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42章
劉盈一朝,
四十九歲的趙佗同樣入朝,接見他的是呂後與漢帝劉盈。
他也被留在長安,以待始皇帝和秦念兩朝的話題結束。
呂雉擔憂此後的話題會使得南越有變,
故而暫且留下趙佗。
她給的理由是讓趙佗教導劉恒南越事務。
趙佗求之不得。
他自知壽數很長,往後必然要在劉恒繼位之後為臣多年,甚至還會在劉恒之子劉啟一朝為臣。
能在劉恒為皇太弟時有為師之實,於他未來有大利。
………
劉恒時期。
六十五歲的趙佗同樣入朝覲見,如今正在回南越的路上。
陛下有意施行推恩令,擔憂諸王作亂,讓他速回南越。
若有諸侯王作亂,他當以南越太守的身份奉詔平亂。
………
劉啟時期的趙佗已有九十一歲,不能再舟車勞頓,
代他捧著南越王印綬入朝的是孫子趙眜。
如今的太子是劉徹,
趙佗心知孫子和曾孫子都是無能之人。
這南越王之位還是不要為好。
【劉徹:趙嬰齊亦回長安——早在朕的話題結束後,
他就奉印綬入漢。】
有漢人談及天幕之事,丞相呂嘉將此事呈於趙嬰齊,勸他誅殺樛氏,改立長子趙建德為儲君。
在呂嘉諫言後,
趙嬰齊就去見了已被冷落數日的王後。
“南越無法與大漢抗衡。難道殺了我和興兒之後,
南越就能夠違抗陛下嗎?”
樛氏心知唯一的生路就是勸大王歸漢。
唯有南越入漢,
大王纔不能對她和興兒不利,那隻會讓陛下懷疑大王的忠誠。
“大王,你也能看到天幕,你早就視自己為陛下的臣子。”
沒錯,趙嬰齊也能看到天幕,
才會冷落王後數日。
他在漢帝身邊擔任宿衛長達十二年,
早已以臣事漢帝。
“你與安國少季……”這纔是趙嬰齊冷落王後的緣由。
“你若是早逝。我與興兒孤兒寡母在南越無依無靠,
必然為丞相所迫。我是為了興兒的性命,纔不得不交好漢使以求平安!”
趙嬰齊被說服了,他在樛氏的建議下,親自攜南越武帝璽和南越王印綬前往長安覲見。
【秦念:朱瞻基,既然已經到了漢初麵對南越的地步,那確實沒有強攻的必要。隻能等到國力提升之後,再去收複失地——反正你要是收不回,這割地求和的名聲就永遠跟著你。】
成化年間宦官汪直想要收複交趾,結果遇上被儒家所稱頌的短視官員劉大夏。
“太監汪直怙寵貪功,謀取交阯,有旨檢永樂間征調故事,大夏匿之,事遂寢。”
先不管當時是不是出兵的時機,也不管出兵的利弊如何。
皇帝問臣子要檔案,臣子覺得這仗不能打,不是想著諫言說服皇帝改變主意,而是直接隱匿軍事檔案。
就這麼件事,居然被史官大肆稱讚,寫進史書。
可見明朝的官員是真不把皇帝當回事。
【朱瞻基:……朕必會雪恥。】
朱瞻基已經明白罷邊主和是錯,割地求和更是錯。
黎利坐大非他之過,但失地之後不再想著如何收複失地,這就是他的過錯。
“懦夫”之稱,朱瞻基實在不願接受。
【秦念:交趾所在的中南半島,南部地區有著許多稍作開發就可以一年三熟的天選優良耕地。】
【劉徹:朕要了!】
劉徹盯著地圖上的中南半島——
這裡的耕地居然可以一年三熟!
