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44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44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聽說“仕宦當作執金吾,
娶妻當得陰麗華”這個典故時,秦念以為劉秀肯定是見過陰麗華,才會有這樣的宣言。

結果開啟《後漢書》一看:

“光武適新野,
聞後美,心悅之。”

劉秀到新野,聽說陰麗華很美,於是心悅之。

怎麼說呢——往好點的方向說,劉秀這是誌向遠大。

那時的劉秀還需要自己種地,卻敢肖想新野钜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仆隸,比於邦君”的陰氏家族的女兒。

這似乎有點不符合漢光武帝的低調,但看史書就不難發現:

哥哥劉??好俠養士,
弟弟劉秀臧亡匿死,
這兩兄弟都不是省油的燈。

秦念說劉秀上限鎖死在縣令,
是因為假如沒有王莽篡漢,當時的西漢已被外戚和世家大族壟斷官場,劉秀再優秀也沒有出頭之地。

“文叔為白衣時,臧亡匿死,
吏不敢至門”——

劉秀藏匿亡命之徒的時候,
當地的官吏不敢上門,
說明劉秀也算得上地頭蛇。

加上曾有到長安就學的經曆,所以有可能和他父親劉欽那樣官至縣令。

………

陰麗華愣了下。

驟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於天幕,她有些惶恐。

但很快就恢複平靜。

後世秦皇這句話的重點在於陛下,並不在她。

【劉莊:……】

現在劉莊知道阿父為何讓他慎言了。

這秦念說話實在難聽。

不僅難聽,還切中要害。

【秦念:不妨說說看,
你覺得誰能實現西漢的中興?】

【劉莊:……】

他都已經沉默以對,
這秦念怎麼還追著問?

劉莊隻能繃著臉繼續沉默。

他不僅無法作答,
而且也不能作答。

阿父為漢室中興之主,身為人子,劉莊不能回答其他人也能中興漢室。

另一方麵,劉莊也認為隻有阿父能中興漢室。

【劉秀:倘若平帝能平安長成,或許也能中興漢室。】

曆經七個話題,劉秀已經相當瞭解秦唸的性格。

她雖然是睚眥必報的性格,但陽兒還不算太過得罪她。

陽兒啞口無言一次,應該就能讓秦念消氣,不至於一再追問。

現在秦念追問陽兒,那必然是彆有目的。

秦念之前問自己“假設沒有王莽這個人,你覺得西漢還能傳承多久”,與“誰能實現西漢的中興”之問呼應。

於是劉秀接過話題,為陽兒解圍。

【秦念:漢平帝劉衎能夠登基,是因為他隻有九歲,好操控——他有機會“平安長成”?】

【劉秀:……】

秦念這句話,讓劉秀看出秦念究竟想說什麼——

即便沒有王莽,隻要權臣需要一個好操控的皇帝,那麼在位的皇帝就都沒機會長大。

【劉徹:後世漢帝被權臣所操控?】

劉徹終於明白秦念怎麼反複提及霍光。

他讓八歲的劉弗陵即位,如果霍光有王莽之心,大漢恐怕真的危矣。

讓幼主不能長成,然後繼續扶持幼帝……

這時候宗室何在?

劉徹很快就想到他以推恩令削弱諸侯王。

諸侯不能威脅中央的同時,也無法拱衛中央。

這正是高祖此前就詢問過的事情。

【秦念:劉衎九歲即位,死於十五歲,死因——劉秀,你知道他怎麼死的嗎?】

【劉秀:有鴆弑的傳聞,但無法確定。】

其實也不必確定。

王莽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否則不會在平帝時期就不斷排除異己,並以各種方式為自己造勢。

劉秀清楚,王莽必然不會讓平帝活到親政之時。

【秦念:劉衎死後,王莽從宗室中選了最年幼的劉嬰,學“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自稱假皇帝,封兩歲的劉嬰為太子。】

【劉徹:文武百官無人阻他?】

【秦念:反對他的官員早就被免職,朝堂中隻剩下王莽的親信。】

【劉徹:……】

為何會出現可以左右朝政的權臣?

