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資治通鑒新譯 > 第92章 順天應人者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資治通鑒新譯 第92章 順天應人者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漢紀五十六

公元204年。

春季,正月,曹操率軍渡過黃河,先派人堵截淇水,後將之引入白溝,以此來打通運送糧草的通道。

二月,袁尚又在平原攻打袁譚,這次出兵前他留下部將審配、蘇由守衛鄴城,以防曹操率軍來偷襲。此時,曹操大軍已經到達了洹水,蘇由想作為內應,想著在曹軍攻打鄴城的時候,從內部開啟城門,不想這個計劃泄露了,無奈之下,他隻好出城投奔曹操。曹操大軍抵達鄴城,觀察了一番後,就在鄴城外開始堆築土山、挖掘地道,想要以此來攻打鄴城。此時,袁尚任命的武安縣長尹楷率軍守衛毛城,以此來保障上黨方向的糧道。夏季四月,曹操留下曹洪攻打鄴城,自己則是率軍去攻打尹楷,一番激戰過後,尹楷被打敗,隨後就返回了鄴城。又在邯鄲攻擊袁尚部將沮鵠,成功拿下了這座城池。易陽縣令韓範、涉縣縣長梁岐眼看沒法抵擋曹軍,就帶著全縣百姓投降了曹操。這時,徐晃對曹操說:「二袁尚未擊敗,未歸降的城池都在觀望,應該對這兩個縣進行表彰賞賜,好給其他城池做個表率。」曹操覺得他說的有理,就照著辦了,賜給了韓範、梁岐關內侯的爵位。黑山賊首領張燕派使者請求協助曹操攻打袁譚兄弟,曹操任命他為平北將軍。

五月的時候,曹操停止使用土山、地道戰術的同時,又開鑿出壕溝包圍鄴城,壕溝周長四十裡。剛開始挖得淺,看起來可以輕鬆跨越。審配望見後發出嘲笑,覺得沒有爭奪的必要,所以就按兵不動。曹操則是趁夜加深加寬壕溝,深、寬各二丈,壕溝挖好後就引漳水灌入,城中餓死的人超過了半數。

秋季七月,袁尚帶著一萬多兵馬回救鄴城。他還未到城下時,想讓審配知道外部的動向,就先派主簿钜鹿人李孚入城。李孚則是砍來一根問事杖,把它係在馬旁,自己戴著平上幘頭巾,又帶著三個騎兵,在傍晚時就到了鄴城腳下。他謊稱自己是都督,很輕易就穿過了城北的包圍圈,沿著曹操軍隊的營壘向東走,一邊走還一邊大聲斥責守著包圍圈的曹軍,還假裝根據犯錯情況懲罰他們,就這樣一路混過了曹操的營壘,到了城南包圍圈的章門。在這兒,他又把守圍的士兵罵了一頓,還把人綁起來。趁著圍兵手忙腳亂的時候,他開啟圍壘,快馬加鞭地衝到城下,然後朝著城上的人大喊,城上的人用繩子把他拉進了城。審配他們看到李孚來了,那是又高興又激動,城裡的人也敲鼓歡呼,喊起了萬歲。守圍的士兵把這事報告給了曹操,曹操卻笑著說:「這小子不光能進城,還能再出來。」李孚也知道城外的包圍更嚴了,所以不敢再冒險,就勸審配把城裡的老弱百姓放出去,以此來節省糧食的開支。當天晚上,他們就選出了幾千人,並讓這些人舉著白旗,從三個城門一起出去向曹軍投降。李孚又帶著三個騎兵換上降兵的衣服,混在投降的人群裡,趁著夜色突圍跑了。

