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糕裡的光陰 第106章 中醫養生理唸的國際化表達
好的,我們繼續第七卷的旅程。這是第106章。
---
第七卷:四海承風
第106章:中醫養生理唸的國際化表達
跨文化營銷團隊的組建,為“靜心坊”的海外傳播注入了活力與專業視角。然而,一個根本性的挑戰愈發清晰地擺在麵前:如何將深邃、係統,但術語獨特的中醫養生理念,轉化為能被不同文化背景消費者理解和接受的“國際語言”?這不僅是營銷問題,更是品牌出海的靈魂所在。
在團隊會議室的白板上,左邊寫著“氣血”、“陰陽”、“扶正固本”、“滋陰生津”等中醫核心概念,右邊則是一片空白,等待著被“翻譯”和填充。團隊負責人蘇珊主持了這場關鍵的“理念轉譯”研討會。
“我們不能再內部迴圈了,”蘇珊開門見山,“必須徹底換位思考。一個對中醫零認知的新加坡年輕白領,或者一位吉隆坡的馬來裔家庭主婦,聽到‘補氣血’會聯想到什麼?很可能是一片茫然,甚至覺得神秘而不可信。”
來自馬來市場的艾妮莎首先發言:“我認為,關鍵在於找到共通的人類體驗和需求。比如,‘精力膏’所針對的‘易疲勞’,是任何文化、任何職業的人都可能麵臨的困擾。我們不需要先講‘腎氣’,而是直接切入場景——‘長時間工作後的能量低穀’、‘注意力難以集中’,然後說明我們的產品如何通過天然草本成分幫助身體‘恢複內在能量平衡’。”
創意總監詹姆斯興奮地接話:“對!我們可以用更視覺化、更現代的方式。比如,把‘陰陽平衡’比喻成身體的‘內在生態係統’或‘動態和諧係統’。用簡潔的動畫展示壓力、不良作息如何打破平衡,而我們的產品如何像‘係統維護師’一樣,幫助恢複平衡。這比枯燥的理論說教有力得多。”
負責內容策略的成員提出:“對於‘禦炎複元膏’的‘扶正固本’,我們可以避開這個術語,轉而強調其‘係統性支援身體自愈力’、‘深層修複,增強韌性’的概念。這既符合現代人對‘提升整體健康水平’的追求,也與我們產品通過多種成分協同作用的特點相吻合。”
“那麼,‘駐顏膏’涉及的‘滋陰生津’、‘健脾祛濕’呢?”有人提問。
蘇珊引導大家思考:“從結果反推。消費者想要的是‘更健康的膚色’、‘減少細紋’、‘麵板水潤有光澤’。我們可以解釋為,通過滋養身體內部環境(‘滋陰’理解為深層補水與營養),促進微迴圈和毒素代謝(‘祛濕’理解為減輕身體負擔),從而由內而外煥發肌膚健康光彩。這比直接說‘健脾祛濕’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討論越來越深入,團隊逐漸摸索出一套“轉譯”原則:
1.
從症狀和結果入手,而非理論:
先談消費者能感知到的具體問題(疲勞、麵板差、睡眠不佳),再引出解決方案。
2.
使用現代健康和科學語言:
多用“能量”、“平衡”、“係統支援”、“抗氧化”、“抗炎”、“促進微迴圈”等跨文化通用詞彙。
3.
藉助比喻和視覺化:
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容易理解的比喻(如身體如花園,需要平衡的生態係統)。
4.
強調天然和整體觀:
突出草本原料、古法工藝,強調從整體入手改善健康的理念,這本身在全球化背景下就是一種吸引力。
5.
保持謙遜和開放性:
不宣稱“包治百病”,而是定位為“傳統智慧支援的現代健康解決方案”,歡迎消費者體驗和驗證。
基於這些原則,團隊開始重新撰寫所有的海外宣傳物料、網站文案、產品說明。他們將“秘製精力膏”描述為“天然能量恢複配方”,將“祛濕茶”描述為“輕盈身體,清新感受的草本茶飲”,將“禦炎複元膏”描述為“支援身體恢複活力的傳統秘方”。
林靜審閱著新出爐的英文版品牌手冊,看著那些既保留了東方智慧核心,又清晰易懂的文字,深感欣慰。她對團隊說:“這不是降低格調,而是搭建橋梁。我們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邀請他們走進來,親自感受中華養生文化的博大精深。當他們通過產品體驗到真實的效果後,或許會產生興趣,去進一步瞭解背後的‘氣血’、‘陰陽’哲學。那將是文化更深層次的傳播和認同。”
這套精心打磨的“國際化表達”體係,很快被應用到新加坡體驗中心的顧問話術、社交媒體內容以及即將參加的展會資料中。它如同為“靜心坊”穿上了一件既符合國際禮儀,又不失自身風骨的外衣,讓古老的東方智慧,得以用更從容、更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