁國的大夫欒布出使齊國回來後,在彭越的頭下奏事,一邊祭祀一邊痛哭,相當的悲傷。官吏看到這就將他逮捕並報告給了皇帝。皇帝召見欒布,就開始罵他,然後準備煮了他。欒布被押到鍋前時,回頭對皇帝說到:請讓我說一句話再死。皇帝疑惑的問道:你想說什麼話?欒布就說:當初陛下被困在彭城,在滎陽、成皋兩地被項羽打敗,項羽之所以不能西進,完全是因為彭王占據了梁地,與漢軍聯合對抗楚軍。那個時候,彭王一旦倒向楚軍,漢軍就會失敗;倒向漢軍,楚軍就會失敗。況且垓下之戰,如果沒有彭王,項羽也不會滅亡。天下平定後,彭王接受了您的封賞,成為了梁王,也想把自己的宗族傳下去。如今陛下一紙詔令向梁國征兵,彭王因病未能前來,陛下就懷疑他謀反;謀反的證據不足,陛下卻以小事誅滅他,我擔心功臣們都會感到心寒。現在彭王已死,我活著還不如死了,請陛下煮了我吧。皇帝一想,他說的還挺有道理,於是就赦免了欒布,並任命他為都尉。?
本月,劉恢被立為梁王、?劉友被立為淮陽王。然後撤銷了東郡,將其大部分劃到梁國的版圖;同時撤銷了潁川郡,將其大部分劃到了淮陽國的版圖,異姓王在被逐漸的清除。?
人間最美四月天,這時皇帝從洛陽出發去旅遊了。?
五月,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皇帝在朝堂之上鄭重地頒布了一條詔令。這條詔令猶如一道驚雷,震驚了朝野上下——立秦朝的南海尉趙佗為南越王!為了彰顯對趙佗的重視,皇帝特地派遣了陸賈作為特使,前往南越授予趙佗璽綬。這璽綬不僅代表著皇帝的信任和權力,更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陸賈肩負著皇帝的使命,踏上了南下的征程。他穿越千山萬水,曆經艱辛,終於抵達了南越。在南越,陸賈見到了趙佗這位威震一方的南海尉。陸賈將璽綬鄭重地交予趙佗,並傳達了皇帝的旨意。皇帝希望趙佗能夠安撫百越,維護南方的穩定,不要成為南邊的禍患。趙佗對皇帝的任命表示感激涕零,他深知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然而,這背後的故事卻並非如此簡單。時光倒流,回到秦二世時期,那時的南海尉任囂病重將死。在臨終前,他召見了龍川令趙佗,兩人進行了一次重要的談話。任囂憂心忡忡地對趙佗說:如今秦朝暴虐無道,導致天下的百姓苦不堪言。我聽說陳勝等人起兵作亂,天下局勢更加的動蕩不安,不知何時才能恢複平靜。南海地處偏遠,我擔心盜賊軍隊會侵擾到這裡,所以想派兵斷絕新道,以保一方平安,等待諸侯的變化。但我現在病重,恐怕無法親自實施這個計劃了。任囂頓了頓,接著說道:況且番禺地勢險要,背靠山巒,麵臨南海,東西綿延數千裡,有不少中原人在此輔佐,這裡具備成為一州之主的條件,可以立國啊!
