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60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60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秦念:國家強盛,
指的是國家在軍事、政治、科技、經濟、文化等領域都強大興盛;百姓富足,不是士商富而工農貧,也不是一部分人富裕另一部分人貧窮,
而是所有人都富裕。】

自鹹陽學宮開始建造,百家皆入鹹陽。

在學宮尚未落成時,百家隻能露天辯論,常引發路人駐足。

秦法嚴禁私鬥,辯論之人各執一詞時,倒是利益不相關的路人能給出相對公正的評議。

於是學宮主體落成後,激辯之時也常引路人入學宮聽辯。

辯論最為激烈的,除了儒家八派更為激烈的內鬥之外,就是儒墨之辯。

墨家曾與儒家並稱顯學,
因始皇帝發起兼並戰爭而迅速衰落,
延墨俠之風的楚墨死傷慘重,
講學非攻的齊墨為世所不容,秦墨雖入秦國少府,但始皇帝隻用墨家技藝卻不用墨家學說。

鹹陽學宮的建立,給了墨家再興的機會。

三墨學說本就隻是略異,
隻因過於尊崇墨子而爭正統,
知道崇古之謬誤後,
已摒棄前嫌開始融合。

秦墨興技藝,研發後世秦皇所言的各種有利於民的器物,得始皇帝青睞,亦得天下人敬重。

齊墨重講學、楚墨重談辯,三墨融合,
不僅能與儒家八派分庭抗禮,
甚至還在論辯中吸引許多儒生從墨。

“天下均富,
此為兼愛!”

“此言差矣!秦皇所言為天下皆富,非均富也!此為儒家之天下大同,非墨家之兼愛!”

又一輪儒墨之辯開啟。

………

相比鹹陽學宮內的學說辯論,各朝皇帝則是驚於秦唸的目標之遠大。

即便是儒家的天下大同,對於君王的要求也隻是輕徭薄賦,好讓百姓休養生息。

秦唸的目標卻是國家各方麵皆強盛的同時,還要求所有百姓富足!

這如何能做得到?

【嬴政:當如何施為?】

作為程。祖龍,既然有鹹陽學宮,那就可以召開百家大議,討論軍事、政治、科學、農工商、律法、教育、道德等各個方麵,達成“何謂天下為公”的共識,用於統一思想。】

【嬴政:可。】

嬴政知秦唸的言外之意。

統一思想不能是以一個學派之所學來決定,應集百家之長。

而鹹陽學宮在此刻陷入沸騰。

此番百家大議,將決定大秦的“天下為公”!

【劉邦:若難成共識,又當如何?】

和唯我獨尊的始皇帝不同,劉邦更擅長籠絡各方。

可正是如此,劉邦清楚“共識”不好達成。

他縱然不像秦念那般博聞強識,也清楚光是儒家內部,就常因理念不一而相互攻訐。

這“百家大議”,商討多年都不一定能達成共識。

【秦念:大議之中,百家可不斷修正己方理論,以求更貼合國家強盛、百姓富足、政治廉明這三大目標。禁泛泛之談,重可行性。以半年為限,若百家不能達成共識或共識被皇帝否絕,就將各方理論呈交朝議,再由皇帝決定采用哪些部分。】

【秦念:天下為公的定義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去蕪存菁,修正為更符合當前國情的新思想。】

【劉邦:如此甚好!】

劉邦此刻也想到百家大議出的“天下為公”可能對皇權不利。

但正如秦念所說,若此共識被他否絕,則可將各方理論呈交朝議。

最終還是由他這個皇帝來決定。

【秦念:祖龍,既然要開天下民智,集百家所學。即便不賞,也不應治罪。】

【嬴政:如術士那般誹謗也不應治罪?】

嬴政尚未遭遇“沒資格得到長生藥”這種誹謗。

但隻是看到此言,他就很是不喜。

他知道“即便不賞”應是出自《戰國策》,齊威王納鄒忌之諫:

“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嬴政自詡明君,但麵臨術士這等誹謗,如何能忍?

【秦念:應更改誹謗罪。後世的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佈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實施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從而構成的犯罪”。】

【嬴政:……可。】

嬴政思索片刻,認為可行。

那些術士所謂的“不能為他求長生藥”就是捏造虛構的事實,因為他們根本求不來長生藥。

就符合秦念所言的“誹謗罪”。

至於基於事實的“誹謗”,哪怕是貶損,嬴政也可以容忍。

秦曆前十六年,尉繚曾言“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嬴政並未生怒,在尉繚想要離秦時堅持挽留他,並任命其為國尉。

【秦念:還有源於周禮的避諱製度也當廢除,凡是不利於科學、不利於民、也不利於國的政策,都應當廢除。】

《睡虎地雲夢秦簡》中有“毋公端之心”,這個公端原本應該是公正。

《史記索引》中有“二世二年正月也。秦諱正,故雲端月也”。

所以秦念確定秦朝時就有避諱皇帝名字的說法。

【嬴政:可。】

嬴政答應得這麼快,是因為秦念已經不知道多少次提及“政”字。

他早就習慣了。

………

其餘各朝皇帝雖未於天幕明言,但也都決定廢除避諱相關的律法。

因為“不利於科學、不利於民、也不利於國”這段話看似隻是秦念在對始皇帝曉之以理。

實則是指“繼續避諱於科學於民於國不利”。

僅利於皇帝本人。

且他們也知道如此避諱確實於國於民不利。

像劉病已改名劉詢,就是因為“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其更諱詢”。

………

各朝儒生怔然。

為尊者諱是儒家所崇尚的禮儀,可看到這三不利,他們隻覺羞愧。

所謂避諱,除了表達對“尊者”的尊敬以外,沒有任何益處,隻是處處設限。

可儒家卻以此為禮儀,認為理應遵循。

除了為尊者諱以外,儒家又有多少這樣的政策?

【秦念:另外就是史書一事,“非秦記皆燒之”,這麼做對華夏不利,我認為這是祖龍治政時最大的過錯。專研曆史的人本來就不多,官學鋪開之後,曆史教科書隻教秦史同樣可以統一思想。】

【嬴政:……】

嬴政的沉默,並不是因為遭到指責。

這一過錯雖被視為“最大的過錯”,但他還沒燒。

他沉默,是因為看出了秦唸的言外之意——

教科書隻教秦史,但要允許“專研曆史的人”查閱各國史書。

各國史書對秦國百般貶低,嬴政自是不願示之於人。

【秦念:祖龍不妨開放各國史書於鹹陽學宮。要求諸子根據秦曆修《春秋戰國史》,公正記錄各國是如何亡於大秦。】

六國舊貴族怒目而視!

雖然秦念說的是事實,但他們就是覺得“公正”一詞是對他們的諷刺。

【嬴政:可。】

秦念驚歎祖龍是真好哄。

同一件事換個說法,祖龍就答應了。

開放各國史書,不願意。

但改稱“各國是如何亡於大秦”,祖龍立即就答應了。

【秦念:劉徹,祖龍還有什麼過錯?來,繼續說。】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