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40章
【秦念:唯有將道路、堡壘與城池修到草原的儘頭,
才能根絕遊牧異族之患。】
秦念沒有說清朝控製遊牧民族的方法。
一是清朝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平定準噶爾部,曆時七十多年。
二是滿蒙聯姻持續到清朝滅亡,這完全不適配漢族政權。
三是宗教控製後患無窮,
會增加同化難度。
所以她選擇另一套難度更高,效力更強的方案。
【朱棣:在草原上修城池?】
【朱元璋:建一座城就需十數年之功,以草原之廣袤,又當修建多少城池與堡壘?】
秦念此話一出,朱元璋都覺得她是異想天開。
若非此前秦念就展現其極高的軍政才能,朱元璋就不會隻是疑惑。
有此疑惑的也遠不止是朱元璋一人,各朝皇帝都覺得秦念之言毫無可行性。
………
劉徹本欲直接嘲諷秦念。
元朔年間他就在主父偃的諫言下築朔方城,他清楚建城的耗費。
若是深入北漠,這建城難度還將陡增!
難不成是秦念居“夜郎”之地,
不知草原之廣?
但他剛要開口就被衛青婉言勸下。
如衛青所言,
既然朱元璋已經問了,
他隻需稍待秦念答複即可。
【秦念:匈奴之北已經做到了。】
秦念說的就是沙俄的堡壘線。
沙俄從根本上解決了遊牧民族的結構性威脅。
【朱元璋:……】
寂然的不隻是朱元璋。
是各朝所有皇帝。
他們當然知道秦念口中的“匈奴之北”是什麼東西。
那是後世華夏麵對的北方異族!
此前他們隻當秦念麵對的是麵積遠大於華夏的異族,甚至是三麵皆敵,卻不知強敵究竟有多強。
直至此刻。
能夠在北方大漠修建城池,徹底掌控草原的北方異國,
將會強盛到何種地步?
【秦念:在交通最便利的地方修建城池,
沿河流與道路修建軍事堡壘形成分割草原的堡壘鏈,
即可破壞遊牧民族的機動性,並切斷其逐水草而居的季節性遷徙。】
【嬴政:夜郎如何自保?】
得知秦念究竟麵臨怎樣可怕的境地,嬴政神色肅然。
倘若匈奴如此掌控草原,嬴政必然寢食難安。
而秦念所麵對的還不止是匈奴之北,還有西域之西與東海之東!
能並稱“強漢”,
這另外的兩國必然也不可小覷。
【秦念:匈奴之北的勁敵是西域之西,
夜郎擋住西域之西從海上發起的戰爭後,
就不再是刀俎之下的魚肉。】
秦念代入嘉慶之後的清朝。
當時沙俄的擴張重心在於歐洲和中亞,與英國正處於戰略對抗時期。
理論上隻要頂住1840年的第一次中英戰爭,英國無法從此次遠征中獲取足夠的利益,就必然會改變對中政策。
華夏就有在英俄之間周旋的餘地。
………
“匈奴之北的勁敵是西域之西”。
劉徹眉頭緊皺。
他從秦念這句話,看出未來的華夏恐怕也隻有自保之力。
北方異族在草原修建“堡壘鏈”,或許也有防秦念北上襲擾之效用。
異族修“堡壘鏈”以禦華夏——簡直就是倒反天罡。
而海洋……
劉徹記得明朝禁海,取代明朝的異族亦是“閉關鎖國”。
秦念造反複秦,此時定然沒有多少樓船,無法從海上發起反攻。
此時的華夏,當真就成了“夜郎”。
被封鎖在一隅之地,隻能被動防守而無法反攻。
以秦唸的狂妄,卻麵對這種局麵,倒也無怪她對各朝帝王冷嘲熱諷。
龍困於淵。
【嬴政:善。】
嬴政看向根據秦唸的描述所繪製的“世界地圖”。
他沒想到華夏麵臨的最大威脅居然是“西域之西”——從海上發起的戰爭。
“大航海時代,首都不能離海洋太遠。”
再想到秦念曾言“山河重整,百廢已興”,嬴政微微頷首。
曾有五國聯軍攻秦,迫使秦國閉函穀關不出。
秦念立都於臨海之地,足見其不甘“夜郎”之境。
以她的才能,彼時的大秦也必將東出。
【李世民:是工商之利在支撐異族修建道路與城池?】
李世民同樣在凝視地圖。
他在此刻代入了後人的處境——
華夏在麵對西域之西的戰爭時,北方的異族必然在伺機而動。
秦念口中的“不再是刀俎之下的魚肉”,換言之就是華夏在未來為異族所覬覦。
【秦念:還有對外征戰掠奪的資源,而最重要的其實是科技的發展。】
【趙匡胤:何謂科技?】
天幕神異,趙匡胤能藉助它“理解”許多不認識的詞。
正如“科技”的意思是“科學與技術”。
但“科學”一詞也很晦澀。
漢武帝話題時,秦念就說“科學家”能夠預測天災與祥瑞。
明太祖話題時,她將航海有關的“知識”列於天幕,說“異族研究科學探索世界”。
這科學似乎指的是知識。
可“科學”與“技術”融合而成的科技究竟是什麼,為何是“最重要的”?
