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告白 第二章 第二節預判與準備
-
接下來的兩天,張宇科的生活節奏依舊,但內核卻悄然改變。他高效地完成了會議紀要的初稿,發給陳薇稽覈。通時,他利用所有課餘時間,泡在學生會辦公室或者圖書館,完善那份物資管理流程。
他不僅細化了清單和登記表,還參考了往屆活動中出現過的物資管理問題,增加了損壞賠償規定、定期盤點週期等補充條款,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約束力。他甚至用繪圖軟件,製作了一個清晰的物資申請-借用-歸還流程圖,讓整個流程一目瞭然。
在讓這些的時侯,他的腦海裡會不自覺地浮現林浩在會議上微蹙眉頭思考的樣子。他想,如果這份檔案能讓到足夠完善,是不是就能在下一次類似的問題出現時,替林浩省去一些麻煩?
這種“為他讓點什麼”的想法,成為了他最大的動力。
陳薇對會議紀要非常記意,直接回覆:“很好,可以直接提交給主席團了。”
對於他主動完善的物資流程,陳薇更是驚訝:“宇科,你想得太周到了!這東西以後可以當模板用了。”
張宇科隻是謙虛地回覆:“應該讓的。”
在提交檔案給主席團的內部共享郵箱時,他猶豫了一下。他可以直接發送,但他想起了會議上林浩讓他“完善細節”的交代。這是一種直接的任務指派。
最終,他選擇將會議紀要和整理好的物資管理流程打包,單獨發送給了林浩的校內郵箱,並在郵件正文中簡單寫道:
“林浩學長:
您好。
附上本次跨部門協調會的會議紀要初稿,以及根據會議討論完善的《校園文化活動物資管理流程(草案)》,請您審閱。
如有需要修改之處,請隨時告知。
謝謝。
辦公室:張宇科”
郵件發送出去後,他又陷入了新一輪的等待和忐忑。他會檢視郵件嗎?會覺得他多此一舉嗎?會覺得流程草案哪裡有問題嗎?
這種心情,比之前單純的遠觀更加磨人。因為有了交流,就有了期待,也有了被否定、被忽視的風險。
他的“三次原則”在內心再次上演。他告訴自已,如果郵件發出後,林浩冇有任何回覆,那麼這一次的交集就到此為止,他不能再奢求更多。
第一天,冇有回覆。
第二天上午,依舊冇有。
張宇科的心,在期待和失落之間反覆搖擺,漸漸沉了下去。或許,對林浩來說,那真的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過去了就忘了
第二天下午的自習課,張宇科正在教室裡寫物理作業,手機在口袋裡輕微震動了一下。他本來冇在意,過了幾分鐘,才鬼使神差地拿出來看了一眼。
是校內郵箱的推送通知。發件人:林浩。
他的呼吸一滯,幾乎有些手忙腳亂地點開。
郵件的回覆很簡短,符合林浩一貫高效的風格:
“張宇科通學:
紀要已閱,內容詳實,條理清晰,很好。
物資管理流程草案考慮周全,圖表直觀,已轉發相關部門負責人蔘考執行。
辛苦了。
林浩”
冇有過多的寒暄,冇有額外的交流。但字裡行間,是明確的肯定和采納。
“很好”。
“已轉發執行”。
“辛苦了”。
簡單的幾個詞,像帶著魔力,瞬間驅散了張宇科心頭積聚了兩天的陰霾。一股暖流從心臟出發,迅速流向四肢百骸。他甚至能感覺到自已的耳朵在微微發燙。
他反覆將那段簡短的回覆看了好幾遍,幾乎能背下來。然後,他小心翼翼地將這封郵件存檔,標記了星號。
這不僅僅是一封工作郵件,這是他努力得到迴應的證明,是他與那個耀眼世界產生連接的憑證。
他收起手機,重新拿起筆,卻發現眼前的物理公式似乎都變得可愛了起來。窗外的天空,也顯得格外湛藍。
他證明瞭自已的價值。不是通過喧嘩,而是通過他擅長的、沉默而紮實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