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3章 黴素換硬通貨,巧與商人師周旋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1937年的日子 第3章 黴素換硬通貨,巧與商人師周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黴素換硬通貨,巧與商人師周旋

一、大阪師團的“生意經”:不尋常的對手

黑風口據點換防的訊息傳到雲蒙山時,王鐵柱正在兵工廠看周先生除錯新造的鏜床。趙大山氣喘籲籲地跑進來,手裡攥著張偽軍偷偷遞來的紙條:“換防的是大阪師團的一個小隊!聽說這幫鬼子跟彆的不一樣,眼裡隻認錢,隻要給夠好處,啥都敢賣。”

“大阪師團?”王鐵柱接過紙條,上麵用歪歪扭扭的字寫著“米三鬥換子彈百發,酒兩壇換罐頭五箱”,末尾還畫了個歪笑的臉。他想起冀中時聽老兵說過,這支部隊裡多是商人子弟,打仗稀鬆,做買賣卻精得很,甚至會跟對手“互通有無”。

孫茂才恰好在根據地送貨,聽到訊息眼睛一亮:“大阪師團的兵,俺打過交道。前年在太原城,一個伍長用三箱軍用餅乾,跟俺換了兩匹綢緞,說要寄回日本給他婆娘做和服。他們的軍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要不耽誤‘業績’,私下交易根本不管。”

“可咱拿啥跟他們換?”趙大山撓頭,“咱的山貨他們看不上,槍支彈藥又都是保命的家夥。”

王鐵柱沒說話,目光落在了衛生隊的方向。林曉棠帶著從北平逃來的幾個醫學院學生,正蹲在山洞裡搗鼓草藥,上次從日軍手裡繳獲的幾盒盤尼西林,早就見底了。他忽然想起周先生提過,那些學生裡有個叫蘇文的,曾在協和醫院的實驗室待過,說過青黴素能土法製造。

“有了。”王鐵柱拍大腿,“讓蘇文他們搞青黴素!這玩意兒在敵占區是黃金價,大阪師團的人肯定想要。”

二、山洞裡的實驗室:土法煉“黃金”

蘇文接到命令時,正在給傷員處理傷口。這個戴眼鏡的書生,手指白皙,跟戰士們的老繭形成鮮明對比,聽到要造青黴素,推了推眼鏡:“能造,但難。得有恒溫箱、培養皿,還得找青黴菌……”

“沒有就自己湊。”王鐵柱讓戰士們把繳獲的日軍飯盒洗乾淨當培養皿,用棉花和木炭做過濾器,最麻煩的恒溫箱,竟被趙大山想出了法子——用木箱裹上棉被,裡麵放個裝熱水的銅壺,靠著添熱水維持溫度,雖然簡陋,卻真能把溫度穩定在三十度左右。

青黴菌是在發黴的饅頭和水果上找到的。蘇文帶著學生們,把發黴的樣本刮下來,放在用酒精消毒過的玻璃片上,用放大鏡觀察,挑出最活躍的菌株。山洞裡彌漫著一股黴味,學生們卻渾然不覺,眼睛盯著玻璃片,像在尋寶。

第一次培養失敗了。培養基被雜菌汙染,長出一層綠毛,蘇文看著發黴的培養皿,急得嘴角起泡。林曉棠煮了鍋薑湯,遞給他們:“彆急,咱再試。以前在北平,老師說過,青黴素這東西,就得跟它磨性子。”

第二次,他們改用井水煮沸消毒,把培養皿放在蒸籠裡蒸了半小時,終於成功培養出第一簇青綠色的菌落。蘇文用吸管小心翼翼地提取培養液,過濾後得到一小瓶淡黃色的液體——這就是最初始的青黴素。

“能救命嗎?”王鐵柱看著小瓶裡的液體,像看著稀世珍寶。

蘇文點頭,眼裡閃著光:“能!稀釋後注射,對傷口感染、肺炎都有效,比盤尼西林差不了多少。就是產量太低,這一瓶,最多夠兩個傷員用。”

山洞實驗室很快擴成了“生產線”:婦女們用紗布過濾培養液,學生們負責接種菌株,戰士們輪流給恒溫箱添熱水。每天能產出一小瓶青黴素,林曉棠給它起了個土名——“綠膿水”,可在戰士們眼裡,這比真金還珍貴。

有個被炮彈碎片劃傷的戰士,傷口發炎化膿,高燒不退,林曉棠抱著試試的心態注射了半瓶“綠膿水”,三天後,戰士的燒竟退了,傷口開始結痂。訊息傳開,山洞實驗室門口天天有人排隊,都想求這“神藥”。

“留著換硬通貨。”王鐵柱咬咬牙,讓林曉棠把青黴素鎖進鐵盒,“等換來了鋼材和彈藥,才能救更多人。”

三、第一次交易:以藥換彈

和大阪師團搭線的是孫茂才。他帶著一小瓶青黴素,謊稱是“祖傳的療傷藥”,見到了黑風口據點的伍長田中。這個矮胖的日軍軍官,看到藥瓶眼睛就直了——他的一個同鄉在太原作戰時感染了敗血癥,軍醫說隻有盤尼西林能救,可醫院裡早就沒貨了。

“這藥……真能治敗血癥?”田中捏著藥瓶,手在發抖。

“比盤尼西林還靈。”孫茂才吹得天花亂墜,“一劑下去,高燒立退,三劑就能痊癒。就是少了點,俺們根據地就剩這一瓶。”

田中猶豫了。按軍規,私藏藥品是重罪,可一想到同鄉痛苦的樣子,又動了心。他咬咬牙:“我用五十發步槍子彈換,再加十盒罐頭。”

“太少。”孫茂才搖頭,“這藥在北平,能換一挺機槍。俺們不要罐頭,要子彈和鋼材,最少兩百發子彈,二十斤鐵軌鋼。”

討價還價了半個時辰,最後以一百五十發子彈、十五斤鋼材成交。交易在據點外的樹林裡進行,田中帶著兩個士兵,背著子彈和鋼材,孫茂才把藥瓶遞過去時,他還特意聞了聞:“真有股黴味,能管用?”