【秦念:中南半島西側的印度半島,那裡在周朝就開始實行儒家尊卑貴賤的加強版——種姓製度。】
【秦念:高等人世代高人一等,低等人永遠低等。軍事實力弱小得不可思議,對異族跪得也比儒家更快,原住民數千年來都為異族所奴役。】
各朝儒生麵色青白交加。
他們知道,既然秦念已經說出有這麼一個地方,往後探索海洋時,就必然會有人抵達印度半島。
倘若那裡的國家正如秦念所言那般,則儒家在宋明兩朝亡國後的對異族失節就不是偶然。
而是儒家治世的必然。
必然弱小,必然為異族奴役。
【劉徹:這裡的耕地如何?】
劉徹最關注的還是耕地。
看世界地圖就知道,印度半島距離大漢極遠。
至於金銀礦物,僅大漢與倭國的礦產,數百年都挖不完。
桑弘羊曾說當金銀足夠多,金銀的重要性就比不上糧食。
【秦念:印度半島的麵積不到唐朝極盛之時的四分之一,耕地麵積卻大於唐朝,因為其疆域的一半都是優質耕地。】
【劉徹:!!!】
深感震驚的遠不止劉徹一人。
各朝的百姓都在看到這段話時紅了眼!
【朱棣:印度半島上的諸國雖弱,但海途遙遠,難以佔領如此遙遠的疆域,秦皇可有良策?】
【秦念:朕曾說可用糧食控製異國經濟。而在海軍和民間遠航船隊不夠多的情況下,可以反其道行之。】
【朱棣:何意?】
朱棣當然記得秦唸的“紙鈔第五利”。
可這反其道而行之又當如何?
【秦念:永樂五年,鄭和下西洋在返程途中在東南亞滅海盜後,設舊港宣慰司,這是華夏史上唯一的海外飛地。】
再度被點名的鄭和愣住。
藉助天幕,他知道“飛地”指的是被他國領土隔開的疆域。
能與張騫齊名,鄭和已是受寵若驚。
卻沒想到後世秦皇竟然認為他還有拓土之功。
隻是舊港宣慰使施進卿雖受朝命,猶服屬爪哇,其地狹小,非故時三佛齊比也。
這樣也能視為大明的疆域?
但很快鄭和就意識到,陛下有意開海,舊港宣慰司將變得極為重要!
【秦念:以飛地為據點,可以駐紮幾年一換的軍隊保護港口。可用絲綢瓷器與當地貴族換取糧食,也能出動海軍為當地國王維護政權來換取更多或更大的飛地。】
【朱棣:竟是如此!】
朱棣已然明白秦唸的意思。
“紙鈔第五利”是指“幫當地百姓換一個遵從民意的國王”。反其道而行之,則是以武力助當地國王維持穩定,換取更多飛地,便可以徙民到飛地進行耕種。
國內糧食充足,就用糧食迫使外國使用大明紙鈔;反之可借飛地之利,用絲綢瓷器換取糧食。
【趙匡胤:滅海盜方能獲取飛地?】
【秦念:當然不是。你還可以花足夠的錢與異族購買飛地,或是長租港口。】
【趙匡胤:謝秦皇指教,朕已知當如何施為!】
趙匡胤正為開荒耕種與治河之間的矛盾而頭疼。
秦念這話讓他茅塞頓開。
國內耕地不足,但可去“飛地”肥沃之地耕種!
唯一的問題,就在於如何確保這些飛地不會被他國覬覦,那就必須興建海軍。
恰因漢武帝之故,朱棣已於天幕道出樓船如何製作。
這海軍不僅可以用於維護海外,平遼之戰,這海軍也當有大功效。
趙匡胤不懼遼國亦知天幕之事——
製作樓船需要的工匠、巨木、錢財,遼國都不具備。
【秦念:海外貿易的巨利必然會促進航海業的發展,船隻航行速度會越來越快,做生意的漢人會越來越多,移居海外飛地的百姓也會增加。】
【秦念:等摸清楚當地的情況,就該是縱橫家上場——朕之前說過的對外政策都可以施展。你們應在西域之西等國崛起之前,將更多西洋之地納入華夏版圖。】
【劉徹:隻是西洋?不能趁著西域之西這些國家尚弱,皆漢化之?】
自從知道“漢族”一詞因他而出現,劉徹就極為喜愛“漢化”之說。
既然能夠漢化西洋諸地,何不漢化全球?
