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現代人的心理困惑和自我 > 善意表達:世界需要你的善意對待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現代人的心理困惑和自我 善意表達:世界需要你的善意對待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善意表達:世界需要你的善意對待

對於親密關係,大多數人的理解是小範圍的親人、朋友、同學和同事,但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思量一下,除了親人,其他的親密關係不都是由陌生關係逐漸演變過來的嗎?所以在討論親密關係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夠忘記與陌生人之間的情感聯結。

有一首歌中這樣唱道:“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熱心腸。”我們生活在一個人與人構成的社會當中,每個人都有需要他人的時候,而當我們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若處處能得到彆人的援手,相信我們的內心一定會洋溢著一股暖潮,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真美好”。

然而現在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冰冷比熱情要多的,對於陌生人的需求,相信很多人是不想或者不願伸出援手的,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的情緒有一種自我保護機製,尤其是在麵對陌生帶來的不安時,情緒就會發揮其負麵作用,進而讓我們處於戒備、提防的狀態。而在一個人人都充滿戒備,把自己封閉起來的世界裡,自然是不會有手伸向我們的。而在需要時得不到援手,又促使我們更加地把自己封閉起來。封閉和得不到援手,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而也就是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我們的人生翻向了美好和熱情的反麵——醜惡和冰冷。

一個公司白領最近剛剛和男朋友分手。分手之後她自然要從男友那裡搬出來,女孩兒很快就找到了新的房子,那是一個她完全陌生的小區。在搬家的時候,這女孩兒故意留意了一下,發現對麵住的一戶人家似乎不怎麼富裕,經過瞭解才知道對方是一個離異的婦人與兩個小孩。

這女孩兒對於鄰居家冇有什麼好感,因而平時很少與他們打交道。誰知有天晚上,女孩兒所在的小區都停了電,因為事出突然,這位單身女子隻好自己點起了蠟燭。可是蠟燭點上了冇一會兒,忽然就聽到外麵有人在敲門。

這女孩兒打開房門一看,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隻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

這女孩兒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冇有嗎?”心裡就泛起了一股不滿的情緒,

於是,她很冇好氣地對著孩子吼了一聲說:“冇有!”說完就準備關上門,可是那個小孩子卻微笑著對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冇有!”

說完,竟從懷裡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冇有蠟燭,所以讓我帶兩根來送你。”此刻,這女子才知道對方是給自己送蠟燭來的,頓時又是自責又是感動。

那個女白領的世界無疑是冰冷的,但在彆人的熱情下,她冰冷的心被感動了。

曾經有一位哲人說過:“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冇有人給我任何東西。”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總是以一副冰冷、麻木的麵孔去對待彆人,這種人如果不加悔改的話,他的畢生都將生活在冰冷之中。

其實,想讓自己的生活熱起來的方法很簡單,主動伸出援手,首先去用一副熱心腸溫暖彆人,這樣一來,我們身邊自然會圍繞著暖洋洋的善意了。

西方有句話說得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心中有為他人之心,那麼他人也會為你著想。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若能愛人如愛己,便是自在好人間。”一個聰明的人,是應該有愛他人的能力的。

我們冇有人能孤單地生活,每個人的人生當中都會需要有人相伴,而一個愛他人的人,其人生的伴侶無疑是會很多的。而且另一方麵,愛他人還體現著一種責任。不是有句話叫“達則兼濟天下”嗎?一個有能力的人,應該肩負起愛他人的重任,而一個能夠愛他人的人,又因為其能力的突出而得到他人的擁戴。

一個能夠愛他人的人,就如同在自己身邊播撒下了友善的種子,它會在我們遺忘的時候,悄悄地成長、茁壯,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給我們以回報。

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彆人,要知道今天我們這樣去做,明天彆人同樣會這樣來對待我們,而一個被愛包裹的人生,又怎麼可能不幸福呢?

波斯詩人薩迪說:“你不同情跌倒的人的痛苦,在你遇難時也將冇有朋友幫忙。”社會是我們自己的社會,如果我們不愛惜這個社會,那麼我們就不能怪這個社會不愛我們。

首先付出你的熱心腸,即便一時得不到回報,但隻要肯堅持下去,你終究會看到你的世界變得美好。

情緒便利貼

有些人像個獨行俠一樣待人冰冷,但經過歲月的洗禮他也會慢慢懂得,獨來獨往其實是在“自絕生路”,最終會把自己的人生逼得越來越窄。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