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朝的一年四季 第10章 第 10 章 “方纔是不是有人一直瞧…
“方纔是不是有人一直瞧……
“方纔是不是有人一直瞧著我們?”謝臨洲走著走著,心有所感,直接問:“就是經過燈油鋪子岔路哪兒的時候。”
小瞳仔細回想,沒發覺什麼異常,直言:“我並無看到有人看著我們,許是你感覺錯了。”
這段時間熬夜太多,精神頭都不好,謝臨洲‘嗯’了一聲,隻當自己備課備出了幻覺。
謝臨洲與小瞳剛踏入國子監朱紅大門,簷角銅鈴隨著晨風吹出清越聲響,驚飛了簷下幾隻啄食的麻雀。
他擡手理了理衣擺上沾染的晨露,加快了步伐,今日早,不是他值班監督學生早讀,他來得晚一些。
在博士廳收拾好上課的課件,便快要到授課時辰,生怕這幾日休息不好讓自己上課分神,他用冷水洗了把臉,精神不少。
監丞周明遠正站在廣業齋外麵的走廊,核對課業簿冊,見他人來拱手笑道:“謝博士今日倒比往日遲了半刻,莫不是晨間有什麼事情耽擱了?”
謝臨洲回禮,實話實說,說罷便接過周明遠遞來的名冊,指尖劃過‘沈長風’三字時稍作停留,學生這幾日神色間總帶著幾分揮之不去的鬱結,今日要多留意些。
轉身踏入廣業齋,三十餘名學生已端坐在案前,墨香與讀書聲交織著。齋內三十餘名學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他常常苦惱不已。
將名冊置於講案,他的目光掃過堂下,瞥見最後一排靠窗位置時微微一怔,直接問:“你們可知竇唯去哪兒了?”
那裡是竇唯的位置,從他來教學至今,從未見過空著座位的情況。
沈長風舉手,回答:“夫子,竇唯家中祖母去世,他昨夜急忙收拾行囊回了老家。”
他與竇唯關係好,兩家住的近,彼此發生點什麼事兒也大致清楚。
謝臨洲不動聲色地收回目光,示意人坐下,清了清嗓子道:“今日我們續講《周禮地官》,我抽學號,被抽到的複述上節課要點。”
他不假思索,直接喊了‘十八’號。
話音落下,堂下應聲站起的是個身著淺灰布衫的少年,眉目清朗,正是十八號學子李桑。
他略一拱手,不卑不亢道:“回博士,上節課您講到《周禮地官大司徒》中‘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弟子記得您特彆強調,此處‘土宜之法’並非僅指因地製宜耕種,更暗含‘順民之性’的治世之道,如同不同土壤需擇不同作物,為政者亦需依百姓習性製定教化之策,方能使民安居樂業,萬物各得其所。”
李桑話音稍頓,又補充道:“您還舉例說,昔年管仲在齊國因地製宜,於海濱煮鹽、於山地植桑,既富國強兵,又讓百姓各展其長,正是對‘土宜之法’的踐行。弟子淺見,不知是否準確?”
謝臨洲站在講案後,指尖輕輕摩挲著案上攤開的《周禮》書頁,眼底掠過一絲讚許。
他微微頷首,聲音溫和卻帶著幾分鄭重:“李桑說得很是周全。不僅準確複述了核心內容,還能記住我補充的典故與引申之意,可見課上聽得用心。尤其‘順民之性’這層解讀,沒有停留在文字表麵,能觸碰到為政之道的本質,這點尤為難得。”
說罷,他擡手示意李桑坐下,繼續道:“不過有一處可再細究,方纔李桑說管仲‘於山地植桑’,實則管仲治齊時,更側重‘通魚鹽之利’與‘相地而衰征’,植桑養蠶乃是後世齊魯之地的傳統。讀書時既要記典故,更要辨源流,切不可將不同時期的事混為一談。”
李桑聞言,立刻躬身道:“弟子謹記夫子教誨,日後讀書定當細究史料,不敢再犯這般疏漏。”
謝臨洲點點頭,目光重新落回全班學子身上,隻是語氣中不自覺地多了幾分沉凝:“治學如治水,需循序漸進,更需時時自省疏漏之處。今日竇唯未能到課,他的課業便暫由同桌代為記錄,待他歸來,需將今日所學與疏漏之處一並講與他聽。”
同窗之間,本就該相互幫扶,共求學問精進。
話裡是尋常的課堂叮囑,可謝臨洲心中卻暗自思忖:若竇唯隻是尋常生病或家中有事,定會托人來告假,如今這般無聲無息,還要沈長風送話,想必事件不簡單。
謝臨洲擡手翻開講案上的《周禮》,指尖停在
“大司徒之職”
那一頁,目光緩緩掃過堂下學子:“方纔李桑的複述雖有一處史料細節需修正,但能抓住‘土宜之法’的核心要義,已然難得。今日我們便順著這‘土宜’二字,往下講‘十二土’與‘九職’的關聯。”
他聲音不高,卻帶著穿透性,將學子們的注意力都拉回書頁:“《地官》中說‘辨十有二土之名物’,諸位可知這‘十二土’並非單指地理疆域的劃分?”