趙佗靜靜地聽著任囂的話,心中暗自思忖。他明白任囂的擔憂和期望,也意識到南越這片土地的重要性。現在郡中的長吏,沒有值得商議的人,所以召你來告訴你。完事後任囂將南海尉的職務交給了趙佗。任囂死後,趙佗立即發布檄文,通告橫浦、陽山、湟谿關的守軍:盜賊軍隊即將到來,各縣立即挖斷道路,聚兵自守!隨後逐步誅殺秦朝任命的官吏,用自己的親信代理。秦朝滅亡後,趙佗攻占並合並了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陸賈到達後,趙佗梳著越人的發髻,傲慢地坐著接見陸賈,都沒有起身。陸賈在見到他後,就義正言辭地勸說到:大王您是中原人,所有親戚、兄弟、祖先的墳墓都在真定。如今您違背了自己天性,拋棄了中原的種族,想憑借南越這個彈丸之地就想與天子抗衡為敵,災禍即將降臨到您身上了呀!況且秦朝暴虐無道,諸侯豪傑並起反秦,隻有漢王率先進入關中,占據了鹹陽。項羽違背盟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畏懼他的武力,都歸附了他,可謂是極為強大了。然而漢王從巴、蜀起兵,鞭笞天下,最終誅滅了項羽。隻用了五年的時間,就讓四海之內儘歸漢土。這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而是天意啊。現在天子聽說你在南越稱王,沒有幫助天下誅滅暴逆之徒,朝中大臣都想派兵前來討伐你。大漢天子憐憫百姓剛剛經曆過戰亂,所以就否決了大臣們的想法,特意派我前來授予你王印、剖符通使。這時你應該出城迎接我,北麵稱臣;而你卻想以剛剛建立、尚未穩固的南越,倔強的對抗強大的大漢王朝!漢朝如果知道,定會挖了你的祖墳,滅了你的宗族,然後派一員偏將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攻打你,南越人殺你降漢易如反掌!趙佗聽完陸賈的分析後,猛然起身來到陸賈身邊,言辭真誠的向陸賈道歉說:我在蠻夷中待得太久,失禮了!接著又問陸賈:我和漢朝的蕭何、曹參、韓信相比,誰更賢能一些?陸賈想了想說道:比起他們幾位,你似乎更賢能一些。趙佗聽到陸賈這麼說,那是喜笑顏開,然後又問:那我和皇帝相比,誰更賢能一些呢?陸賈不假思索的說到:皇帝繼承了五帝、三皇的偉大事業,統治著幅員遼闊的中國。中國的人口數以億計,疆域廣袤無垠,物產豐富多樣;政令統一,這種大一統的局麵自開天辟地以來從未有過。相比之下,你所統治的地區不過區區十萬民眾,而且這些人都是尚未開化的蠻夷之輩,他們居住在山海之間,地域狹小,就如同漢朝的一個郡一般,又怎能與強大的漢朝相提並論呢!趙佗聽後,不禁哈哈大笑道:我之所以沒有在中原地區興起,而是選擇在此地稱王,實在是因為這裡的環境與中原不同。然而,如果我身處中原,又豈能比漢朝遜色呢!於是,趙佗盛情挽留陸賈,與他一同暢飲數月之久。在這段時間裡,趙佗感慨地對陸賈說:南越之地,實在是缺乏能與我談得來的人啊!直到你這位來自漢朝的使者到來,才讓我每天都能聽到如此多的新鮮事。趙佗對陸賈的才學和見識深感欽佩,不僅賜予他價值千金的禮物,其他各種饋贈也都價值不菲。最終,陸賈憑借其卓越的口才和智慧,成功地說服了趙佗接受南越王的封號,並向漢朝稱臣,遵守漢朝的約定。陸賈完成使命後,就啟程返回了漢朝。當他將這個好訊息報告給皇帝時,皇帝龍顏大悅,對陸賈的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並當即任命他為太中大夫。
陸賈經常在皇帝麵前引用《詩經》、《尚書》中的話,皇帝笑著罵他:你老子是在馬背上得的天下,哪裡用得著《詩經》、《尚書》!陸賈卻搖頭說到:在馬背上得天下,難道可以在馬背上治天下嗎?況且商湯、周武以逆取天下而以順守天下;文武並用,纔是長治久安的好方法。從前吳王夫差、智伯、秦始皇,都是因為窮兵黷武而導致國家滅亡。假如秦朝統一天下後,施行仁義的治國之道,效法聖人的處世方法,陛下怎麼會有機會取得天下呢!聽到這皇帝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說到:你試著為我寫一寫秦朝為什麼失天下,我為什麼得天下,以及古代國家的成敗原因。陸賈於是粗略地論述了國家存亡的征兆,一共寫了十二篇。每給奏上一篇,皇帝看完都是稱讚不已,身邊人都高呼萬歲。隨後,皇帝將這本書命名為《新語》。?
時間如落花流水、歲月如快馬加鞭。在強大的人都逃不過自然的法則。步入老年的皇帝生病了,在他生病後就討厭見人,整天躺在宮中一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還命令守門人不能讓大臣們進來,大臣如周勃、灌嬰等都不敢進入宮中奏事,就這樣持續了十多天有人就受不了了。舞陽侯樊噲推門直入,大臣們緊隨其後。皇帝正枕著一個宦官的腿躺著,那是要多舒服就有多舒服。樊噲等人見到皇帝後,就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說到:當初陛下與我們一起在豐、沛起兵,通過戰鬥平定天下,那是多麼的壯烈呀!如今天下已經平定,陛下卻如此的疲憊!況且陛下病情嚴重,大臣們整日惶恐不安,吃不好、睡不好的,陛下不見我們商議國事,卻隻和一個宦官獨處,難道是忘了趙高的事嗎?皇帝尷尬地笑著起身說到,當然沒忘,隻是最近身體不適,需要休息休息。?
