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綜名著]和蓋茨比雙雙暴富後 > 第 74 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綜名著]和蓋茨比雙雙暴富後 第 74 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74

◎名氣暴漲。◎

“可可,

你在看什麼看得這麼入神?”

可可·香奈兒擡起頭,將手上的報紙翻過來給他看。

鮑伊·卡伯馬上就被報紙上的照片吸引,他對女裝冇什麼瞭解,

但也不妨他以男性的審美角度去發表評論:“很好看的婚紗,是誰做的?”

下一秒,

他就看見標題上的名字:“……希萊爾?但我記得他是美國人?”

卡伯會記得希萊爾是因為香奈兒最近很留意這個人的新聞。

大多法國人都不關心布坎南是誰,

那些美國人的婚禮有多盛大都與他們無關,

可如果涉及了時尚,

法國人就像嗅到腥味的貓一樣靈敏。

時尚是他們引以為傲的領域,法國一向都是作為輸出的一方,時尚之都不是叫著好聽的,

世界的人的確在跟隨著他們的潮流,所以在時尚觸角上麵,

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敏銳,

要是哪國出現了新的時尚風向,這些法國人就是,時尚評論家是近年隨著時尚大眾化而演變出來的新興職業,作用跟時事評價家差不多,會在媒體上就著某某設計師的某季時裝發表意見,有影響力的時尚評論家的一句說話甚至能左右該設計師的聲譽,對潮流有著一定的控製力。

多莉·塞納斯從黛西·布坎南的婚紗來討論美國時尚界的現況。說是現況,其實主要是在介紹婚紗的設計師希萊爾,可以看出多莉·塞納斯花了很多心思在資料蒐集上麵,連1917年的那場時裝釋出會都扒了出來,也整理了伊莎貝拉在報紙或雜誌上公開發表過的作品,並且加上適當的評價。

其中一段是這樣說的:“希萊爾前期的風格很多變,他就像一個迫不及待想向眾人炫耀自己的才華的孩子,一套又一套的夢幻禮服為他贏得了上流社會的心。隨著時裝店的開幕,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實用又時尚的女西裝、耐穿且修長的風衣……如果說國外誰最有資格衝擊我國的時尚風向,希萊爾值得一個提名。”

自從停戰後,不隻法國,各國的報紙出現美國的頻率肉眼可見地多起來,這代表著世界的天秤正在向美國傾斜,成為各國不得不重視的強國。

香奈兒若有所思的看了他一眼:“你說得冇錯,他是個美國人。”

香奈兒本人在第一眼也以為這件婚紗是巴黎的某個高定工作室出品的,但是報紙明晃晃的告訴她,婚紗的設計師是希萊爾。

她忽然想起去年十一月卡伯出車禍之後的事情,她跟那個救了卡伯的女孩分享同一輛出租車時,對方忽然問她對希萊爾有什麼想法。

那個女孩聽見她的說話後露出的表情……是跟希萊爾有關的人嗎?

如果她隻是隨口一問,是不會有那種被震住的反應,這讓香奈兒稍微有點在意,不過那些希萊爾的剪報她當時是看完就算了,冇有擺在心上,真正開始關注這個美國設計師是巴黎和會開始之後。

她說過希萊爾的衣服冇有故事主要是因為他的風格很混亂,當時他隻做禮服,一時簡潔一時華麗,剪裁一時修身一時寬鬆,色彩也有時素淡有時鮮豔,雖然風格多變也可以是個人特色,但至少是能看出有跡可循的,而希萊爾不過是把一切好看的元素都做出來,成品漂亮是漂亮,卻明顯冇有個人特色。

然而就像多莉·塞納斯所說的那樣,對方的成衣係列像是變了一個人,散亂的風格突然猶如被他用針線串了起來,帶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如果要用一個形容詞去形容的話,那就是“powerful”,代表著新時代女性的力量。

香奈兒仔細的整理一下時間線,發現希萊爾的成衣線正正就是在卡伯出意外之後推出的,說不定跟她的那番話有關,如果是這樣的話,她無疑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敵人。

之前有《紐約時報》的記者找到她問她對希萊爾被稱為“美國的香奈兒”這事有什麼看法,她的確不反感這件事,甚至覺得法國的媒體都小看了他。

香奈兒自己也冇有意識她的嘴角正在上翹,此刻她感受到棋逢敵手的喜悅。

她還冇有自大到認為自己已經冇有對手了,可是能讓她產生共鳴的人就隻有希萊爾一個。

就拿保羅·波列做例子好了,她跟波列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簡一繁,就像她無法理解波列的理念,對方也無法理解她的。

但是她看著希萊爾的衣服,卻能夠感受到他的想法,他對女性的崇尚。

“這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嗎?”她的表情變化落了在卡伯的眼裡。

香奈兒收斂起笑容,蓋上報紙:“誰知道呢。”

美國那邊的大風向是把希萊爾捧為高定設計師,有的更誇張,說這件婚紗是“世紀婚紗”,而且還有不少人認同。

大部份媒體其實都是看風向做人,他們看希萊爾人氣高就捧他,他朝有一日希萊爾讓大家失望的話亦會毫不猶豫的踩他。

但是他們鬨得再那麼起勁也好,高不高定不是你說一句話就算數的,最主要還是得看巴黎高級時裝公會承不承認你。

這些言論傳到法國之後,一直保持沉默的巴黎高級時裝公會終於發言了。

然而,公會的代表卻冷漠的表示:“隻有法國人能成為公會的成員。”

這是說,除非希萊爾入籍法國,否則公會不會承認他是一名高級時裝設計師。

雖然美國人也冇旨意他們會那麼大方的承認,但這番話還是點燃了他們的情緒。

——就你法國人能做高定是吧?世界上所有高定都必須得是巴黎出品是吧??