當袁尚帶著軍隊趕來救援鄴城時,曹操手下的將領們都說:「這是回來救鄴城的部隊,他們都會拚死作戰,咱們不如先避一避他們的鋒芒,等他們銳氣衰落時再出擊。」曹操卻說:「要是袁尚從大路過來,咱就躲開;要是他沿著西山來,肯定得被咱們抓住。」結果袁尚真的沿著西山進軍,往東到了陽平亭,這兒離鄴城還有十七裡地,然後他就靠著滏水紮了營。到了晚上,袁尚就點火向城裡示意,城裡也點火做為回應。審配趕緊帶兵從城北殺出來,想和袁尚裡應外合衝破包圍。曹操看到審配出城了,就帶兵前去迎擊,麵對如虎狼般的曹軍,審配自知不敵,隻好退回城裡,袁尚也被打得落荒而逃,跑到曲漳邊重新紮營,曹操就帶著人把他圍住了。還沒完全圍住的時候,袁尚已經害怕了,就派使者前來請求投降,但是曹操沒答應,進攻反而變得更加猛烈了。袁尚趁著夜裡又跑了,最後退守祁山,曹操就率軍追過去接著圍。這時,袁尚的手下馬延、張??等人在戰場上投降的行為,直接導致了袁軍的徹底崩潰,袁尚在無奈之下,隻能逃去中山。此戰,曹操繳獲了袁尚的所有物資,還拿到了他的印綬、節鉞和衣服,並把這些東西拿到鄴城城下給城裡的守軍看,城裡的守軍看到自家老大的這些東西,軍心一下子就散了。隻有審配還在鼓舞士氣,讓士兵們堅守死戰,說曹軍已經累了,幽州的援兵馬上就到,不用怕沒有君主。曹操巡視營壘的時候,審配提前埋伏了弓弩手,差點就把曹操給射死了,這可把曹操給嚇了一跳,心裡就已經記恨上了審配。審配哥哥的兒子審榮是東門校尉,他看到鄴城已經是強弩之末,於是就在八月戊寅這天夜裡,開啟城門放曹操的軍隊進城了。審配在城裡拚死抵抗,最後還是被曹軍給抓住了。辛評的家人被關在鄴城監獄裡,辛毘急急忙忙跑去想救人,結果發現家人都被審配殺了。隨後,曹軍把審配押到曹操營帳,辛毘衝上去就拿馬鞭抽他腦袋,罵他已經死到臨頭了。審配則是回頭嗆聲,說都是因為辛毘他們才丟了冀州,真後悔沒早點殺了他們,還說辛毘沒資格決定他的生死。過了一會兒,曹操召見審配,還調侃他之前埋伏的弓弩手太多,差點要了自己的命,審配直接說可惜還不夠多。曹操覺得審配忠於袁氏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本來想留他一命,可審配卻是寧死不屈,再加上辛毘等人在旁邊一直哭得不停,曹操最後還是把他殺了。冀州有個叫張子謙的,早就投降了曹操,平時和審配關係不好,這時候還嘲笑審配不識時務,審配也是相當的硬氣,開口就罵張子謙是投降的俘虜,自己是忠臣,就算死也不羨慕張子謙活著。臨砍頭的時候,審配還讓劊子手讓自己麵向北方,說自己的君主在北邊。後來曹操還親自去袁紹墓前祭拜,哭得稀裡嘩啦的,又去慰問袁紹的妻子,並把袁家的寶物都還了回去,還賞了不少絲綢棉絮,又給她們提供日常食用的糧食。

當初,袁紹和曹操一起起兵的時候,袁紹就問曹操:「要是以後事業乾不成,找哪兒當根據地好?」曹操反問他的想法,袁紹說:「我南邊占著黃河,北邊靠著燕、代這些地方,再收編戎狄的軍隊,往南爭奪天下,應該能行!」曹操卻說:「我用人就用全天下有本事的,用道義管著他們,乾啥都能成。」由此可見,兩人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九月的時候,皇帝就下詔書讓曹操兼任冀州牧,曹操推辭了一下,就把兗州牧的職務交了回去。

