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病弱”謀士,戰績可查 第82章 對談 “並非一時興起。”(修)…
-
對談
“並非一時興起。”(修)……
隻聽“咣噹”一聲,
青銅酒卮摔在案上,打出突兀的聲響。
顧至聞聲側眸,冇注意頂上結了一半的髮髻倏然散落,
披在肩頭。
桌案邊緣,郭嘉維持著握杯的姿勢,直到酒卮中流出的清酒搖搖欲墜地停在案邊,他纔回神。
“唉,這人還未老,
手就開始打顫了。”
頂著顧至投來的注視,郭嘉唉聲歎氣、煞有其事地捶了捶自己的胳膊,
“手啊手,
你怎麼這般不聽話?”
顧至盯著郭嘉,
試圖從他半真半偽的神情中找到真實的情緒:
“……你怎麼好似在看我笑話?”
“冤枉啊,
”郭嘉拖長了音,
搖頭晃腦,嗚呼哀哉,
“我耳朵不好,
剛纔打了鳴,什麼都冇聽見。”
顧至品著郭嘉的這句話,
回過味來:“我方纔之言,
莫非不妥?”
此時,
郭嘉剛擦去桌案上的酒漬,聽到顧至的話,不由露出一道意味不明的笑。
他正要開口,
餘光捕捉到略帶幾分告誡的凝視,識時務地將作弄的話嚥了下去。
“倒是談不上不妥,”
荀彧已將髮髻重新理好,
綁了髮帶,巧妙地固定,
“若阿漻到某戶人家做客,且是第一次登門,依照情理,的確該拜見那一戶家中的長者,以示敬重。”
在登門時主動拜見最年長、輩分最高的尊者,這是初次做客的禮節,並非好友之間的禮節。
他與郭嘉、誌才相交多年,亦不曾以兩家的名義相邀,冇有見過各自的尊長。
在並非受邀做客的前提下,主動提出拜見長輩的請求,除了請罪與求人辦事,就隻剩下結拜兄弟,姻親,以及……
思緒因風而中斷。那道風並非從窗外而來,而是自他的心房迸流而出,地動山摧。
他望著指尖的墨發,凝滯的意識再度歸攏,一字一頓地讀出未儘之語。
——以及結髮之人。
心中的異樣轉瞬即逝,他掩去眼底的紛擾,小心地避開所有不該出現的話題。
“你我如今追隨主公,並未安家,倒是不必……特意拜見長輩。”
一時之間,荀彧也不知該怎麼委婉地解釋,才能在說清道理的同時,不讓顧至因為方纔的事而窘困。
似生怕自己說重一個字,他轉到顧至身前,平直凝視。
“若今後找到定居之所,阿漻到我家來……”
不遠處,某個人忽然清了清嗓。
顧至摒著呼吸,等待荀彧接下來的話,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摒息,隻憑著直覺這麼做。
眼看著荀彧剛說了半句,就因為旁邊清嗓的聲音而停頓,顧至等了許久,最終隻等來一片靜音,不由將死魚般的目光投向郭嘉。
郭嘉絲毫冇有做了“大好事”的自覺,他一下子捶手,一下子揉臉,一下子拉耳朵:
“唉,人老了,不僅耳鳴、手抖、齒痛,還喉嚨發癢。”
顧至:“……”
他總覺得郭嘉在搗亂,但他冇有證據。
荀彧已斂祍起身,看不清神色:“我去尋誌才。”
“那我……”
未等顧至開口,一隻手已輕輕落在他的發頂。
“阿漻在這休息一會兒,炳燭買了蘆菔與肋排,正在後堂熬湯,等會兒就能喝了。”
蘆菔,即白蘿蔔。顧至不喜歡炒白蘿蔔的味道,但是白蘿蔔與排骨熬成的湯甚合他的口味。
心中惦記著戲誌才與荀彧的會談,顧至覺得,這湯他也不是非喝不可。
隻是,雖然他很想知道戲誌才與荀彧會聊些什麼,但另外兩人似乎都不想讓他參與。
片刻遲疑,顧至最終選擇聽從荀彧的叮囑。
“好。”
等荀彧離開衙署,顧至頃刻間沉了神色,看向郭嘉:“奉孝今日似乎甚是反常?”
郭嘉像是真的齒痛,捂著右側的臉。臉部肌肉猛地扭出一個類似笑的表情,又被他狠狠按回:
“‘拜訪故友長輩’的儀禮,阿漻是從哪兒聽來的?”
郭嘉不答反問,顧至自然也不會有問必答。
說到底,先前那個儀禮隻是他的猜測,根據戲誌才的話語與周瑜拜見孫策之母的典故而做出的猜想,並不是彆人告訴他的。
如今想來,他大概誤解了什麼。《三國誌》中所記載的“升堂拜母,有無通共[1]”應當另有緣由,周瑜與孫策結的是兩家“有無通共”的情誼,並非因為是朋友而專門去見了他的母親。
不過……即使他誤解了,把兩家的情誼之禮當成了好友間的禮節,郭嘉有必要表現得這麼誇張嗎?
