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傳記 第13章 築基期4層
秦軒的龜甲碎片在聚靈陣中泛起第七圈紫氣時,阿木正將最後一塊上品靈石嵌入陣眼。青峰山後山的洞府裡,晨露順著鐘乳石滴落,在石坪上敲出單調的節奏,與兩人平穩的吐納聲交織成韻。
這是他們返回宗門的第三個月。
貢獻堂的任務玉簡換了又換,從護送商隊到采集靈藥,從清理妖獸巢穴到繪製低階符籙。阿木的青銅劍劈開過上百隻一階妖獸的獠牙,秦軒的龜甲碎片擋過三十餘次毒瘴侵襲,兩人腰間的乾坤袋漸漸鼓脹,裝滿了中品靈石、療傷丹藥和各種煉器材料。
「還差三塊上品靈石。」秦軒從陣眼取出塊溫潤的白玉,這是上個月從黑風穀得來的「養魂玉」,能穩定築基期修士的神魂,「閉關突破需要至少十塊上品靈石維持聚靈陣運轉。」
阿木點頭,指尖撫過心口的木靈印記。經過半年的打磨,築基期三層的氣旋已趨於圓滿,暗綠色的靈氣中摻雜的金色劍意愈發凝練,每當運轉《枯木長生訣》,劍胎就會在丹田內輕輕震顫,彷彿在催促著突破。
洞府外傳來鬆濤聲。去年秋天的落葉積了半尺厚,踩上去簌簌作響,像極了兩人初遇時血藤澗的流水聲。阿木偶爾會想起屠洪炸裂的血霧,想起張猛臨死前怨毒的眼神,但更多時候,他的思緒會落在功法閣找到的《枯木長生訣補遺》上——那捲獸皮如今被他用木靈之氣溫養在貼身的玉盒裡,上麵記載的「劍胎化靈」之法,需要築基期四層的修為才能嘗試。
「明天去接『迷霧森林尋伴月草』的任務。」秦軒將養魂玉放回錦盒,「伴月草在拍賣行能換五塊上品靈石,正好湊夠數。」
阿木沒有異議。他正在用青銅劍削製一支木簪,簪身上雕刻的藤蔓紋路與他心口的印記一模一樣——這是給秦軒準備的,玄龜甲碎片雖能防禦毒瘴,卻擋不住迷霧森林特有的「幻音蟲」,用木靈之氣浸潤的桃木簪可以安神。
任務比預想的順利。伴月草生長在千年古槐的樹洞裡,守護妖獸是隻二階的霧豹,被阿木的「枯木縛」纏住四肢後,秦軒的玄龜吐息訣輕易便震碎了它的妖丹。回程時路過青河城,兩人將多餘的妖獸內丹和草藥換成靈石,又在坊市淘到兩株「凝神花」,正好輔助閉關時穩固境界。
閉關前的最後一夜,兩人坐在洞府前的青石上,看著月光漫過青峰山的輪廓。遠處傳來內門弟子的練劍聲,叮叮當當的碰撞聲在山穀間回蕩,像串被拉長的銀線。
「還記得第一次在血藤澗見麵嗎?」秦軒突然開口,龜甲碎片在月光下泛著柔和的紫,「那時你剛突破練氣五層,我還在為玄龜甲的裂痕心疼。」
阿木笑了,指尖摩挲著青銅劍的紋路:「你當時說我用爆氣丹是玩命,結果自己為了護我,捏碎了最後三塊龜甲碎片。」
秦軒也笑,從乾坤袋裡掏出個陶瓶,倒出兩杯琥珀色的靈酒:「這是用伴月草釀的,據說能溫養經脈。」
靈酒入喉,一股暖流順著喉嚨淌下,丹田處的氣旋輕輕旋轉。阿木看著秦軒鬢角新長出的幾縷黑發——去年與五毒教嘍囉纏鬥時,對方的「蝕骨香」曾讓秦軒的頭發白了大半,如今在凝神花的滋養下,終於漸漸恢複。
洞府的石門緩緩閉合時,聚靈陣的符文開始流轉。十塊上品靈石在陣眼發出璀璨的光,將洞府照得如同白晝。阿木盤坐在左首,青銅劍橫在膝上,《枯木長生訣補遺》攤開在身前;秦軒坐在右首,龜甲碎片懸浮在頭頂,雙手結著玄龜吐息訣的印訣。
時間在靈氣的潮汐中悄然流逝。
第一個月圓之夜,阿木的木靈印記突然裂開,暗綠色的汁液滲入經脈,所過之處,阻塞的靈氣節點紛紛打通,築基期三層的壁障如同薄冰般碎裂。他沒有急於衝擊四層,而是按照補遺所述,引導木靈之氣包裹劍胎,一點點剝離其中駁雜的血氣——那是斬殺屠洪時沾染的《血藤秘典》餘毒。
秦軒的進度稍緩。玄龜吐息訣講究厚積薄發,他花了三個月時間修複龜甲碎片的裂痕,直到第七個月的清晨,淡紫色的靈氣纔在丹田內凝成玄龜虛影,築基期四層的瓶頸應聲而破。
春去秋來,洞府外的落葉積了又散。偶爾有低階弟子路過,隻看到緊閉的石門和流轉的陣紋,沒人知道裡麵的兩人正經曆著怎樣的蛻變。
一年後的某一天,聚靈陣的光芒突然暴漲。阿木的青銅劍自動出鞘,在空中劃出玄妙的軌跡,暗綠色的劍氣中夾雜著金色的劍絲,在石壁上刻下「劍胎化靈」四個篆字;秦軒的龜甲碎片合而為一,表麵的裂紋被紫色靈氣填滿,浮現出完整的玄龜背紋,發出震耳的嗡鳴。
石門開啟時,恰逢青峰山的第一場雪。
阿木走出洞府,深吸一口帶著雪意的空氣,感覺丹田內的劍胎輕顫,彷彿隨時能化作靈蛇出遊——這是築基期五層的征兆。他轉頭看向秦軒,對方的眼眸裡映著雪光,周身的紫氣比以往更加凝實,顯然已穩固在築基期四層巔峰。
「該去貢獻堂看看了。」秦軒撣了撣落在肩頭的雪花,龜甲碎片在掌心微微發燙,「據說宗門最近有新的任務發布,是去極北冰原尋找『玄冰玉』。」
阿木點頭,青銅劍在雪地上劃出一道淺痕,暗綠色的劍氣瞬間融化了積雪,露出底下青翠的草芽。他知道,這場平靜的閉關隻是修行路上的小憩,前方的道途上,五毒教的陰影仍未散去,青峰山的秘辛也遠未揭開,但此刻,他和身邊的人都已做好準備。
兩人並肩走下山路,腳印在雪地上留下兩行清晰的痕跡,很快又被飄落的雪花輕輕覆蓋,彷彿從未存在過。唯有風中隱約傳來的劍氣嗡鳴和龜甲輕顫,證明著這一年的靜修,並非虛度。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