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日子 第44章 旌旗漫卷連千裡,敵後雄師震敵膽
旌旗漫卷連千裡,敵後雄師震敵膽
一、跨區協同:根據地的“連環結”
春風吹綠了冀中平原的溝壑,也吹來了新的使命。延安發來的電報上,紅色的字跡透著沉甸甸的分量:“速與晉察冀、冀魯豫根據地建立聯防,形成敵後抗日走廊,互為犄角,共禦頑敵。”
李明遠拿著電報,在地圖前站了整整一夜。地圖上,三個根據地像三顆散落的珍珠,被日軍的據點切割成孤立的小塊。“要把它們串成項鏈,讓鬼子啃不動、拆不散。”他對著趙剛和幾位分割槽指揮員說,指尖在地圖上劃出一條弧線——從冀中的狼牙山到晉察冀的五台山,再到冀魯豫的黃河故道,這條線就是未來的“聯防走廊”。
打通走廊的閃著光;林曉棠帶領的宣傳隊打著“抗日救國”的橫幅,歌聲響徹雲霄;周先生和兵工廠的工人們推著新造的迫擊炮,引來陣陣歡呼。
李明遠站在檢閱台上,望著這支由農民、學生、工人組成的隊伍,心裡感慨萬千。三年前,他們還隻有三百人,躲在山洞裡打遊擊;現在,他們已經發展成擁有五萬大軍、橫跨三個根據地的雄師,不僅能保衛家園,還能主動出擊,收複失地。
延安發來的賀電上寫著:“冀中根據地的發展,是敵後抗日的典範,證明瞭人民戰爭的無窮力量。望再接再厲,為驅逐日寇、解放全中國而奮鬥!”
閱兵式的最後,李明遠舉起望遠鏡,望向遠方的地平線。那裡,日軍的據點還在苟延殘喘,但他知道,勝利的天平已經開始傾斜。根據地的旌旗,正從冀中平原向更廣闊的敵後大地漫卷,每一麵旗幟下,都凝聚著千萬百姓的希望和力量。
“同誌們,鄉親們!”李明遠的聲音透過鐵皮喇叭,傳遍了整個縣城,“鬼子的日子不長了!讓我們拿起武器,扛起鋤頭,向著勝利,前進!”
歡呼聲如潮,震得天空都在顫。王鐵柱舉起機槍,朝天鳴放;林曉棠帶領大家唱起了《義勇軍進行曲》;孩子們舉著小紅旗,在隊伍中穿梭奔跑。陽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映著他們眼中的光——那是對未來的憧憬,是對勝利的渴望,是一個民族在烽火中重生的力量。
根據地的故事,還在繼續。它像一粒種子,在敵後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長成了參天大樹,庇護著千萬百姓,也指引著中國抗戰勝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