忽有一陣急雨砸下,瓦簷濺起了白霧,轉瞬之間,隻見到青石上蒸騰的熱氣。這種突然的變化似乎預示著有大事發生。果然就在本年七月時分,淮南王英布造反了。想當初,淮陰侯韓信被殺,英布心裡已經十分的恐懼了。等到彭越被殺後,他的肉還被做成肉醬賜給諸侯食用。當皇帝派出的使者到達淮南時,英布正在帶人打獵,見到肉醬之後,心裡那是大為的恐懼。他知道要是這麼下去,下一個可能就是自己了。他不想坐以待斃,於是就暗中派人集結軍隊,還安排人打探隔壁鄰居的動靜。英布的寵姬生病了,請了一個醫生來看病,這個醫生家裡與中大夫賁赫家是門對門,賁赫便給他贈送了相當豐厚的禮物,二人約好與寵姬在醫生家飲酒;英布就懷疑他們有不正當的關係,想逮捕賁赫。賁赫嚇壞了,就趕緊乘傳車逃到了長安,向皇帝告發英布有謀反的跡象,建議在他未起兵前誅殺他。皇帝讀了賁赫的奏書,就派人告訴蕭何,蕭何想了想說:英布不應該會乾謀反這種事,這恐怕是仇人誣告啊。請陛下先把賁赫關起來,然後派人暗中調查淮南王,瞭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在動手也不遲啊。英布這邊呢,在見到賁赫逃到長安告發他謀反,本就懷疑他泄露了自己的秘密,現在漢朝使者又來調查,發現了一些謀反的證據。於是英布誅殺了賁赫的家族,正式起兵造反。英布造反的訊息傳到朝廷後,皇帝赦免了賁赫,並任命他為將軍。這時皇帝召見諸將商議對策,諸將紛紛說道:請陛下發兵攻打他,然後坑殺這小子就是了,他能有什麼作為!汝陰侯滕公召見原楚國的令尹薛公詢問英布的事。薛公想都不想的說到:他當然會造反了。滕公不解的問到:皇帝給他分封了土地,賜給了他爵位,讓他稱王,他有什麼理由要造反呢?令尹的回答讓滕公背後一陣發涼:前年殺韓信,去年殺彭越,這三個人是功勞相當、命運相同的人,英布自然會懷疑災禍遲早會降臨到自己身上,所以我說他一定會造反。滕公將這番話原封不動地告訴了皇帝,皇帝召見薛公,就問他到:薛公啊!這英布造反,一點也不奇怪,就是該怎麼應對呢?薛公說到:如果他采取上策,那麼山東地區將不再屬於漢朝;如果他采取中策,那麼勝負難料;如果他采取下策,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皇帝不解地問到:來詳細說說什麼是上策?什麼是中策?什麼又是下策?薛公淡淡一笑,一摸鬍子回答到:東取吳,西取楚,吞並齊,佔領魯,傳檄燕、趙,固守自己的地盤,山東將不再屬於漢朝,這就是上策;東取吳,西取楚,吞並韓,佔領魏,占據敖倉的糧食,封鎖成皋的關口,此戰勝負難料,這就是中策;東取吳,西取下蔡,將重心放在越地,自己則率軍退回長沙,這樣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漢朝也就沒什麼事了,這就是下策。皇帝又問到:那依你之見他會采取哪種策略呢?薛公自信的說出了兩個字:下策。皇帝疑惑的問到:那他為什麼會放棄上、中策不用而采取下策呢?薛公回答說:英布原本是驪山的刑徒,靠自己的奮鬥成為了萬乘之主,他隻會為自己考慮,不會為百姓和後世著想,所以他會采取下策。皇帝聽完就說了一個字:好。於是封薛公為千戶侯。然後把兒子劉長立為了淮南王,準備率軍去攻打英布。?
