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2章 晉地築基業,商路引生機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1937年的日子 第2章 晉地築基業,商路引生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晉地築基業,商路引生機

一、破廟裡的作坊:從“一把錘”到“百樣活”

雲蒙山深處的破龍王廟,神像早被拆了當柴燒,隻剩下四堵漏風的牆。王鐵柱讓人把廟裡的泥菩薩搬出去,掃乾淨地上的灰塵,支起三口從百姓家借來的大鐵鍋,這就成了臨時兵工廠的“熔爐”。

周先生帶著二十多個兵工廠的老工人,半個月前剛從冀中突圍過來,滿身塵土,卻死死抱著用油布裹好的工具。他一進破廟就蹲在鐵鍋旁,往裡麵扔碎鐵和木炭,用風箱拉得“呼嗒呼嗒”響:“先練手,造些手榴彈和步槍零件,能打響、能用就行。”

沒有鋼材,戰士們就去撿日軍扔下的彈殼、鐵軌碎片,甚至把自己的舊農具捐出來。有個老鄉扛來家裡的犁鏵,紅著眼說:“犁地的事往後放放,先讓娃們有家夥防身。”周先生摸著犁鏵上的鏽跡,讓學徒工用大錘一點點砸成鋼板,再裁成手榴彈殼。

破廟的角落裡,幾個鐵匠光著膀子掄錘,火星濺在他們黧黑的麵板上,燙出一個個小水泡也不吭聲。最裡麵的神龕被改成了“車床”——其實就是個木架子,上麵固定著繳獲的日軍槍管,靠著人力搖把手,一點點把鐵塊車成槍栓。

“第一把‘晉造步槍’成了!”第七天頭上,老工人老張舉著一把槍,槍身粗糙,槍托是用棗木削的,卻透著沉甸甸的分量。王鐵柱接過槍,對著廟門的樹乾扣動扳機,“砰”的一聲,子彈竟真的嵌進了木頭裡。

破廟外很快搭起了一排排草棚,成了分工明確的“作坊區”:木工棚裡鋸木頭做槍托,硝石棚裡熬製火藥,縫補棚裡婦女們用舊布做子彈帶。周先生在牆上畫了張“生產進度表”,每天晚上用炭筆更新:“手榴彈五十顆,步槍零件三十個,火藥十斤”,看著那串數字一點點漲起來,戰士們的勁頭更足了。

有次日軍的偵察機飛過上空,看到的隻是一片破廟和草棚,根本沒當回事。他們不知道,這堆不起眼的“破爛”裡,正孕育著能掀翻他們的力量。

二、山貨換槍炮:商人帶來的門路

晉省的商人多,就算在戰亂年月,也有人冒著風險走南闖北。趙大山認識個叫孫茂才的雜貨商,以前在太原城開鋪子,鬼子占了城,他就把鋪子搬到了山裡,靠著馬幫在根據地和敵占區之間倒騰貨物。

王鐵柱找到孫茂才時,他正蹲在馬棚裡清點貨物:洋布、鹽巴、火柴,還有幾箱西藥。“八路軍的同誌?”孫茂才眯著眼打量王鐵柱,“俺隻做生意,不問政治,你們有啥能換的?”

“山貨。”王鐵柱讓戰士們扛來幾麻袋核桃、花椒和黨參,“這些都是雲蒙山的特產,在敵占區能賣上價。俺們要槍、要子彈、要鋼材,越多越好。”

孫茂才掂量著核桃,又看了看那些黨參,眼裡閃過一絲精光:“鋼材難弄,鬼子卡得嚴,但槍和子彈能想辦法。太原城有個偽軍軍官,愛喝汾酒,俺能用山貨換他手裡的‘富餘’武器,就是價錢得高三成。”

第一筆交易在山坳裡的破戲台進行。孫茂才帶來了二十支步槍和五百發子彈,王鐵柱點了五麻袋花椒和兩匹雲蒙山的土布。交接時,孫茂才壓低聲音:“兵工廠的日軍少佐,最近想弄批上好的皮毛,給東京的老婆送禮,你們要是能弄到,他說不定願意換些機器零件。”

王鐵柱眼睛一亮,立刻讓趙大山帶著遊擊隊去山裡打獵。寒冬臘月,他們在雪地裡蹲了三天三夜,打了兩隻狐狸和一頭黑熊,皮毛剝得整整齊齊。孫茂纔拿著皮毛去太原,果然換回了一箱軸承和幾根槍管鋼——都是周先生急著用的東西。

商路漸漸開啟,越來越多的商人願意和根據地打交道。有的用鹽巴換糧食,有的用西藥換山貨,甚至有個從天津來的商人,偷偷運來兩箱無線電零件,說:“俺爹是被鬼子炸死的,這些東西不要錢,就盼著你們早點打過去。”

周先生用換來的鋼材,造出了第一門“晉造迫擊炮”。試射那天,孫茂才也來了,看著炮彈落在遠處的雪地裡炸開,他摸了摸鬍子:“這玩意兒要是多造幾門,俺能幫你們換更多好東西。”

三、開荒種糧:吃飽肚子纔有力氣打仗

雲蒙山的百姓大多是逃難來的,家裡沒地,隻能靠挖野菜度日。王鐵柱看著戰士們和百姓們麵黃肌瘦的樣子,在溶洞裡開了個會:“兵工廠要鋼材,部隊要彈藥,可最要緊的是糧食。開春後,咱把山腳下的荒地全開出來,自己種糧!”

