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1章
劉徹不覺得奇怪。
這是張湯能做出來的事情。
張湯已官至禦史大夫,想要更進一步,肯定會想儘辦法讓丞相被免職。
【劉弗陵:莊青翟與三長史合謀,誣告禦史大夫張湯徇私取利。張湯受誣自儘,死前指控是三長史害他。後阿父處死三長史,莊青翟自儘。】
張湯暗喜。
雖然確實是互相構陷,他不過是想要治莊青翟的罪,但莊青翟是誣告!
既是如此,他就不會失聖寵。
劉徹卻是又皺起眉頭。
張湯受誣自儘,這不就是說他又被臣子所欺?
【李世民:張湯,酷吏也。】
秦念已經在敲第九任丞相的死因,卻看到太宗的發言。
什麼情況?
目前來看,群裡其他人的人設她都能理解。
但二鳳的人設是真不對勁。
他沒理由針對張湯。
武皇提女子乾政跟她是女皇有關,但張湯跟二鳳的劇本能有什麼關係?
難道是不服自己排第三?
唐太宗怎麼可能如此心胸狹隘?
【劉徹:朕的臣子,還輪不到你來評判。】
劉徹本就因李蔡和莊青翟這兩個“丞相”甚是惱怒。
張湯冤死,也讓他臉上無光。
李世民被秦念認為能與他比肩,劉徹對他十分不喜。
如今李世民驟然指責張湯為酷吏,劉徹當然認為這是在譏諷他。
秦念茫然。
什麼情況?
漢武帝和唐太宗吵起來了?
啊?
難道這是甲方給他們的劇本?
【武曌:以酷吏之法,何以得民心?】
李世民很是驚訝。
“法不刑尚未犯罪之人”,這句話讓他察覺秦念之法極為特殊,故而能夠居於民心榜首。
所以他一直想詢問秦念如何“依法治國”。
但出言多次都被天幕所阻。
隻有“張湯,酷吏也”沒有違反規則。
被漢武帝誤解,李世民也很無奈。
無頭無尾,確實像是在評判漢武帝的臣子。
李世民正思慮要如何向秦念傳達疑惑,卻見武曌已繞過規則道出他真正想要詢問的問題。
武曌此人同樣特殊。
秦念在聲譽榜上查無此人,是後世複秦之人。
聲譽榜始於秦,終於複秦。
武曌,則是榜上唯一的武姓皇帝。
既開國也亡國的皇帝,有先例王莽。
但亡國之君應如王莽這般位居聲譽榜末尾,怎會是武曌這般位居前九之列?
………
秦念懵了。
“以酷吏之法,何以得民心?”
這話說的好像武則天不任用酷吏一樣。
武則天在登基之前就在用酷吏清除異己,直到萬歲通天二年才結束酷吏統治。
就算武曌拿的是清算酷吏之後的劇本,也不該問出這句話。
不對。
一個人的人設出問題,那可能是這個打工人不敬業。
李世民、武則天同時出現嚴重的違背曆史人設,就隻能是她理解錯誤。
秦念不認為那麼有錢的甲方,會給這兩位安排比劉弗陵更差的演員與人設。
【劉徹:又與你何乾?】
【武曌:朕問的是秦念。】
問的是她?
秦唸的疑惑迎刃而解。
如果“張湯,酷吏也”也是在問她,那就說得通了。
看似是在說張湯是酷吏,實際上是在問她依法治國何以得民心。
嘶……
這也太隱晦了吧?
秦念感慨日薪兩千,果然不好賺。
………
劉徹也意識到李世民和武曌二人實則是在詢問秦法之事。
雖然他採納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尊崇儒術,但是劉徹非常清楚——
獨儒家之學不足以治國。
於是劉徹不跟這兩人計較,先去處理政務:
免去莊青翟太子少傅之職。
【秦念:酷吏是刀,刀鋒指向誰由君王決定。有人持刀殺人,不去指責人卻去指責刀,這對嗎?】
作為被指責的酷吏,張湯完全不讚同秦念所言。
他受陛下寵愛才能位至三公,而獲取寵愛的手段是揣測聖心,排擠整治其他大臣獻媚取寵是他刻意為之。
怎能以他的過錯去指責陛下?
武則天看著自己又下降了幾個名次的民心,倒是不像之前那般在意。
漢武帝民心驟降百名,都不能改其誌。
倒是秦念將酷吏之罪歸咎君王,其民心卻毫無波瀾。
其依法治國,亦任用酷吏,卻不會傷及無辜?
