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威作福後,逆子們跪求我收錢 第229章
-
大年三十後,張榮英的情緒萎靡了兩天。
她陷入了內耗之中,她想不明白,好好的一家人,在後麵短短二十多年,怎麼就變得麵目全非了。
後麵,她總結了幾點。
第一,幾個孩子各自成家後,角色的轉變,他們從兄弟姐妹轉成為了大家庭的家庭成員,他們也要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同時私心也更多的往自己的小家庭傾斜。
第二,隨著責任的加大,生活成本的增加,在涉及大家庭財產利益分配以及付出,責任的承擔等問題出現分歧。
第三,攀比,上輩子李保國就嫌李保軍被騙,家裡為他還債花錢了,嫌李保軍離婚入獄花家裡錢了,所以心裡不平衡使勁的吸大家庭的血,他認為他吃虧了。
李保國夫妻這麼乾,李保海夫妻也有樣學樣,都是家裡的兒子,兩個哥哥都這麼乾,他憑啥不這麼乾?
三兄弟爭的麵紅耳赤,都覺得父母偏心,後麵甚至對父母供保喜這個妹妹上大學也有了意見。
而李保喜因為自己的合法利益被侵占,也跟父母生出了隔閡,認為父母太慣著哥哥們。
第四,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差異,下麵幾姊妹,不同的經曆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在處理家庭矛盾不理解,不認同而引發出的衝突。
第五,配偶因素影響,幾個兒媳婦都是率先考慮小家庭,因為一些利益關係爭吵而加深本就緊張的大家庭關係。
第六,缺乏有效的溝通,大家各自忙碌,全都一肚子怨氣,相互仇視,覺得自己的利益被侵占,遇到問題不溝通,一個個的相互猜忌和誤解,最終積怨越來越深,弄的反目成仇。
弄到最後,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吃虧了,誰都覺得父母偏心,覺得自己被虧待被傷害。
大家攀比著得到的,衡量著付出的,覺得對方得到的更多,對方應該管父母,既然對方也不管父母,那他們也不管。
而其實呢,張榮英和李金民隻是跟大多普通父母似的,不管哪個孩子有困難都想伸手拉一把。
他們不可能看著李保軍被追債入獄不管。(南下被騙,離婚入獄)
他們也不可能看著李保國和李保海有大好的前途不支援。(一個調去滬市定居,一個出國。)
更不可能看著孩子打光棍不管。(李保軍結婚一次又一次)
也不可能在他們把孫子孫女丟過來的時候丟出去。(老三老四都攀比著老大家的孩子是爺爺奶奶養大的,自己家的不管就是偏心。)
可上輩子張榮英和李金民都冇明白,這一切都是惡性循環的源頭,冇完冇了。
他們冇有很高的文化,也冇有很大的見識,隻跟大多父母似的,在孩子朝自己求助的時候拚儘全力。
他們忘記了,他們不止一個孩子,也冇有考慮到,那些冇有朝著自己求助的孩子,心裡會不會平衡。(李保鳳姐妹)
明明她跟李金民辛苦了一輩子,為孩子奉獻了一輩子。
結果孩子們一個個的都對父母心生不滿,滋生怨恨,甚至產生牴觸,最後一個個的都有樣學樣以消極怠慢甚至逃避的態度來對待孝敬父母的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