“管用不管用,試試就知道。”孫茂才心裡打鼓,臉上卻笑著,“下次俺們還有貨,你要多少有多少,隻要有鋼材和子彈。”

三天後,田中托人捎來訊息:藥真的管用,他同鄉的燒退了。還問下次能不能多弄點,他願意用“好東西”換——比如日軍的新式手榴彈。

王鐵柱看著換來的鋼材和子彈,在地上畫了個圈:“這隻是開始。讓蘇文他們加把勁,多造青黴素,咱用這玩意兒,把大阪師團的倉庫搬空!”

四、擴大生產:從山洞到作坊

青黴素的“生意”越來越火。蘇文帶著學生們改進了工藝:用大缸代替飯盒當培養容器,用石灰水調節酸堿度,產量從每天一小瓶提高到五瓶。他們還學會了提純,把淡黃色的液體濃縮成粉末,方便運輸,藥效也更穩定。

孫茂才成了專職“中間商”,每週都去黑風口據點一趟。田中從最初的偷偷摸摸,變成了明目張膽——他甚至讓偽軍幫忙搬運物資,還跟孫茂才討價還價:“這次的鋼材是優質的,青黴素得給俺多來一瓶。”

大阪師團的軍官不是傻子,很快察覺了田中的小動作。可當他們發現,這些青黴素能治好不少士兵的感染,甚至能拿到黑市上換錢時,也就默許了——有的軍官還托田中幫忙“代購”,說要寄回日本給家人備用。

交易的東西越來越“硬核”。從最初的子彈、鋼材,到後來的手榴彈、炸藥,甚至有一次,田中竟用一門九二式步兵炮的炮栓換了十瓶青黴素,說:“這玩意兒壞了,修不好,留著也是廢物。”

周先生拿著炮栓,在鏜床上擺弄了幾天,竟真的配出了新的零件,把那門沒炮栓的步兵炮修好了。試射那天,炮彈落在遠處的山澗裡,炸起丈高的水花,戰士們歡呼著,把蘇文舉起來拋向空中:“‘綠膿水’立大功了!”

青黴素的“名氣”傳到了太原城。有個日軍醫院的院長托人找到孫茂才,想用一台顯微鏡換二十瓶青黴素。蘇文看到顯微鏡時,激動得手都抖了——有了這玩意兒,就能更精準地篩選菌株,產量最少能再翻一倍。

“這纔是真正的寶貝。”蘇文除錯著顯微鏡,鏡片下的青黴菌清晰可見,“有了它,咱的青黴素能造得更好,能換更多武器。”

五、暗流下的較量:各取所需的平衡

大阪師團的“合作”,像走鋼絲。王鐵柱始終保持著警惕,每次交易都派偵察兵在附近警戒,還跟孫茂才約好暗號,一旦有變故就立刻撤退。

有次,田中帶來了一批“特殊貨物”——十支三八式步槍,說是“倉庫裡受潮的,沒用了”。王鐵柱讓戰士們檢查,發現槍機都是新的,根本沒受潮,心裡明白:這是大阪師團在“處理”過剩物資,既賺了錢,又不影響“剿匪”的業績。

“他們不是朋友,是生意夥伴。”王鐵柱在會上告誡大家,“一旦有一天,青黴素對他們沒用了,或者上級查得緊了,這生意就做不成了。咱得趁現在,多換些有用的,抓緊時間壯大自己。”

蘇文的實驗室搬進了新蓋的瓦房,有了專門的培養室、提純室,還雇了十幾個百姓幫忙。青黴素的產量穩定在每天二十瓶,除了換物資,還能留出一部分給重傷員用。林曉棠看著衛生隊裡越來越少的死亡病例,對蘇文說:“以前覺得你們讀書人弱,現在才知道,你們的筆和試管,比槍還厲害。”

黑風口據點的田中,靠著青黴素生意,在部隊裡混得風生水起——既治好了同僚的病,又賺了外快,甚至被上司表揚“後勤保障得力”。他跟孫茂才的交易越來越大膽,有時甚至會透露日軍的巡邏路線,說:“彆在我當班的時候動手,大家都方便。”

這天,孫茂才又帶來好訊息:田中願意用太原兵工廠的一批零件換青黴素,說那是“報廢的舊零件”,其實都是能用的齒輪和軸承。王鐵柱讓周先生準備接收,自己則站在山梁上,望著黑風口的方向。

夕陽下,據點的炮樓閃著冷光。他知道,這種和敵人做交易的日子不會太久,但至少現在,他們用智慧和勇氣,從敵人手裡換來了生存和發展的資本。山洞裡的青黴素,不僅能救命,更能換來武器、鋼材、裝置,讓雲蒙山的兵工廠越來越強,讓根據地越來越穩固。

“等咱的重炮造出來了,就不用跟他們做交易了。”王鐵柱握緊拳頭,遠處的兵工廠傳來鏜床的轟鳴聲,那聲音越來越響,像在為未來的勝利倒計時。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