公元前195年,寒風咧咧的冬季十月,劉邦率軍與英布在蘄西交戰,打的那是血流成河,屍橫遍野。英布的軍隊十分的精銳,此時劉邦在庸城安營紮寨,遠遠的瞅了一眼,看到英布的布陣方法與項羽十分相似,心裡就感到十分的厭惡。劉邦與英布對峙時,遠遠質問英布為何造反。這時英布回答到:因為我想當皇帝!劉邦大怒,隨後雙方展開激戰。結果是英黥布戰敗,隨後逃往江南,劉邦派兵前去追擊。?
劉邦回到故鄉沛縣,設宴款待了鄉親父老,回憶起往事,心裡那是感慨萬千。他自編了一首歌曲,開始起舞抒懷,那是淚流滿麵呐,然後對沛縣的父老們說到:遊子思念故鄉,我從沛縣起兵,誅滅暴逆之徒,最終得到了天下。現在我將沛縣作為我的湯沐邑,免除賦稅,世世代代不再征收,這可把沛縣的父老們開心壞了,對劉邦那是感恩戴德,紛紛大呼萬歲。就這樣劉邦在沛縣停留了十多天後離開了。?
漢軍奉命追擊英布,在洮水南北又一次打敗了英布。英布與番君有婚姻關係,番君就派人前去誘騙英布,假裝要與他一起逃亡越地。英布信以為真覺得天上掉餡餅了,然後就跟隨番君的人出逃,結果在番陽被當地百姓殺死。如此,漢朝剛平定天下分封的異姓王又少了一位。?
周勃率軍徹底的平定了代郡、雁門、雲中等地,在當城斬殺了陳豨。?
由於荊王劉賈無後,劉邦將荊國改為了吳國,把他兄長劉仲的兒子劉濞封為了吳王,讓他統治吳國三郡、五十三城。?十一月的時候,劉邦率軍經過魯地,以太牢(牛、羊、豬三牲)祭祀孔子。?
劉邦在擊敗英布後,病情加重,知道自己可能沒多少時間了,心裡想廢掉太子劉盈的想法就更加強烈了。張良多次勸諫都沒什麼用,於是隻能說自己有病了不去上班。叔孫通也勸諫劉邦,他引用晉獻公和秦朝的曆史教訓,強調太子至仁至孝,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呂後與劉邦共患難,這是不可背棄的呀。劉邦最終還是放棄了廢太子的想法。?
相國蕭何因為建議開放上林苑給百姓耕種,被劉邦懷疑收受了商人的賄賂,就把他抓了起來。王衛尉趕緊去為蕭何辯護,劉邦最終釋放了蕭何,也承認自己有過錯。?
陳豨叛亂時,燕王盧綰發兵攻打陳豨大軍東北部。陳豨趕忙派王黃前往向匈奴求救,盧綰也派張勝前去出使匈奴。張勝在匈奴遇到逃亡的燕王藏荼之子藏衍,藏衍建議盧綰不要急於消滅陳豨,以免漢朝下一步對付燕國。張勝聽從了藏衍的建議,暗中讓匈奴幫助陳豨。盧綰懷疑張勝與匈奴有勾結,就上書請求誅滅張勝的宗族。張勝回來後向盧綰解釋其中緣由。盧綰這才明白張勝的良苦用心,隨後盧綰假意處罰他人,實則暗中派範齊與陳豨聯絡,希望陳豨能夠長期叛亂,以保全燕國,盧綰想的還挺美。?