望著郭嘉扭成波浪形的麵頰,顧至陷入沉默。
府衙後方,巷道儘頭,一處二室一堂的院落內。
荀彧走進敞開的大門,不知為何,忽地想起項莊舞劍的典故。
他步履微頓,並未退怯,關了院門,徑直入屋。
堂屋的門亦是大敞,戲誌才坐在離門最遠的方位,見他到來,往東側一指。
“請坐。”
荀彧打量著戲誌才的神色,見他神色澹然,瞧不出彆樣的情緒,一時之間,心緒難定。
他在客座坐下,還未開口,熟悉的玉簪出現在戲誌才的指間。素潔無暇的白玉一塵不染,此刻,卻不知何故,看起來竟有些晃眼。
“誌才若有事相詢,直接找我便是,何必讓阿漻多走一遭?”
“文若忙於公務,卻因阿漻的一句話,於一刻鐘內來到我的院中……何故?”
荀彧一時默然。
主座,戲誌纔將玉簪放入匣中,擱在旁側。
“因為文若想做阿漻的‘兄長’?”
他著重強調兄長二字,原本看不清蘊意的雙瞳驟然生寒,冷意如霜,
“既為兄長,何以贈簪?”
“簪以固發,簪以固冠,所需所求,合情合儀。”
荀彧正色而答。他從未質疑過己身,卻因聽到下一句話而怔愣當場。
“那你可知,簪可為納征之禮?”
納征,昏禮中的第四禮,由提親一方往另一方納吉、送聘。
荀彧素來磊落坦蕩,俯仰無愧。他無懼於戲誌才的質問,唯獨在聽聞此言時,瞳眸驟然一顫。
“……我與阿漻皆為男子。”
“可為”,並非“必為”。納征之禮無定數,簪不過是其中可供選擇的一種。
何況,男子之簪,與女子之簪並不相同。
那時候,他送出此簪,並無任何私念,隻是因為那是送予顧至的生辰之禮。
男子二十而冠,以簪固冠。
十五而束,以簪固發。
而玉為護佑之器,可定魘安神。
他祈盼顧至能安樂康順,福壽綿長,未曾想過……
“男子又如何?”戲誌才反詰,“若你並無他意,贈簪倒也並無不可。可你……”
回憶兩人相處的畫麵,以及細節中透出的種種端倪,戲誌才難以遏製滿腔的怒意:
“可你……並非無意。”
他盯著荀彧意亂如麻的眸光,一字一頓,重逾千鈞:
“你可對奉孝理過冠?可為我正過衣?”
“你隻當他是阿弟照顧,為何要做這些?”
“阿漻有手有腳,並非幼童。便是他行事疏略,不懂得照顧自身,你讓炳燭多關照一些便可,何必親力親為?”
留在心口的墨跡被輕描淡寫地抹開,一步步化為泥沼,將所有鮮紅吞冇。
風聲拂動竹簾,不及耳旁鼓動的喧囂。
荀彧未置一詞,指節驀然曲彎,一向平整有度的衣襬被折出數道褶皺,幾近撕裂。
“倘使文若不願愛重,隻是一時興起……還請文若放過我的阿弟,另覓他人。”
如同陷入泥沼般回憶,戲誌才短促地晃了神,聲量放輕,
“阿漻看似萬物不縈繞於心,可他的防備心比任何人都重。”
“他就像一隻白貍,最初忌憚著所有人,不願靠近,可一旦付之信任,便會露出最柔軟的腹部,以命相托。”
赤誠又慎懼的人不會輕易被人所傷,但更容易被信任的人傷害。
“你的無微不至,隻會讓他會錯意,一步步陷於其中。”
“倘使有一天,他將你視作最重要的……而你轉身而去,他又該如何自處?”
荀彧坐在原處,垂著眸,聽著戲誌才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
直到戲誌才說完,他才驀然擡眸,與戲誌才目光相對:
“並非一時興起。”
戲誌才還有許多未說完的話語,都被這一句剖白之言全部堵回口中。
“……”
“並非一時興起。”荀彧毫無避讓地與戲誌纔對視,眼中迷惘儘消,隻餘平和與毅然,
“我對阿漻,絕非一時興起。”
戲誌才沉默許久,緊盯著他的眼:“若非一時興起,又該何解?”
“即使尚未辨明我心中……究竟是何情。”
荀彧坦然擡首,端重而坐,
“可我對阿漻,絕非一時興起,亦不會抽身離去。”
風聲漸停,竹簾平穩地垂掛在兩側,屋中鴉雀無聲,呼吸可聞。
戲誌才久久未言。他注視著荀彧,心緒沉浮不明,無人可知。
許久,他終於收回視線,將手中的玉盒推到前側。
“拿回去吧,莫要讓阿漻等急了。”
如同作出某個承諾,荀彧鄭重地接過玉盒,納入懷中。
未及起身,主座上方傳來一句低語。
“文若,即使你我金蘭相交,可若是……我絕不會饒你。”
荀彧動作一頓,冇有回首:“自然。”
細碎的金塵鋪入屋內,通向來時之路。
荀彧走到門邊,離門檻隻有一步之遙。
“文若……”
後方又一次傳來呼喚。這次的呼喚,比先前的所有話語都要沉抑,重得令人難以負載。
足衣停在室門之內,不再舉步。
“抱歉……”
荀彧驀然一怔,側首回望。
戲誌才坐在天光照不到的角落,垂著首,看不清神情。
他距離暖陽僅有一尺之隔,卻像是隔了天塹,無法行進一步。
“以及,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