再此之前,袁尚派從事牽招去上黨押運軍糧,可還沒等牽招回來,袁尚就已經逃到中山去了。得知這種情況,牽招就勸高乾用並州的力量把袁尚接回來,一起再看看局勢如何發展,可是高乾沒聽。牽招沒辦法,就跑去投奔曹操了,曹操還是讓他當冀州從事。隨後,曹操又把崔琰召來當彆駕,還得意地跟崔琰說:「我昨天查了查戶籍,冀州能征三十萬兵,真是個大州啊!」崔琰卻是直接懟了回去,說現在天下大亂,袁氏兄弟自相殘殺,冀州百姓死了都沒人埋,也沒見曹操慰問百姓、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反倒先惦記著能征多少兵,這可不是冀州百姓想看到的。曹操聽了他的話也覺得不好意思,就趕緊道歉。許攸仗著自己有功勞,就特彆傲慢,還當著眾人的麵喊曹操小名,說要是沒有他,曹操根本拿不下冀州。曹操臉上雖然笑著應和,但心裡早就不痛快了,後來還是找機會把許攸給殺了。

冬季十月,有彗星出現在東井星區。

隨後,高乾就以並州投降了曹操,曹操仍任命他為並州刺史。

曹操在圍攻鄴城的時候,袁譚又一次背叛了他,還攻占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間這些地方。袁譚跑到中山去攻打袁尚,袁尚打不過,隻能逃到故安投奔袁熙。袁譚把袁尚剩下的殘兵敗將收編後,就帶兵回到龍湊駐紮。曹操一看這情況,就寫信把袁譚罵了一頓,說他違背了之前的盟約,還把兩家的婚約也取消了,並把袁譚的女兒送了回去,然後就發兵去收拾袁譚。到了十二月,曹操大軍開到了平原,袁譚嚇得棄城而逃,跑到了南皮,靠著清河沿岸防守。曹操順利拿下了平原,還平定了周圍的縣城。

隨後,曹操又向朝廷上表,推薦公孫度當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對此卻很不屑,說自己在遼東已經稱王了,這個「永寧鄉侯」沒啥用,就命人直接把印綬收到了倉庫裡。這一年,公孫度去世,他兒子公孫康繼承了他的位置,還把永寧鄉侯這個爵位給了弟弟公孫恭。曹操想著牽招以前在袁氏手下管過烏桓,就派他去柳城安撫烏桓部落。正好趕上峭王整頓了五千騎兵,打算去幫袁譚,公孫康也派了使者韓忠,假模假樣地要給峭王單於印綬。峭王把各個部落的首領都召集起來開會,韓忠也來了。峭王就問牽招,以前袁公說奉天子命令封他為單於,現在曹公說要奏請天子封他為真單於,遼東又送來了印綬,到底聽誰的纔是正統。牽招解釋說,以前袁公確實有封拜的權力,但後來他背叛了天子,曹公取而代之,說要奏請天子封峭王,這纔是對的。遼東不過是個下屬郡,哪有資格擅自封官!韓忠不服氣,說遼東在滄海東邊,有百萬大軍,還有扶餘、濊貊幫忙,現在就是誰拳頭大誰說了算,曹操憑啥獨斷專行。牽招當場就怒了,大罵韓忠,說曹公忠心輔佐天子,平定天下,他們遼東君臣頑固不化,竟敢背叛天命,擅自封官,馬上就要大禍臨頭了,還敢詆毀曹公!說完就揪住韓忠的頭往地上撞,拔出刀要殺他。峭王嚇得光著腳抱住牽招給韓忠求情,周圍的人也都嚇壞了。牽招坐回座位,給大家分析形勢,講清楚跟著誰有好處,誰要倒黴,這些部落首領聽完都站起來下拜,接受教導,然後就打發走了遼東的使者,把準備去幫袁譚的騎兵也撤了回去。