開春後,雲蒙山的山腳下熱哄起來。戰士們、百姓們、甚至傷員,都扛著鋤頭下地。沒有耕牛,就用人拉犁;沒有種子,就把從冀中帶來的口糧省出一半當種子。王鐵柱帶頭犁地,手掌磨出了血泡,就用布纏上繼續乾。

趙大山懂農活兒,教大家在坡地種土豆和玉米,說這兩種作物耐火,產量高。婦女們則在田埂上種豆子和南瓜,說:“豆子能打豆漿,南瓜能當菜,啥都不浪費。”

為了澆水,戰士們和百姓們一起修水渠,從山澗裡引水到田裡。沒有水泥,就用石頭和泥土糊,雖然漏得厲害,卻也能把水引到地裡。有次下暴雨,水渠被衝垮了,大家連夜冒雨搶修,天亮時渾身是泥,卻看著水流進田裡,都笑了。

秋天收獲時,山腳下一片金黃。玉米棒子結得有胳膊粗,土豆挖出來堆成小山,南瓜長得比臉盆還大。百姓們把新糧送到部隊和兵工廠,看著戰士們啃著新蒸的玉米麵窩頭,眼裡的淚直打轉:“以前在老家,哪敢想能有這麼好的收成。”

糧食多了,就能和商人換更多東西。孫茂才用一車小米,從敵占區換回了十袋化肥:“這玩意兒撒在地裡,明年的收成能再多三成。”王鐵柱讓戰士們把化肥小心地存起來,說:“咱不僅要自己夠吃,還要存些糧,等大部隊來了,不能讓他們餓肚子。”

四、鐵匠鋪裡的創新:土辦法解決大問題

兵工廠的“晉造步槍”越造越好,可子彈還是不夠。周先生看著空彈殼,琢磨著怎麼複裝子彈——把空彈殼重新裝上火藥和彈頭,雖然射程短些,卻能解燃眉之急。

複裝子彈需要底火,這玩意兒造不出來,隻能靠繳獲。王鐵柱讓戰士們每次戰鬥都把空彈殼撿回來,哪怕變形了也要帶回來,說:“一顆彈殼能換一發子彈,就是撿破爛也得撿回來。”

周先生又琢磨著改進火箭筒。原來的火箭筒用鐵軌鋼做炮管,打三發就發燙,他讓鐵匠們在炮管外焊上一圈鐵環,中間通水降溫,竟讓炮管能連續打十發。試射時,王鐵柱開玩笑:“老周,你這是給炮管裝了個‘水袖’啊。”

最妙的是“煤渣炸藥”。雲蒙山的煤渣多,周先生試著用煤渣、硝石和豬油混合,竟造出了威力不錯的炸藥。這種炸藥雖然容易受潮,卻原料充足,炸碉堡、炸鐵軌都能用。趙大山用它炸掉了黑風口據點的鐵絲網,笑著說:“這玩意兒比鬼子的炸藥還好用,就是聞著一股豬油香。”

兵工廠的草棚裡,總能傳出新點子。學徒工小李用廢鐵皮做了個“手榴彈發射器”,能把手榴彈扔出五十米;老張在步槍上加了個簡易瞄準鏡,是用酒瓶底磨的,竟讓槍法準了不少。周先生把這些創新都記在本子上,說:“咱沒好裝置,但有腦子,土辦法也能解決大問題。”

五、雲蒙山的煙火氣:根據地的新模樣

一年過去,雲蒙山根據地漸漸有了模樣。山腳下的荒地變成了良田,破廟裡的兵工廠擴成了十個作坊,草棚連成了片,成了個小集市。每逢趕集日,百姓們帶著糧食、山貨來換東西,商人帶著布匹、鹽巴來交易,連遠處的偽軍都偷偷派人來買根據地的土布,說:“這布結實,比鬼子發的強。”

溶洞裡的傷員大多好了,有的成了兵工廠的工人,有的加入了遊擊隊。張守業從太原兵工廠偷偷運來更多零件,周先生正用這些零件組裝一台鏜床,說:“等這台床子成了,咱就能造重炮的炮管了。”

王鐵柱站在山梁上,望著根據地的煙火,心裡踏實了。他知道,和日軍的重兵比起來,他們還有很大差距,煤礦和兵工廠還在鬼子手裡,但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根基——能造武器的兵工廠,能產糧食的田地,能換物資的商路,還有越來越多願意跟著乾的百姓。

“孫茂才說,太原城的鬼子最近在煤礦加了崗。”趙大山走過來,遞給他一塊烤紅薯,“看來他們也怕了。”

王鐵柱咬了口紅薯,甜絲絲的。他望著太原的方向,那裡有他們惦記的兵工廠,有大同的煤礦,更有無數受苦的百姓。“不急。”他說,“咱現在有糧、有槍、有人,慢慢來。等明年開春,咱就先拿下黑風口據點,再一步步往煤礦挪。”

山風吹過,帶來了兵工廠的錘聲、田地裡的歌聲、集市上的吆喝聲,交織成一片生機勃勃的煙火氣。這煙火氣裡,藏著根據地的底氣,藏著戰士們的希望,更藏著晉省大地重獲新生的力量。王鐵柱知道,隻要這煙火氣不斷,總有一天,他們能把鬼子趕出晉省,讓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重新響起屬於中國人的笑聲。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