【秦念:你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西域之西在全球各地都有領土,是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國家,其領土上永遠存在被太陽照射之地。】
嬴政眉頭皺起。
“西域之西在全球各地都有領土”——秦念提及的那場海戰,是此國妄想吞並大秦?
秦念麵對的竟是這樣的敵國。
【秦念:所以這個國家也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
【劉徹:!!!】
劉徹有了全新的目標!
與他有著同樣目標的皇帝不少。
【秦念:朱棣,知道你的“永樂大帝”之稱是由何而來嗎?】
【朱棣:……不知。】
此前秦念每次提及這個稱號,都是在譏諷於他,以至於朱棣看到這四個字就提心吊膽。
但他知道這次應當不是譏諷。
兩個時辰快到了。
【秦念:主要有兩大原因:一在五征漠北、收複安南;二在《永樂大典》。】
【朱棣:原來是《永樂大典》!】
永樂元年,朱棣命解縉等人修書,“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修輯一書,毋厭浩繁”。
永樂二年修成《文獻大成》時,朱棣審閱後發現收錄的內容不完備。
於是命姚廣孝、劉季篪、解縉等人重修,讓禮部選拔朝野內外官員以及學識淵博的人纂修,又選拔國子監以及郡縣學中擅長書寫的生員抄寫,直到永樂五年才修成。
朱棣將其命名為《永樂大典》,也清楚地知曉這將是他在文治上的極大功績。
如今在秦念口中說出,他怎能不為之欣喜?
【秦念:《明會要》記載:“至是書成,凡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萬一千九十五冊。”這本書集天下古今事物於其中,堪稱鴻篇巨製。】
【朱棣:正是如此!】
朱棣對此相當自傲。
《永樂大典》成書之後,古今各種事務就不再是散落眾多書卷之中難以檢閱。
甚至這百家之書也有利於大明重振百家。
【秦念:可惜了,朕未能一睹此書全貌。】
【朱棣:……為何?】
以朱棣的聰慧,秦念這話一出,他自是猜到應是《永樂大典》散佚。
【秦念:曆經多次火災與戰亂,到朕的手上,就隻剩下九千餘冊。】
這是采用乾隆年間的清點資料。
如果是算到現代,全球就隻剩幾百冊。
秦念本該把資料說得越少越好,來刺激劇本中的朱棣多備份《永樂大典》的副本,以及乾掉異族防止戰亂。
但代入感太強,秦念希望自己劇本裡的華夏也能少些遺憾。
【秦念:你應該多刊印些副本,這些是華夏的文化瑰寶,佚失一冊朕都倍感痛心。】
【朱棣:朕必將儘力而為。】
朱棣不是沒想過要刊刻,但其中工費浩繁,難以實現。
但秦念早就在唐太宗話題說出造紙術與印刷術的改良之法。
大明若是能富如唐宋,刊刻之事必然可以提上日程。
這是他的功績,朱棣當然上心。
………
朱元璋眯了下眼。
既然有《永樂大典》,就可以有《洪武大典》。
甚至可以讓朱棣這個不孝子來編訂。
而其他各朝看到集百家之書被視作極大功績,也皆是極為意動。
這種文治之功相對於武功耗費更小,卻同樣能享譽後世!
【秦念:朱高熾,朱瞻基,把建文和永樂年間所有的天災都報一遍。】
至於為什麼不是從永樂十九年開始,那當然是因為朱元璋和朱允炆時期各自存在一個朱棣。
既然朱允炆時期的曆史話題已經開放,那當然是從建文元年開始報天災情況。
【係統:今日話題已關閉,全員禁言。】
全員禁言之後,天幕上就從第一個話題開始呈現。
朱瞻基試圖平靜地觀看每一個話題,但總會被驚得失態。
當看到秦念居然是女帝時,朱瞻基目瞪口呆。
等到看秦念是如何指責太祖皇帝,朱瞻基更是膽戰心驚。
不知過了多久,他才緩過神來。
當效仿太祖、太宗皇帝,依秦皇之言儘快修改國策!
【甲方:明日話題:漢光武帝劉秀。】
【甲方:請提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