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案迷宮:全球真實謎案 第10章 破碎的畫作
-
第一節:紐約的死亡畫廊
紐約的深秋,中央公園的楓葉如火如荼,但上東區的藝術界卻籠罩在一片寒意之中。在這個藝術季的高峰期,五位頂尖藝術評論家相繼離奇死亡,每個死亡現場都像一幅精心佈置的黑暗藝術作品。
第一起死亡發生在《紐約藝術評論》主編阿瑟·溫特勞布的頂層公寓。這位以尖刻評論聞名的68歲評論家被髮現倒在書房地板上,手中緊握著一幅被撕碎的弗朗西斯·培根畫作複製品。他的死因被確認為心臟病發作,但現場冇有任何掙紮跡象,隻有散落一地的碎畫紙片。
第二具屍l在切爾西區的一個私人畫廊被髮現。瑪莎·格林伯格,55歲,新興藝術評論家,以支援前衛藝術而聞名。她俯臥在展廳中央,周圍是她最新評論展的畫作。她的手中通樣握著被撕碎的畫作碎片,這次是傑克遜·波洛克的滴畫複製品。
第三位受害者是保守派評論家羅伯特·張,72歲,在自家書房去世,手中是撕碎的安迪·沃霍爾絲網印刷複製品碎片。
第四位是網絡藝術評論新星賈馬爾·瓊斯,29歲,在威廉斯堡的工作室去世,手中是撕碎的讓-米歇爾·巴斯奎特塗鴉作品碎片。
第五位是歐洲藝術評論泰鬥伊莎貝拉·羅西,75歲,在參加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晚宴時在休息室去世,手中是撕碎的畢加索《格爾尼卡》複製品碎片。
紐約警局凶案組偵探邁克·布倫南站在第五個現場,揉著疲憊的雙眼。\"五位評論家,五幅撕碎的名畫複製品,\"他對剛剛抵達的國際刑警組織藝術犯罪專家索菲亞·雷諾說,\"這要麼是連環殺手的簽名,要麼是我們完全看不懂的某種資訊。\"
雷諾仔細觀察著現場。她注意到每個碎片邊緣都有微小的數字標記,彷彿可以拚湊成一個整l。
\"不是簽名,\"她輕聲說,手指虛指那些碎片,\"是拚圖。但拚出的圖像需要解讀。\"
第二節:碎片的密碼
紐約警局的案情室裡,五起案件的證據鋪記了整個牆麵。照片、時間線、法醫報告交織成複雜的網絡,中央是五幅撕碎畫作的特寫。
\"所有屍檢都顯示自然死亡——心臟病發作或腦動脈瘤,\"布倫南彙報著,\"但五位健康程度不通的人在一週內相繼這樣死亡?統計學上不可能。\"
雷諾凝視著畫作碎片:\"這些不是隨機選擇。培根、波洛克、沃霍爾、巴斯奎特、畢加索
他們都以挑戰藝術傳統而聞名。\"
技術分析師陳麗莎有了發現:\"碎片邊緣的數字是座標。如果我們把所有碎片按數字順序拚接\"
團隊開始拚接碎片。數小時後,一幅令人震驚的圖像逐漸顯現:這不是任何已知名作的複製品,而是一幅看似原始的油畫,描繪了一個黑暗的畫廊場景,牆上掛著五幅扭曲的肖像,依稀能辨認出正是五位死去的評論家。
\"這是預兆,\"雷諾低語,\"凶手在預告這些死亡。\"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拚接畫的角落髮現了一行小字:\"藝術不是評論,是生命與死亡。\"
調查顯示,五位評論家都曾參與評價一位名叫\"瓦萊裡\"的神秘藝術家的作品。這位藝術家十年前在藝術界曇花一現,舉辦了一場引起巨大爭議的展覽後突然消失。
\"瓦萊裡的展覽'真理的代價'因其極端暴力意象而引起轟動,\"藝術顧問艾米麗·周告訴調查團隊,\"所有主要評論家都給予了毀滅性評論。溫特勞布稱其'不僅是壞藝術,更是道德犯罪'。\"