【李世民:漢武帝想要加罪的人,張湯就加以重判;漢武帝想要寬赦的人,就減輕其罪。如此媚上,不是臣子應該做的事情。】
秦念知道,現在不是在論張湯個人的過錯,而是儒法之爭。
儒家認為君王應當賢明,不賢就該上諫,媚上那叫佞幸。
法家主打法為君王服務。
張湯雖然研習《尚書》、《春秋》,但那不過是在奉迎劉徹的尊崇儒家。
其所作所為,分明就是秦時法家的做派。
【秦念:處置淮南、衡山、江都三王的謀反大案時,劉徹想要放過嚴助和伍被,張湯卻堅持將他們治罪,這時候他怎麼就不媚上了呢?】
【李世民:“其治獄所巧排大臣自以為功”。】
這句話是《漢書》原文,意指張湯審案時喜歡排擠大臣,並以此為功勞。
【秦念:下一句是“繇是益尊任,遷禦史大夫”——劉徹,你認為排擠大臣是張湯的功勞嗎?】
“繇是益尊任”:因為這樣的事情,張湯越發受到劉徹的重用。
【劉徹:……】
劉徹總不能當著滿朝文武承認,他確實認為排擠大臣是張湯的功勞。
但他的沉默,就是預設。
滿朝文武:“……”
【秦念:說到底,張湯所為就是劉徹想要他這麼做。】
【李世民:如此媚上,不可取。】
李世民發現秦念和他談的依舊不是同一件事。
他想問的是儒法之爭,秦念卻在論證張湯的作為是君王的意誌。
但規則所限,他隻能將主語去掉,單獨強調“媚上”。
以此來提醒秦念彆再論證媚上是誰的過錯。
【秦念:張湯審案時,如果對方是豪強與大臣,會通過巧妙的手段去構陷。如果對方是地位低下的黔首,卻經常會稟告劉徹以減輕刑罰。】
李世民皺起眉頭。
他不明白秦念怎麼又繞回對張湯本人的看法。
難道是天幕規則所限?
李世民目光一凝,他發現劉徹的民心突然躍升十餘名。
這是……民心?
【秦念:張湯受誣自儘,死後家財不到五百金。族人想要厚葬他,他的母親說“湯為天子大臣,被惡言而死,何厚葬為”,用牛車載著他的屍體下葬,有棺無槨。】
【秦念:劉徹因此知道張湯是被誣陷致死,為其翻案。】
劉徹在民心榜上的排名再次躍升。
張湯怔然。
既是感激阿母,也是因陛下之恩,更因民心之變。
就連他自己,都不明白民心為何而變。
【秦念:構陷大臣,大書特書。清廉愛民,一筆帶過。酷吏張湯,這就是“史筆”。】
【秦念:春秋筆法,擅蠱民心。為士大夫張目,欺下民無知。何其可笑?】
李世民肅然。
回憶史書所記載的酷吏,其中“廉”者極多。
張湯事跡從秦念口中道出,漢武帝的民心不斷上升。
民心因何而升?
因張湯清廉愛民。
其名卻列於酷吏傳,數百年來都被口誅筆伐。
秦念諷春秋筆法,這是直指儒家欺民!
………
劉徹看向史官:
“你記錄張湯為酷吏?”
太史令司馬談連連稱否。
但春秋筆法,早就是史官常用的手段。
………
趙匡胤等人也看得出秦念對儒家的排斥。
這是因為法家與儒家治國理唸的對立,還是——
秦念不喜儒家宣揚始皇帝“暴君”之名?
【劉徹:是誰將張湯記錄為酷吏?】
【秦念:司馬遷——但你先彆急著對他動手。他發明酷吏這個詞,起初隻是描述執法嚴苛的官吏,隻是到後世就傳成了殘暴官吏的代名詞。】
秦念認為此時的“酷吏”不是完全的貶義詞。
《史記·酷吏列傳》中,司馬遷對郅都多加褒揚,將其列入酷吏之列,顯然不是想要加以貶斥。
但司馬遷也明顯受到儒家的影響:
貶低衛青霍去病,多次提及他們出身卑賤,對同為世家出身的李廣則極儘筆墨加以褒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出自司馬遷對李廣的誇讚。
到張湯這邊,就真就沒幾句好話,貶斥的字眼充斥全篇。
………
正在遊曆天下的司馬遷疑惑。
這司馬遷……會是他嗎?
他也確實認為張湯執法過於嚴苛。
【秦念:司馬遷寫的《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算你的一大政績。同時他也是你發癲時的受害者。】
司馬遷出身於太史世家,其父司馬談正是如今的太史令。
這寫《史記》的司馬遷顯然指的就是他!
【劉徹:?】
【秦念:李陵降敵,群臣聲討。司馬遷雖然跟李陵不熟,卻為他據理力爭。在公孫敖帶回“李陵練兵”的假訊息後,司馬遷受到牽連。他沒錢贖身,隻能以腐刑贖身死。】
腐刑?!
司馬遷震驚失語,完全想不到未來的自己會遭受這等屈辱!
可想到李陵的事跡,他歎了口氣。
雖然他與李陵毫無私交,但得知其遭遇後,他怎能不為其據理力爭?
李陵正在前往未央宮的路上。
太史令之子因他遭受腐刑?
若司馬遷因張湯之事獲罪,李陵定會為其贖身。
李家不缺贖罪的錢財。
………
秦念說司馬遷和李陵不熟,是因為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的這一句:
“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
他與李陵同朝為官,但素來沒什麼往來。人生追求也不一致,未曾一起喝過酒。
可見司馬遷為李陵說情,真就隻是因為相信李陵的為人。
【劉徹:春秋筆法至此,為何被譽為“史家之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