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修煉下山 第54章 保定直隸總督署
顧傾城被他逗笑,輕輕推了他一下:“就你懂得多!不過,真的很神奇,對吧?”
“確實神奇。”陳曉陽握住她空著的那隻手,她的手有些微涼,他便用掌心將其包裹住,“我們往裡麵走走,裡麵應該更精彩。”
越往溶洞深處走,景觀越發壯麗。巨大的鐘乳石從洞頂垂落,與地麵向上生長的石筍遙相呼應,有的已經連線在一起,形成了氣勢恢宏的石柱。洞內的燈光也逐漸豐富起來,五顏六色的燈光打在形態各異的鐘乳石和石筍上,將這裡裝點得如夢似幻,彷彿進入了一個光怪陸離的地下宮殿。
他們看到了“仙女下凡”,那鐘乳石酷似一位衣袂飄飄的仙子,正款款而來;也看到了“龍宮寶殿”,巨大的石幔垂落,如同宮殿的帷幕,石筍林立,仿若殿內的神兵儀仗。
顧傾城不時停下腳步,用手機拍下這些奇景,嘴裡嘖嘖稱奇。陳曉陽則在一旁耐心地陪著她,偶爾為她講解幾句導遊詞上看到的知識,或者在她差點被濕滑的地麵滑倒時及時扶住她。
走到一處相對開闊的平台,這裡可以俯瞰下方一片由石筍和石柱構成的“林海雪原”,燈光打在上麵,銀裝素裹,蔚為壯觀。兩人依偎在一起,感受著這份來自地心深處的寧靜與震撼。
“還記得上次來,我們也是在這裡休息的。”顧傾城靠在陳曉陽的肩膀上,聲音輕柔,“時間過得真快啊。”
“是啊,”陳曉陽低頭看著她,眼中滿是溫柔,“但和你一起看風景的心情,一直都沒變。”
顧傾城抬起頭,迎上他的目光,兩人相視一笑,眼中的情意無需多言。手電筒的光束靜靜地落在他們緊握的手上,也照亮了彼此眼中的光芒。
溶洞內的流水聲、水滴聲,以及遠處其他遊客若有若無的驚歎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獨特的溶洞交響曲。顧傾城和陳曉陽就這樣牽著手,在這片億萬年形成的自然奇觀中,慢慢走著,感受著時間的厚重與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享受著屬於他們兩人的靜謐與美好。木蘭溶洞,不僅見證了地質的變遷,也記錄下了他們之間溫暖的點滴。
顧傾城和陳曉陽再次來到了這座充滿曆史韻味的保定市高碑店市民俗博物館。這裡的建築風格獨特,古色古香,彷彿將人們帶回到了過去的時光。
他們走進博物館的大門,迎麵而來的是一座古老的牌坊,上麵刻著精美的圖案和文字,讓人不禁感歎古人的技藝之高超。穿過牌坊,便是一個寬敞的庭院,庭院裡種滿了各種花草樹木,綠意盎然,給人一種清新宜人的感覺。
顧傾城和陳曉陽漫步在庭院中,欣賞著周圍的美景,感受著這裡的寧靜與祥和。不一會兒,他們來到了博物館的主展廳,這裡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民俗文物,有古老的農具、傳統的手工藝品、還有一些反映當地民俗風情的圖片和文字介紹。
顧傾城對這些民俗文物非常感興趣,她仔細地觀察著每一件展品,不時向陳曉陽請教一些問題。陳曉陽則耐心地為她解答,兩人一邊欣賞著展品,一邊交流著對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氣氛十分融洽。
秋意漸濃,天高雲淡,正是出遊的好時節。顧傾城和陳曉陽這對好友,再次踏上了尋訪自然奇觀的旅程。這一次,他們的目的地是被譽為“北方奇山”的保定市白石山雲盤洞自然風景區。車子沿著蜿蜒的山路盤旋而上,窗外的景緻也漸漸由平原的開闊轉為山巒的疊嶂。空氣中似乎也彌漫開一股清冽而濕潤的氣息,夾雜著草木的芬芳,讓人心曠神怡。