劉徹想問,卻沒有再問。

因為他意識到自己若是傳位給幼帝,則必然安排數名重臣輔佐幼帝,相互製衡。

但他已經從秦念之言推測出結局:

桑弘羊謀反,霍光獨攬大權。

劉弗陵未如劉衎這般被弑,是無子而病逝。

此後霍光扶持劉病已即位,而不是擇兩歲幼子。

這是因為霍光忠於漢室,並非他不能行王莽之事。

皇位傳承之間,居然有如此危局?

【劉邦:太後何在?】

劉邦眉頭緊皺。

宗室因推恩令被削弱,那就隻剩下外戚能製衡王莽。

此時外戚何在?

【秦念:劉衎之母及其家族被王莽封在中山國,禁止回到京師。而此時主政的太皇太後王政君是王莽的姑母。】

【劉邦:故而是外戚篡漢?】

【秦念:你要這麼理解也行。其實王政君本人不想篡漢,但她奪權卻厭政,將權力下放給王莽,還因為過於愚蠢而被王莽騙得團團轉。】

王政君不想篡漢,因為她本就是有實權的太皇太後。王莽篡漢後,她就成了隻能表演行為藝術的虛名太後。

翻看《漢書》,滿眼都是王莽以相當拙劣的藉口求權。

大致流程是:親信找理由請求王政君給王莽封賞—王莽推辭—王政君被王莽感動,給出封賞。

這個流程走到給王莽封安漢公、加九錫,王政君都沒發現哪裡不對。

直到王莽要當攝皇帝,王政君才“不以為可,力不能禁”——覺得不可以,但這個時候已經無法阻止。

最終隻能在王莽即位索要傳國玉璽時,將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以示反抗。

後來王莽“奉上皇太後璽紱”,讓王政君成為新朝的皇太後,她也沒拒絕。

她隻是反對王莽拆了她丈夫漢元帝劉奭的孝元廟,“令其官屬黑貂,至漢家正臘日,獨與其左右相對飲酒食”作為抗議。

而王莽篡漢的最大倚仗,就是“知太後厭政”。

厭政的實權太後,和厭政的昏君沒有本質上的區彆。

王政君要是完全厭政也就罷了,但漢哀帝劉欣死後,是王政君搶奪劉欣交給董賢的璽綬,立九歲的平帝劉衎為帝,將政務交給王莽。

劉衎之母分明是太後,王政君卻任由皇帝的倚仗被隔離在京師之外,分明也是為了獨攬大權。

奪權卻厭政,秦念最厭惡這種掌權者。

【劉邦:……】

劉邦思緒極亂。

他本以為問題出在外戚,可秦念此言分明是將問題歸咎於太後無能。

劉邦看向謀臣,卻見張良、蕭何、陳平等人都望著天幕,似乎什麼都沒有察覺。

“唉……”

劉邦沒有為難他們。

他壽數無多,劉恒即位之後親政之前,都會是皇後治理國政。

謀臣又怎敢置喙太後乾政之事?

外戚、權臣……

此時劉邦又想到霍光。

輔佐劉弗陵劉詢的霍光算外戚還是權臣?

【秦念:劉秀,你以呂後危及社稷為由將她移出高廟——說實話挺可笑的,這是你執政生涯中最大的笑話。】

【劉邦:糊塗!】

劉邦當然得罵劉秀。

秦念曾說“若無呂後治政,你朝或許早就亡了”,可見呂後於大漢有功。

就算呂後有奪權之舉,可劉秀之前的諸漢帝都未將呂後“移出高廟”,劉秀一個幾百年後的漢帝又何故如此?

王政君是有大錯,但以此遷怒呂後,此後漢室的太後又如何肯為大漢儘心?

【劉秀:我尚未行此事……此後也不會如此。劉陽劉炟,你等當移呂太後歸高廟!】

知道兩個時期的呂後都在看著天幕,劉秀頓覺頭疼。

此事為呂後所知,危及的是他的先祖文帝!