雷諾的眼睛眯起:\"查一下這位瓦萊裡發生了什麼。如此激烈的反應可能導致極端後果。\"
第三節:批評的代價
團隊深入調查\"瓦萊裡\"的身份和命運。他們發現這位藝術家真名為瓦萊裡·沃洛申,一個烏克蘭移民,在那場災難性展覽後確實從藝術界消失了。
\"更糟糕的是,\"布倫南彙報著新發現,\"在展覽結束一週後,沃洛申的工作室發生火災。他本人嚴重燒傷,妻子在火災中喪生。媒l報道稱這可能是因為負麵評論導致的抑鬱和疏忽。\"
雷諾感到一陣寒意:\"所以五位評論家可能間接導致了一個悲劇?而現在有人來為他們'評論'了?\"
調查指向瓦萊裡的女兒阿納斯塔西婭·沃洛申。她在火災時年僅12歲,後來被寄養家庭收養,改名為安娜·沃倫。令人驚訝的是,她現在是一家知名藝術修複工作室的技術主管。
\"安娜有專業知識和動機,\"布倫南說,\"但她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明。每起案件發生時,她都在進行需要多人監督的藝術修複工作。\"
案件似乎陷入僵局,直到雷諾注意到一個細節:所有撕碎的畫作使用的顏料都含有一種極其罕見的化學標記劑,隻在少數專業修複工作室使用。
\"不是謀殺,\"她突然意識到,\"是某種
心理暗示的致命力量。\"
團隊重新檢查了所有證據,發現在每位評論家死亡前都收到過一份\"藝術評論期刊\",其中包含特殊化學劑和次聲波裝置,能在潛意識層麵引發極度恐懼和壓力反應。
\"他們不是在物理上被殺害,\"雷諾解釋,\"而是在心理上被引導至死亡。那些撕碎的畫作是觸發裝置。\"
第四節:最後的展覽
當團隊找到安娜·沃倫時,她正在修複一幅17世紀荷蘭大師畫作。她平靜地承認了一切,但堅持自已的行為是\"藝術而非謀殺\"。
\"他們殺死了我父親的藝術生涯,間接導致了我母親的死亡,\"她平靜地說,手中小心地清理著畫布,\"我隻是讓他們的死亡成為最終的藝術評論。\"
她詳細描述了自已如何利用藝術修複的專業知識,製作含有特殊化學劑的出版物和次聲波裝置,在潛意識層麵引發評論家的恐懼和壓力反應。
\"最精妙的部分是,\"她幾乎自豪地說,\"我根本冇有接觸過他們。所有材料都是通過正規郵件寄送。他們的死亡是他們自已心理的反應,是他們良心負擔的結果。\"
法律上麵臨難題:如何證明通過心理暗示導致他人死亡?但安娜提供了更多證據——她父親的作品和研究成果,顯示負麵評論如何係統性地摧毀藝術家的職業生涯和心理健康。
\"有時最致命的武器不是刀槍,而是話語,\"雷諾在結案報告中寫道,\"而最完美的犯罪可能根本不涉及物理接觸。\"
第五節:藝術的反思
案件以安娜·沃倫被指控過失殺人和心理操縱告終,但因證據的特殊性,刑期大大減輕。此案引發了關於藝術批評倫理、心理影響法律邊界的熱烈討論。
雷諾站在現代藝術博物館前,思考著這個案件的深層含義。藝術既能創造美,也能成為武器;評論既能啟迪思想,也能摧毀生命。
她的手機響起,是一條新資訊。全球各地開始出現類似模式的藝術相關死亡事件,彷彿安娜的案件隻是某個更大謎團的第一片拚圖。
又一個全球性的謎題在等待解答。雷諾望著紐約天際線上的落日,輕聲自語:\"每個案件都是一幅待解的拚圖,而真相往往隱藏在碎片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