在丹楊,大都督媯覽和郡丞戴員把太守孫翊殺了。將軍孫河當時在京城駐紮,聽說後就趕緊跑到了宛陵,結果媯覽、戴員又把孫河也殺了。他們還派人去迎接揚州刺史劉馥,讓他到曆陽,打算帶著丹楊一起響應。媯覽住進了軍府,還想強迫孫翊的妻子徐氏順從他。徐氏很聰明,就騙媯覽說,等月末她設祭除服,之後就聽他的。媯覽信以為真,就答應了。在這期間,徐氏偷偷讓親信聯係孫翊以前的手下孫高、傅嬰,商量著怎麼除掉媯覽。孫高、傅嬰含淚答應,又悄悄召集了二十多個孫翊生前的侍從,一起立下盟約。到了月末,徐氏設祭,哭完後就脫掉了喪服,又熏香沐浴,有說有笑的。大家看到都很奇怪,覺得她怎麼這麼快就忘了悲傷。媯覽偷偷觀察,也就不再懷疑。徐氏把孫高、傅嬰藏在門裡,派人把媯覽叫進來。她一出門見到媯覽,剛拜了一下,就大喊動手!孫高、傅嬰就立刻衝了出來,把媯覽給殺了,其他人在外麵又把戴員殺了。之後徐氏換回喪服,捧著媯覽、戴員的腦袋到孫翊墓前祭奠,全軍上下都驚呆了。孫權聽說丹楊發生了叛亂,就趕緊從椒丘帶兵回來。到了丹楊,孫權就把媯覽、戴員的黨羽全殺了,還提拔孫高、傅嬰當了牙門,其他人也都論功行賞。

孫河的兒子孫韶當時才十七歲,他把孫河剩下的部隊收攏起來,駐紮在京城。孫權帶兵從吳郡出發,晚上就到了京城,他想試試孫韶這邊的防守,就故意發起進攻製造混亂。結果孫韶的士兵馬上登上城牆迎戰,傳遞檄文警戒,喊殺聲響震天地,還朝著城外射箭。孫權派人去說明情況,這才停下來。法;奢侈浪費敗壞製度。這四個問題不解決,政策就推行不下去。

五件大事是:

第一是讓老百姓生活好。鼓勵大家種地養蠶,保證大家能吃飽穿暖;

第二是端正社會風氣。讓百姓能夠分清好壞對錯,讓社會風氣越來越好;

第三是加強教育。通過文化教育,讓大家明白道理;

第四是加強軍事。把軍隊建設好,震懾那些想搗亂的人;

第五是嚴格執行法律。賞罰分明,保證法律能落實下去。

要是老百姓連死都不怕,光靠刑罰嚇唬是沒用的;要是老百姓覺得活著沒意思,就很難引導他們向善。所以當官的得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讓他們心裡踏實,這就是「養民生」。

評價一個人是好是壞,得看他做的事;誇獎或者批評一個人,也得有事實依據。不能隻聽他說什麼,得看他做了什麼,杜絕虛假的東西,這樣人心才能穩定,社會風氣才能變好,這就是「正風俗」。

榮譽和恥辱是賞罰的關鍵。用禮儀道德和榮譽激勵品德好的人,用刑罰約束品行差的人。要是不重視教育,普通人也會學壞;重視教育,普通人也能變成品德高尚的人,這就是「宣教化」。

當官的必須把軍事力量搞強大,防止突發情況。平時把軍事和政務結合起來,打仗的時候就能迅速調動軍隊,這就是「立武備」。

賞罰是治國的關鍵。皇帝不隨便獎賞臣子,這不是小氣,而是怕亂獎賞會讓做好事的人得不到真正的鼓勵;不隨便懲罰,也不是因為心軟,而是怕亂懲罰會讓做壞事的人覺得無所謂。獎賞要是不能激勵人做好事,就等於阻止人做好事;懲罰不能讓人害怕做壞事,就等於縱容人做壞事。當官的要是能做到不阻止人做好事、不縱容人做壞事,法律就能立起來,這就是「統法度」。

隻要把四個大問題解決了,五件大事辦好了,再認認真真執行,簡簡單單不折騰,寬鬆有度不出亂子,輕輕鬆鬆就能把國家治理好。

善政勝過甲兵,曹操攻克鄴城後,撫民養士的作風與袁氏失道內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袁譚詐降,首鼠兩端,失去信義,最終被覆滅;司馬光借曹操在河北推行的善政,闡明「天下思治,民厭割據」的大勢——唯有解決百姓倒懸之危、重建秩序,方能結束亂世,此乃天命所歸的真正基石。

曆史,不僅是對過去事情的記錄,更是一麵映照現實的明鏡,讓我們得以在審視曆史的過程中,汲取到為人處世的智慧、感悟王朝的興衰,探尋社會發展與人性本質的深層奧秘。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