劉邦在與英布作戰時不幸被流矢射中,傷勢十分嚴重,病情也日益加重。呂後那是心急如焚,四處求醫問藥,終於請來了一位醫術高明的良醫。然而,當良醫前來為劉邦診治時,劉邦卻拒絕了治療,他說:我以一介布衣提三尺長劍取得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嗎?人的命運由上天決定,即使是扁鵲在世,又能有什麼用呢?於是,劉邦賞賜給良醫五十斤黃金,讓他離去。呂後見劉邦如此固執,心中十分憂慮,她忍不住問道:陛下百年之後,如果蕭相國也去世了,誰能接替他擔任相國呢?劉邦思考片刻,回答道:曹參可以。呂後接著問:那曹參之後呢?劉邦上氣不接下氣的說:王陵可以。不過王陵這個人性格有些愚直,可以讓陳平輔助他。陳平智謀有餘,但難以獨自擔當大任。周勃為人質樸,不善言辭,但他忠厚老實,日後安定劉氏江山的必定是他,可以讓他擔任太尉。呂後又問了其他一些人的情況,劉邦都一一做了回答。
公元前195年四月甲辰日,劉邦在長樂宮駕崩,享年六十二歲。五月丙寅日,劉邦被葬於長陵。劉邦去世的訊息傳到盧綰耳中,盧綰驚恐萬分,他深知自己與劉邦之間的關係已經破裂,擔心遭到呂後的迫害,於是率領部眾逃亡到匈奴。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駕崩,太子劉盈即位,史稱漢惠帝。劉盈尊母親呂雉為皇太後,史稱呂後。
公元前194年,呂後開始對戚夫人展開報複。她將戚夫人囚禁在永巷,剃去她的頭發,給她戴上鐵枷,穿上囚衣,讓她日夜舂米。戚夫人不堪折磨,創作了一首《舂歌》,希望有人能將她的遭遇告訴她的兒子趙王劉如意。呂後得知後,心生一計,她派人去召趙王劉如意入京。惠帝劉盈知道呂後的意圖,心裡很擔心趙王的安危,於是親自到霸上前去迎接趙王,並將他帶回宮中,與自己一同起居飲食,寸步不離,以防呂後加害。然而,有一天惠帝早起外出打獵,趙王劉如意因年幼貪睡未起。呂後趁機派人送去毒酒,將趙王給毒死了。等到惠帝回來時,趙王已經死在了床上。惠帝悲痛欲絕,他知道這是呂後所為,但又無可奈何。
不久之後,呂後又對戚夫人下了毒手。她命人將戚夫人的手腳砍斷,挖去眼睛,熏聾耳朵,灌入啞藥,然後扔到豬圈裡,稱之為「人彘」。過了幾天,呂後還特意讓惠帝去看「人彘」。惠帝看到後,那是驚恐萬分,被嚇得放聲大哭,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母親竟會如此殘忍。從此,惠帝一蹶不振,整日借酒消愁,稱病不理朝政。
公元前193年,齊王劉肥來朝。劉肥是劉邦的長子,他的母親是曹氏。劉肥入京後,惠帝以兄長之禮相待,還設家宴招待他。呂後對劉肥也很不滿,因為劉肥是劉邦的長子,她擔心劉肥會威脅到惠帝的地位。於是,呂後在酒中下毒,想毒死劉肥。惠帝察覺到呂後的意圖,故意拿起劉肥的酒杯,準備與他一同飲酒。呂後見狀,急忙起身打翻了惠帝手中的酒杯。劉肥這才意識到呂後的陰謀,他假裝喝醉,離開了宴席。事後,劉肥感到非常害怕,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留在京城,否則性命難保。於是,他聽從謀士的建議,將城陽郡獻給了呂後的女兒魯元公主,並尊魯元公主為齊王太後。呂後見劉肥如此識趣,便放過了他,劉肥這才得以安全返回齊國。
同年,相國蕭何病重。惠帝親自前去探望他,並詢問誰可以接替他的相國之位。蕭何推薦了曹參。蕭何去世後,曹參繼任相國。曹參遵循蕭何的政策,無為而治,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公元前192年,大漢王朝與北方的匈奴達成了和親的協議,決定將一位宗室女子嫁給匈奴的冒頓單於。這一舉措旨在緩和雙方之間的緊張關係,維護邊境的和平與穩定。
時光荏苒,轉瞬間來到了公元前191年。在這一年裡,漢朝宮廷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立張氏為皇後。張氏並非普通女子,她乃是魯元公主的女兒,身份顯赫。與此同時,漢朝還做出了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決策:廢除挾書律。這意味著民間可以自由收藏書籍,文化知識的傳播不再受到限製,為學術的繁榮和思想的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
公元前190年,一代名相曹參離世,他的離去令朝野上下感到十分的悲痛。曹參在漢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治理國家的才能備受曆代史學家讚譽。
次年,即公元前189年,漢朝的政治格局再次發生變化。王陵被任命為右丞相,陳平則擔任左丞相。這一任命體現了朝廷對兩人才能的認可和信任。天有不測風雲呐,齊國的悼惠王劉肥在這年不幸去世,給齊國帶來了巨大的悲痛和變革。
公元前188年,對於漢朝來說是一個多事之秋。這一年,惠帝駕崩,年僅二十三歲。惠帝的早逝使得皇位空缺,呂後趁機臨朝稱製,掌握了實際的政權,並立少帝為帝。從此刻開始,劉氏宗族也迎來了他們的黑暗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