至於這一舉動被後世視作笑話,劉秀也是臉上發燙。

他知其緣由——

後世並不在乎奪權的手段,也不在乎呂後違背高祖“非劉氏不王”的約定。

呂後在任期間,“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她於社稷有著如此功績,他卻將其移出太廟,就是會被視作笑話。

【劉莊:唯。】

劉莊有心要為阿父辯解,但終究還是隻說了一句“唯”。

他注意到秦念隱瞞了一事——

“其上薄太後尊號曰高皇後,配食地祇。遷呂太後廟主於園,四時上祭。”

倘若呂太後得知此事,薄太後必危!

【劉炟:唯!】

劉盈時期。

十二歲的劉恒連忙拜倒請罪:“母後!兒臣必會留下祖訓,禁止後世子孫行如此大不孝之舉!”

呂雉冷眼看著天幕,任由劉恒跪伏。

這劉秀既然是劉恒的後人,那就是劉恒的過錯。

伏跪著的劉恒不敢擡首,在得到太後的饒恕前,他也不敢起身。

身在另一處宮殿的劉盈大驚失色,但剛走出幾步就停了下來。

恒弟說過,無論發生什麼,都請求他不要乾涉。

否則惹怒太後,恒弟的處境隻會更加危急。

………

七歲的劉恒同樣跪倒請罪,卻被呂雉扶起:

“我兒無需如此。”

呂雉深知此時她該做什麼。

陛下尚在,她絕對不能苛待太子,反倒必須表現得已經被劉恒的恭敬打動,視其為親子。

但稚子的哭聲還是擾亂了她的心神,呂雉輕聲安撫。

呂雉看似沒有遷怒劉恒,實則……也確實沒有過多遷怒。

一則秦念稱後世以劉秀此舉為笑話,可見後世依舊認可她的功績。

二則劉秀將她移出高廟,換言之劉秀之前的漢帝都沒有這麼做。

劉秀此舉,是因王莽篡漢,故而將重用外戚的太後視為“危及社稷”。

三則……劉恒這兩月以來的恭敬孝順,她也看在眼裡。

哪怕是裝的。

【秦念:你視外戚危及社稷,可倘若權臣不是外戚王莽,而是非外戚的趙匡胤,這西漢就有救嗎?】

【趙匡胤:……】

趙匡胤無奈。

他猜到秦念想要說什麼,但被拿出來舉例的是自己,這感覺……唉。

明明更適合舉例的是霍光,漢光武帝認識霍光。

霍光也可視為非外戚的權臣。

趙匡胤也不敢出言反對,否則秦念必然會提“篡位的是你不是霍光“。

【劉秀:你認為錯不在外戚,而在於太後無能?】

劉秀想起趙匡胤是怎麼登基的:

“兵變奪權黃袍加身,奪了七歲小皇帝的皇位。”

想來這趙匡胤並非外戚。

劉秀不得不承認,換作趙匡胤,漢室依舊危矣,甚至更加危險——他或許難以複漢。

同理,若是換作霍光篡位……

雖然得出答案,但劉秀不想回答“是”,於是以反問代替回答。

【秦念:對。就像你朝就不是亡於外戚太強,此時外戚可以說是太弱,這時的太後也無能。】

【劉秀:……】

劉秀等候片刻,沒有看到唐宋明的皇帝反駁秦念之言。

秦念善於規避規則,劉秀無法確定她這段話有沒有陷阱。

但後世皇帝無人反駁,那就應該是事實。

外戚太強,王莽篡漢。

外戚太弱,依舊亡國。

這時劉秀不由得想起宋時的“文武對立”。

可外戚之事不同於文武可相互促進,劉秀一時間竟想不出解決之道。

………

換作被秦念指出治政的諸多過錯之前,朱元璋一定會出言反駁。

東漢怎能算是亡於太後無能?

可如今朱元璋會先思索秦念何出此言。

漢靈帝駕崩之後,皇子劉辯繼位,其母何太後臨朝稱製。

何太後之兄何進欲要誅除宦官,何太後懷疑何進想要擅權於是反對誅宦,何進就依袁紹之策召董卓入京。

後來何進被宦官所殺,董卓入京廢劉辯立劉協,天下就此大亂。

依秦念之言……

朱元璋試著反過來理解。

倘若何太後能夠平衡外戚與宦官,阻止何進引董卓入京,或許可以延續東漢國祚。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