【秦念:科學是理論知識,比如知道萬有引力,就知道地球下方的人為什麼不會掉下去。】
【秦念:技術解決的是實際問題,比如在秦漢時期開山裂石需要大量人力,但優化火藥配方就能製造出威力更大的炸藥,宋時開山裂石就遠比秦漢輕鬆。】
【劉徹:火藥可開山裂石?】
劉徹立即出言詢問。
火藥能開山裂石,就必然可以破城牆之防。
匈奴沒有城牆,但朝鮮這種小國卻可據城而守。
【秦念:火藥的發明起源於方士煉丹。】
秦念詳述火藥與各方麵的應用。
但並不是秦念單方麵輸出,宋明兩朝的皇帝插話次數極多,還說出許多網上都搜不到的火藥配比與注意事項。
秦念猜測這應該是這些打工人自己編的。
雖然不清楚可行性,但大家都扮演得非常敬業。
………
朱棣雙眼放光。
秦念對火藥配比含糊其辭,朱棣知道緣由:
越是後世,火藥的威力就越大。
秦念時期不同各朝,她麵臨著三境強敵,她所在時期的火藥配比必然是最高機密,故而不能外傳。
但她所言的火藥在軍事上的各種用途,讓朱棣不得不驚歎後世對火藥的運用。
【秦念:科技,就是由更先進的理論指導技術迅速發展。從火藥發展出來的火槍、火炮等武器被稱作熱武器,原始的弓箭刀槍等被稱作冷兵器。熱武器軍隊對戰冷兵器軍隊,是單方麵的屠殺。】
朝代越是靠前的人,理解秦念這幾段話就越是吃力。
但越是往後,就越能理解她在說什麼。
比如已經將火炮、火銃應用於戰爭的朱元璋朱棣二人。
【朱元璋:你說的火槍,與火銃有何區彆?】
朱元璋時期的火銃雖然殺傷力大,但需要手動裝填火藥、彈丸,雨天極易失效,射程射速皆遠不及弓箭。
所以明軍依舊是以弓箭為主,火銃為輔。
達不到秦念所說的“單方麵的屠殺”。
【秦念:最初的火槍是用竹竿製成,威力遠不及你朝時期,而你朝的火銃也遠不及後世的火槍。】
【朱元璋:有多大差異?】
【秦念:後世火槍不懼風雨,且有著遠超弓箭的射程、射速及殺傷力。一百五十米距離可擊穿皮甲,百米內可以擊穿鎧甲。三列橫隊步兵的火槍齊射,可以輕易擊潰衝鋒的騎兵。】
早在唐太宗話題說科舉製時,秦念就已經解釋過度量衡單位。
比起各朝不統一的引丈尺,毫米、厘米、米顯然更易於理解與溝通。
扮演皇帝的同事們也早就在自由討論環節使用她提供的單位。
同事們相當敬業,隻有看過唐太宗話題的皇帝才會使用這些單位。
像談及火藥配比時,朱瞻基就在詢問他看不懂的符號與單位,朱棣讓他等話題結束後看之前的話題。
【朱元璋:!!】
朱元璋不敢置信地望著天幕。
後世的火槍竟然達到這種地步,若是用來對付異族騎兵……
【朱棣:如何製造這種火槍?!】
朱棣迫不及待地問道。
倘若大明有秦念時期的火槍,對付北虜將會輕而易舉!
【秦念:朕可以把理論知識告訴你們,但實現理論需要的技術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劉徹時期或許終其一生都發展不出量產這種槍所需要的產業鏈。】
【劉徹:你在小看朕的工匠?】
劉徹不滿。
在看到火槍的威力時,劉徹就對這種“熱武器”勢在必得。
結果秦念說終他一生都不能見到此物?
【秦念:科技的發展需要時間,工業基礎和人才儲備不夠,祖龍時期同樣造不出來。】
【嬴政:……】
【劉徹:哼。】
見始皇帝時期也辦不到,劉徹就知道秦念不是故意譏諷他,而是事實如此。
【朱棣:朕所在時期可否造出?】
【秦念:很難。由於儒家對各行各業的貶低,你朝的工業也沒發展多少。最重要的是,朕把理論全部說出來,各朝也不見得有人能理解。】
【朱棣:……】
秦念很快就將燧發槍和擊發槍涉及的各種理論知識複製貼上到群裡。
朱棣看著那些明明每個詞都能理解,組合在一起卻有如天書的知識目瞪口呆。
不止是他,就連專司火器製作的軍器局作頭都是兩眼發直。
後世秦皇在說些什麼?
【秦念:想要儘快推動科技的發展,就得培養各行各業的人才——諸位應該都能看得出,朕之前發的那些理論知識,也涉及許多行業。】
不,並沒有看出來。
朱棣苦笑。
上一個話題中提及的航海知識,朱棣還能勉強理解一二。
此番秦念講述的理論,朱棣已經努力逐字逐句進行“理解”,然而現在回想,卻是一片茫然。
【李世民:朕看不出……朕詢問工部,亦無人能看懂其中一二。】
李世民坦然說出不解。
那能讓步兵擊潰騎兵的“火槍”,李世民自是極為重視。
既然看不懂,那就隻能誠心發問。
【秦念:放心,不隻你不懂,各朝都不懂。就連朕這個時期,華夏也沒多少人能看懂這些理論,能看懂五六成的還多是朕教出來的學生。】
【李世民:……】
李世民早就知道秦念博學,但他沒想到秦念能博學至此!
她居然不是複述這些“理論”,而是理解並且教導學生?
………
“你又是從何學得?”
雖然問題被天幕所阻,但劉徹自認已經猜出答案。
這些“理論知識”既然是異族研究的科學,秦念就定是從異族處學得。
【秦念:廣開民智,重視科學,纔有可能理解這些知識,從而造出火槍,就不必麵臨那樣一場沿海抗登陸戰——用人命堆出來的慘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