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糕裡的光陰 第136章 全球品牌知名度調研
好的,我們繼續《阿膠裡的光陰》第七卷的旅程。這是第136章。
---
第七卷:四海承風
第136章:全球品牌知名度調研
海外營收超越本土,標誌著“靜心坊”在商業上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林靜和程致遠都清醒地認識到,銷售額是“果”,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地位纔是“因”。一個真正強大的全球品牌,其影響力應遠高於即時的銷售資料。為了更客觀、更立體地描繪出“靜心坊”在世界版圖上的真實坐標,他們委托了三家頂級的全球市場調研機構,進行了一次獨立、平行且匿名的“全球品牌健康度與知名度調研”。
數月後,三份厚重的、封裝嚴謹的調查報告,幾乎同時送達。為了確保客觀,在拆封報告之前,林靜組織核心團隊進行了一次“盲猜會”。
“我猜,在東亞和東南亞,我們的認知度應該最高,畢竟文化相近。”一位負責亞太市場的總監率先發言。
“北美市場經過這幾年的深耕,特彆是‘活力續航版’的成功,我估計能排進前三。”另一位同事補充。
“歐洲市場可能相對理性,品牌知名度或許不是最高,但在認可我們產品的使用者中,美譽度和忠誠度應該非常頂尖。”程致遠分析道。
大家基於日常感受和區域資料,描繪著心中的品牌地圖。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既期待又略帶緊張的複雜情緒。
當三份報告被同時開啟,核心資料被並排投射到大螢幕上時,會議室裡出現了一陣短暫的、充滿驚奇的沉默。調研結果,與許多人的“感覺”既有重合,更有出乎意料的顛覆。
重合之處在於基本盤:
·
在東亞、東南亞及北美主要城市,“靜心坊”在“天然健康食品”或“膳食補充劑”品類中的“無提示第一提及率”和“總提示後認知度”確實穩居前列,與他們的市場地位相符。
而顛覆性的發現則更引人深思:
1.
“價值觀共鳴”驅動的意外市場:
在向來被認為難以攻克的北歐市場,“靜心坊”的品牌知名度雖非頂尖,但其“品牌偏好度”和“願意溢價購買”的指數卻高得驚人。交叉分析顯示,這部分高度認同的群體,恰恰是對“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和“女性賦能”等議題最為關注的消費者。他們在問卷的開放欄中寫道:“欣賞這個品牌在非洲和本地的公益專案”、“感覺這是一個有溫度、有原則的企業”。這表明,“積善行,思利他”的價值觀,穿透了產品和文化的隔閡,直接觸達了特定人群的內心。
2.
“專業背書”構建的信任高地:
在德國、瑞士等對產品質量和科研背景極為挑剔的市場,調研資料顯示,“靜心坊”與當地研究機構合作的成果,以及發表在權威期刊上的論文,成為了品牌最重要的“信任狀”。消費者並非盲目喜愛,而是基於對其“科學嚴謹性”的認可。一位德國受訪者的留言極具代表性:“我選擇它,不是因為它是‘東方的’,而是因為它用我能理解和信任的科學語言,證明瞭它的有效性。”
3.
“文化符號”的認知偏差與機遇: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在除亞洲以外的市場,超過60%的認知者將“靜心坊”與更廣義的“東方養生智慧”或“中國傳統醫學”聯係在一起,而非僅僅是一個“阿膠糕品牌”。這既是一種認知上的模糊(很多人說不清阿膠具體是什麼),但也意味著巨大的品牌延伸潛力——他們被視為一個“東方健康生活方式的提供者”,而不僅僅是某個單一產品的製造商。
4.
“z世代”的認知窪地:
資料也揭示了隱憂。在全球主要的18-25歲年輕消費群體中,“靜心坊”的
spontaneous
awareness(無提示認知度)明顯低於年長群體。年輕人知道那些傳統巨頭,也知道最新的dtc(直接麵向消費者)健康品牌,但對“靜心坊”卻相對陌生。這敲響了警鐘:品牌在未來競爭中,如何與新一代消費者建立連線?
林靜久久地凝視著這些資料圖表,它們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無數全球消費者用注意力、用偏好、用信任投票形成的“品牌心電圖”。
“這份報告,”她終於開口,聲音清晰而堅定,“比我們的財報更珍貴。它告訴我們,我們在哪裡做對了,在哪裡被真正喜愛,又在哪裡被忽視甚至誤解。”
她指向關於z世代的資料:“看,這裡是我們未來的戰場。我們不能隻滿足於成為‘媽媽們’信賴的品牌,我們更要成為下一代年輕人健康生活的‘同行者’。”
她又指向那些因價值觀而認同的消費者群體:“這證明瞭我們堅持的道路無比正確。善意,是可以被感知的,是具有強大穿透力的全球通用語言。”
“而這裡,”她點著那關於“東方養生智慧”的認知圖,“既是挑戰,也是我們最大的機遇。它要求我們,必須更善於用世界聽得懂的故事,去講述我們獨一無二的文化核心。”
這次全球品牌知名度調研,如同一麵清晰而誠實的鏡子,照見了“靜心坊”在全球舞台上的真實身影——既有令人鼓舞的堅實根基,也有必須正視的認知短板與廣闊藍海。它為品牌下一階段的全球航行,提供了最精確、最寶貴的“導航圖”。前方的航向,因此而愈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