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心理醫生:現代人的心理困惑和自我 情感表達:為什麼子女感受不到你的愛
-
情感表達:為什麼子女感受不到你的愛
很多讀者朋友有過這樣的困惑,明明對子女投入了百分之百的愛,卻總是得不到他們的理解。每次想要表達對他們的關心時,不是被愛答不理地冷對待就是被一句“我知道了,你就彆再嘮叨了”搪塞過去。
為什麼子女感受不到你的愛呢?為此你困惑、頭疼。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為困擾當代中國家庭的幾個重要問題之一了,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對於情緒的控製能力太弱了。
情緒控製能力弱最直接的表現是衝動、想當然,具體到家庭問題就是覺得自己是為子女好,完全不考慮子女的心理狀態,情緒亢奮之下便強硬地要他們接受和理解。殊不知,這並非互相理解,隻是自己一廂情願罷了,對於孩子們真正有什麼需求,我們並冇有站在他們的立場去考慮。
曾經有一個母親在自己年輕的時候想要成為一位舞蹈家,由於那個時候條件不允許而使願望落空。等到她有了女兒以後,希望女兒能夠實現她的夢想,於是在女兒還很年幼的時候就為其規劃好了舞蹈之路。
女兒兩三歲的時候,她便開始讓女兒接觸舞蹈素材,看舞蹈電影,看舞蹈演出。五歲的時候,她就把女兒送到了舞蹈培訓班。開始女兒不懂事,所以就按照媽媽的意思跟著老師學。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兒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不是舞蹈,而是文學。於是,女兒和媽媽之間的摩擦越來越多,分歧也越來越大。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母親仍然認為自己是對的,堅持說自己不會放棄製定好的計劃,堅持讓女兒把舞蹈學下去。女兒不敢違拗,隻好在不甘心的情緒中苦苦練習,結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位母親的行為就是典型的缺乏對孩子的理解,她對孩子的要求更多是自私型的“望子成龍”。為了讓女兒成為一名舞蹈家,這位“無私”的母親肯定犧牲了很多很多,但她冇有想過,這些犧牲原本就是不必要的。她為女兒犧牲的前提是女兒在滿足她的願望,也就是說,母親的犧牲其實是為了自己。筆者想,如果她想滿足女兒的願望,就應該讓女兒走她喜愛的文學之路,為女兒當一名作家而犧牲,這纔是真正愛女兒的母親。
不少父母控製慾非常強,他們總是把所謂“有出息”看成孩子追求的唯一目的,並照著自己心目中“有出息”的模子來塑造孩子。他們常常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兒女身上,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這“期望”的重量。一旦孩子不能夠滿足父母的期望,就會讓他背上一個“不孝”的罪名,這無疑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負擔。
說到底,這些家長的問題都出在自我控製能力上。他們總是以情緒代替理智,無法從內心層麵與孩子進行溝通,獲得孩子發自內心的理解,因而也就得不到孩子內心深處的認同和感恩。
想要獲得孩子的理解,得先去理解孩子,想要讓孩子感受到愛,我們首先要確保真的愛他們,而不是以愛他們的名義愛自己。這些道理看似很簡單,但如果冇有較強的情緒控製能力、冇有一顆同理心,是絕對辦不到的。
親密關係不僅僅是管理孩子,也不僅僅是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控製自己、對他人進行理解,而這方麵能力恰恰是當代中國很多家長所欠缺的。
自我控製能力強的父母能夠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每個孩子的先天條件是不同的,囿於智力、興趣愛好、身體狀況、家庭條件的不同,每個孩子的人生道路也應該是不儘相同的。
其實,每個成年人都知道,少年、青年那十幾二十年的光陰是人生中最美好也是最珍貴的,處於這個時期的孩子是心理、生理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形成人性和人格的重要時期,若是在這個時期,硬要剝奪孩子的自由空間,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來塑造自己的未來,那麼可以預見父母越是愛自己的孩子,孩子身上的壓力也就越大,也就越發感覺不到父母的愛。
情緒便利貼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我們討厭彆人以一個標準來衡量我們,就更不要說正處在叛逆期的孩子了。愛自己的孩子,並不是要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標準成長,而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