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在魔法世界用光法 第381章 剩餘行程七十五(未完)
在中世紀晚期,軍事製度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一變革並非由火藥武器的出現所引發,而是另有其因。儘管“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這一說法廣為流傳,但事實上,在火藥武器登上歐洲曆史舞台之前,傳統的封建製度就已呈現出衰敗之勢。
隨著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結構逐漸發生變化,傳統的封建製度開始搖搖欲墜。在這種背景下,職業化軍隊和雇傭兵開始嶄露頭角。與傳統的封建軍隊相比,雇傭兵具有明顯的優勢。他們不受封建義務的束縛,可以長時間地投入戰鬥,而封建軍隊則受到服役期限的限製,一年僅有四十天的服役期。
這種軍事製度的變革為火藥武器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火藥武器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軍事技術的進步,使得戰爭的形式和規模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英格蘭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早在十三世紀初期,就已經有雇傭兵的身影悄然浮現。這些雇傭兵,就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流星,雖然短暫卻格外引人注目。
在《自由大憲章》中,就明確記載著:“當和平重新降臨這片土地之後,所有來自異國他鄉的士兵、十字軍、仆人以及雇工,都應當毫不遲疑地離開我們的王國。因為他們所帶來的武器和戰馬,對於王國的和平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這些雇傭兵,大多並非本土人士,而是來自遙遠的異國他鄉。他們以戰鬥為職業,將自己的生命與鮮血奉獻給了戰爭的舞台。與傳統的封建軍隊相比,雇傭兵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
封建軍隊常常受到封建製度的重重束縛,這使得他們的行動受到了諸多限製。在中世紀的歐洲,有一條在貴族中極為重要的規則———俘虜與贖買。
從法律層麵以及來自教廷通俗的教導來看,每一位基督徒都被視為侍奉神的人。無論是生老病死,都被認為是神對他們的考驗和懲罰,這並無大礙。而奴隸與俘虜不屬於基督教徒!
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中,一個基督教徒在任何情況下都絕對不能將另一個基督教徒當作奴隸來對待,哪怕對方是戰場上的俘虜也不可以。這種觀念深入人心,成為了社會道德和行為準則的一部分。
從法理的角度來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與封君和封臣頗為相似。中世紀的法學家們普遍認為,當一名戰士明確表示投降,同時勝利方也接受了他的投降時,雙方之間便會自動形成一種保命契約。在這種契約下,投降者的身份轉變為俘虜,他既不是奴隸,也不會被輕易處死,而是成為了一個尚未交付贖金的抵押品。
這種中世紀歐洲貴族間獨特的“贖金”現象,其實質與當今常見的商業合同並無太大差異。簡單來說,俘虜的生命就如同一件商品,而贖金則相當於購買這件商品的貸款。這種不成文的規定在當時甚至受到了西歐各國法律的保護,一旦出現贖金方麵的糾紛,雙方可以通過找教廷人士的幫助來解決問題。
對於勝利者來說,俘虜就如同他們的財產一般。而將這一“財產”變現的方式,便是等待對方繳納贖金。如果這一“財產”受到了損害,勝利者甚至有權要求相應的賠償。
然而,雇傭兵們卻“拿錢辦事”,隻要雇主給予足夠的酬勞,他們便會毫不猶豫地投身於戰鬥之中。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嚴寒酷暑,他們都可以隨時應召出戰,毫無怨言。
這種靈活性使得雇傭兵在戰爭中的使用和調動變得異常便捷。各國的君主和大封建主們對他們青睞有加,因為雇傭兵們不僅能夠迅速響應戰爭的召喚,還能在戰鬥中展現出卓越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