話落,他目光落在法,無一處無深意。看似講官職、論法令,實則處處藏著‘順天應人’的治理智慧。”
講到此處,他忽然停頓片刻,目光再次掃過那空座位:“可惜今日竇唯未能在此,若在,想必能對‘九職’與‘土宜’的關聯說出更多見解。”
他壓下心頭思緒,繼續道:“今日的課業,便是結閤家鄉風土,說說若以‘土宜之法’論,你家鄉適合何種‘九職’,明日上課時,每人交一篇短論。”
話音落下,下課的銅鈴聲恰好響起,謝臨洲看著學子們陸續散去,刻意放慢腳步,待堂中隻剩書童青硯時,低聲吩咐:“去查查竇唯昨日放學後去了何處,還有,他家中近日可有異常。”
等青硯離開,他出去讓人喚來沈長風,開門見山:“長風,竇唯當真是回老家了?”
四下無人,沈長風不做隱瞞,“學生也不知,之前和竇唯約定過,若他沒來上學就用祖母過世的藉口。”
實際上,竇唯的祖父母都在他家獲罪被貶後,受不住打擊先後過世。當時朝中上下內亂,無人在意這等小事。
謝臨洲眉心微蹙,“你與他關係好,可知他到底去什麼地方?或是平時愛去什麼地方?”
沈長風搖頭,“近來家中生意被打壓,家父為此日夜操勞吃不下飯,學生一心顧著家裡那兩畝三分地,並不知他去了哪兒。若是平時,他愛到城外的山間田野去閒逛。”
大周朝雖無重農抑商之說,但士農工商還是以‘士’為尊、‘商’為末,等級次序嚴明難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不僅是對‘士’階層價值的極致推崇,更是整個社會階層流動的核心邏輯。
像沈長風這等商戶人家,進國子監若無真憑實需有豐厚的家底。
謝臨洲心中瞭然,竇唯的事情有青硯去調查,他聽到學子的話,仔細一問:“你家中發生了何事?可否告知?”
若他能幫上忙肯定會幫。
沈長風微微歎氣,眉頭緊蹙,神色間滿是無奈與疲憊,“夫子,您與學生的關係,學生也不做任何隱瞞。學生家是做藥材生意的。
近來,城中幾家同行聯合起來,惡意壓低藥價,還到處散佈謠言,說我家的藥材以次充好、來路不明。那些老主顧們聽了風言風語,紛紛取消訂單,致使庫存積壓如山,資金周轉陷入僵局。
家父四處奔走,拜訪藥行公會的長老,試圖討個公道,可對方勢力盤根錯節,處處推諉,至今毫無解決辦法。”他隻知道片麵,說的也隻是片麵。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憤懣,“我瞧著,他們就是覬覦我家在城北新發現的優質藥田,想逼我們低價轉讓,好獨吞那片產地,徹底將我家擠出藥材行當。”
他家中生意不止藥材,若隻是藥材,沈父不會這般心力憔悴,自顧不暇。
前日,沈長風站在書房外的迴廊下,好幾次看見管家捧著沉甸甸的賬本躬身退出來,往常直挺的脊背有些佝僂。
往日這個時辰,父親總會在窗前擺弄那盆養了十年的文竹,偶爾哼起的江南小調。可如今,書房的窗欞緊閉多日,隻漏出些微昏黃的燈火連父親咳嗽、說話的聲音都不如往常洪亮。
“長風少爺。”沈管家擦著額角的汗,見他站在這兒,腳步頓了頓,欲言又止。
沈長風壓下心頭的疑慮,輕聲問:“父親今日可有進食?”
“粥都溫了七八回,老爺草草吃幾口就埋頭做事。”
沈管事歎了口氣,目光掃過院角那輛蒙著黑布的馬車,馬車是昨夜從碼頭方向悄悄駛進來的,車輪上河泥還未乾。
他思來想去,終於出聲:“方纔碼頭來的人還在偏廳等著,說……說南邊的貨船又被扣了。”
“貨船?”
沈長風猛地擡頭。
沈家的藥材生意一向走陸路,從川蜀經陝甘到京都,從未涉及水路。
作者有話說:
----------------------
阿朝:謝夫子,是我,我一直看著你呢。
謝臨洲:可能是我自己出幻覺了。
-
講課內容引用於百度百科,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