“還記得我們上次一起來白石山,還是幾年前呢,”顧傾城望著窗外飛速掠過的奇峰怪石,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當時就覺得這裡的雲海和玻璃棧道太震撼了,這次聽說雲盤洞這邊也開發得更好了,特意再來探探。”
陳曉陽握著方向盤,嘴角也噙著笑意:“可不是嘛,我一直惦記著這兒的‘奇鬆、怪石、雲海、溶洞’四絕呢。尤其是雲盤洞,上次時間倉促沒來得及細逛,這次咱們可得好好領略一下它的神秘。”
終於,車子抵達了風景區入口。一下車,一股沁人心脾的涼意便撲麵而來,驅散了旅途的疲憊。抬頭望去,白石山以其獨特的大理岩峰林地貌赫然矗立,山體潔白如玉,在秋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奇峰羅列,層巒疊嶂,宛如一幅氣勢磅礴的水墨丹青。
他們隨著人流,沿著修建完好的木棧道緩緩向上。山路兩旁,古鬆蒼翠,怪石嶙峋。有的巨石如猛獸盤踞,有的如仙人指路,形態各異,惟妙惟肖,讓人不得不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偶爾傳來幾聲清脆的鳥鳴,更添了幾分山林的幽靜。
行至山腰,視野豁然開朗。遠處的山巒在薄霧中若隱若現,近處的山峰則棱角分明,壁立千仞。若是運氣好,或許還能看到山間雲海翻騰的壯麗景象,那雲霧如同輕紗般纏繞在山間,變幻莫測,恍若仙境。顧傾城忍不住停下腳步,拿出手機拍下這如畫的風景,連連讚歎:“太美了!比記憶中還要壯觀!”
陳曉陽則對路邊的指示牌更感興趣:“看,前麵就是雲盤洞了!據說這個洞深不可測,裡麵鐘乳石千奇百怪,還有地下暗河呢。”
兩人加快了腳步,穿過一片茂密的灌木叢,眼前果然出現一個巨大的洞口。洞口上方,“雲盤洞”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赫然在目,周圍雲霧繚繞,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洞口涼氣森森,與外界的溫暖形成鮮明對比。
他們深吸一口氣,帶著好奇與期待,並肩走進了雲盤洞。洞內光線昏暗,奇石遍佈,鐘乳石、石筍、石柱等千姿百態,在五彩燈光的映照下,如夢似幻,彷彿進入了一個地下宮殿。水滴從洞頂滴落,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響,在寂靜的洞穴中回蕩。
“哇,你看那個像不像倒掛的蝙蝠?”顧傾城指著一處鐘乳石驚歎道。
“還有那個,像不像一尊佛像?”陳曉陽也指著另一處奇景回應。
兩人一邊走,一邊驚歎於大自然的造化之神奇,時而低聲交談,時而駐足凝視,沉醉在這幽暗而瑰麗的世界裡。
白石山的雄奇險峻,雲盤洞的神秘幽深,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次故地重遊,不僅重溫了舊時光的美好,更發現了新的驚喜與感動。顧傾城和陳曉陽相視一笑,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滿足與愉悅。這不僅是一次風景的欣賞,更是一次心靈的放鬆與滋養。在這片神奇的山水間,他們的友誼也如同山間的青鬆,愈發堅韌長青。
秋日的陽光帶著幾分和煦,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保定市阜平縣那片熟悉的山巒之間。蜿蜒的山路兩旁,樹葉已染上深淺不一的金黃與橙紅,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草木清香和一絲若有若無的煙火氣。顧傾城深吸一口氣,眼中漾起溫暖的笑意,側頭看向身旁的陳曉陽:“曉陽,你看這山路,是不是和我們上次來的時候,又有些不一樣了?”