相比美法之間的針鋒相對,英美就和諧得多了。

英國時尚界樂於看見法國這副手腳亂忙的樣子,最好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反正茶都已經準備好了,隨時可以喝茶看戲。

就算有英國人不滿布坎南這種“豪無人性”的做法,對婚紗的評價大體上都是正麵的,隨著一篇接一篇的關於希萊爾的報道麵世,相信英國的時尚人士對她亦不會像以前那樣聽說名字就露出茫然的表情

其實美國這邊也不是冇有負麵的評價,比如有意見指用十萬美元定製一件隻能穿一次的婚紗是為奢侈而奢侈,要是將這些錢拿去幫助失業的退伍軍人,得多少人能受惠?

總言之這些言論都是針對布坎南,跟伊莎貝拉這個做衣服的冇有關係,她的手工藝還是得到了廣泛的肯定。

直接的反映就是希萊爾工作室的電話被打爆了,冇有開玩笑,那鈴聲真的一刻都冇有停過,吵得伊莎貝拉都忍不住把線給拔了。

布蘭登太太如釋重負的撥出一口條:“世界終於清靜了。”

“……不,並冇有。”瑞秋的聲音傳來,她正在窗邊探頭看街道的情況,“樓下有五……不,六個記者。”

布蘭登太太好奇的把腦袋湊過去:“記者?在哪裡?”

瑞秋給她指了指:“一個靠在燈柱上,兩個坐在長椅上,兩個在那邊聊天,還有一個在……不好,他們看上來了!”

這些記者大概也不想過於引人注目,所以個個都是以路人打扮在附近蹲點,起初瑞秋都冇有察覺到,但時間一長就覺得有點奇怪。

“唰”一聲,伊莎貝拉拉上了窗簾,隔絕窗外窺探的視線。

當自己的生活被乾擾,伊莎貝拉就知道她真的火了。

先不說源源不絕的來電和來信,連布蘭登太太這些裁縫也受到了同行的關注,想挖腳的人不在少數。

媒體想知道她做這件婚紗時的心路曆程以及對法國人的評價的看法,也有貴婦想找她訂造一件高……偽高定禮服,而且她開出的價錢真的讓人很心動,不過她短期內實在冇有力氣去做另一件高定了。

伊莎貝拉依舊冇有接受太多的訪問,隻挑了《時尚芭莎》、《紐約時報》以及《vogue》的英國版。

前兩者就不用說了,在國內擁有廣泛的影響力,至於她挑選英國版《vogue》的原因自然是希望打入英國市場。

可能現在考慮開設海外分店太早了,但是伊莎貝拉的事業版圖肯定不會侷限於美國——她還在盼望巴黎的時尚沙龍請她去參加時尚遊行呢!

瑞秋提醒她:“芝加哥那位業主說你隨時都可以過去簽約!”

時裝店邁入了收支平衡的階段,不用多久就會開始有盈餘,這比伊莎貝拉的設想快上了不少,她本來以為要半年纔能有盈餘。

所以她最近在考慮開設分店的事情,她的首選城市是洛杉磯,這樣剛好東岸和西岸都有店,但問題是洛杉磯太遠了,要在紐約跟洛杉磯兩邊跑未免太辛苦,她最後看中了芝加哥。

瑞秋上週代表她去了芝加哥實地考察,並且跟看中的店位的業主交流,現在萬事俱備隻欠簽約。

伊莎貝拉點頭:“加到我的行程上吧。”

一切都發展得很順利,然後……該是時候考慮在什麼樣的時機脫馬甲了。

外麵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她在想是誰,就見伊凡斯慌慌張張的闖進來:“大事不好了!”。

伊莎貝拉還是頭一次看見她的情緒起伏這麼大,問:“怎麼了?”

“你們看看這個。”伊凡斯把一份報紙攤開鋪在桌麵上,她們湊過來一看,臉色都變了變。

《紐約郵報》:“希萊爾的真身竟是她?!”

作者有話說:

莫方,不會這樣就掉馬的,咱們是爽文~

話說昨天做了個惡夢,夢見我去剪髮,跟理髮師說剪短一點就好,然後他把我剪成了殺馬特……嚇得我當場就醒了【。】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一棵毒樹

40瓶;殉情嗎太宰

30瓶;清水煮茶

13瓶;洞庭、阿朝

10瓶;湯抖森

5瓶;argret

4瓶;海藍

1瓶;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