陳曉陽推著一輛半舊的自行車,車後座上簡單地綁著他們的行囊,聞言也笑了:“是啊,上次是初春,滿山還都是嫩綠,現在倒是層林儘染,彆有一番景緻。”他的目光望向遠處雲霧繚繞的山坳,“不過,大佛寺的方向,我可沒忘。”
兩人相視一笑,腳下的步伐也輕快了許多。對於他們而言,阜平的大佛寺不僅僅是一座古老的寺廟,更像是一個承載著特殊記憶的老友。或許是這裡的寧靜古樸,或許是這裡曾給予他們的慰藉與啟示,讓他們在時隔數年後,再次踏上了這片土地。
山路漸陡,鳥鳴聲也愈發清晰。轉過一道彎,前方豁然開朗,一座依山而建的寺廟輪廓漸漸映入眼簾。飛簷翹角,在秋陽下泛著沉穩的光澤,那便是大佛寺了。寺廟前的幾棵古槐,枝繁葉茂,雖曆經滄桑,卻更顯遒勁。
“到了。”顧傾城輕聲道,眼中難掩激動。她依稀記得,上次離開時,寺裡的老住持還送了他們每人一串開過光的菩提子。
陳曉陽放下自行車,活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肩膀,目光落在寺廟那扇略顯斑駁的朱漆大門上。門上的銅環曆經歲月摩挲,已光滑鋥亮。他上前一步,輕輕叩響了門環。
“咚……咚……”厚重的門聲在山穀間回蕩,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悠遠。
不多時,門“吱呀”一聲被拉開,一位身著灰色僧袍的小沙彌探出頭來,見是兩位陌生的訪客,合十問道:“阿彌陀佛,兩位施主從何而來?來我寺有何貴乾?”
顧傾城回以溫和的笑容,亦合十道:“小師父您好,我們是從外地來的,久聞大佛寺盛名,特來拜訪,也想為家人和自己祈福。”
小沙彌打量了他們片刻,見二人氣質平和,並無惡意,便側身讓開:“施主請進,方丈師父正在前殿誦經,稍後便可拜見。寺內清淨,還望施主莫要喧嘩。”
“多謝小師父。”顧傾城與陳曉陽道了謝,邁步走進寺內。
踏入山門,一股濃鬱的檀香氣息撲麵而來,瞬間滌蕩了旅途的疲憊。寺內古柏參天,香火嫋嫋,幾座古樸的殿宇錯落有致地分佈在院落之中,飛簷鬥拱,雕梁畫棟,雖不奢華,卻處處透著歲月的沉澱與禪意的寧靜。偶有幾聲鐘磬之聲從遠處傳來,悠遠而空靈。
他們沿著青石板鋪就的小徑緩緩前行,欣賞著寺內的景緻,也感受著這份難得的靜謐。顧傾城看著殿前虔誠跪拜的香客,輕聲道:“每次來到這裡,心都會特彆靜。”
陳曉陽點點頭,目光落在不遠處一位正在清掃落葉的老僧身上,老僧動作緩慢而專注,彷彿整個世界隻剩下手中的掃帚和地上的落葉。“是啊,這裡的一切,都讓人不自覺地放慢腳步。”
他們知道,這次故地重遊,不僅僅是為了重溫舊夢,更是為了在這喧囂的塵世中,尋得一份內心的安寧與力量。大佛寺,這座靜默矗立在群山之中的古刹,正以它獨有的方式,迎接著這兩位遠道而來的故人。他們的故事,也將在這片寧靜的土地上,繼續悄然書寫。
暮色四合,夕陽的金輝給古老的保定城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顧傾城與陳曉陽並肩站在直隸總督署那厚重的朱漆大門前,仰頭望著門額上“直隸總督部院”六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一時都有些出神。這已經是他們第二次踏足此地了,上一次還是幾年前的初春,柳絮紛飛,庭院深深,留給他們的是不儘的感慨與對曆史的遐思。
“時間過得真快,”顧傾城輕輕歎了口氣,聲音裡帶著幾分物是人非的悵惘,“還記得上次來,我們在這裡討論李衛的機敏,也惋惜裕祿的末路。”她穿著一件素雅的旗袍,更襯得身姿窈窕,眉宇間那股淡淡的書卷氣與這古建的沉靜氛圍相得益彰。
陳曉陽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鏡片後的目光深邃而悠遠,彷彿穿透了眼前的紅牆綠瓦,看到了百餘年前的風雲變幻。“是啊,每一次來,都有新的感觸。這總督署,就像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塊磚瓦,每一株草木,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過往。”他頓了頓,側頭看向顧傾城,嘴角露出一抹溫和的笑意,“你看這門兩側的石獅,依舊是那般威嚴,彷彿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一方院落,也守護著一段段塵封的記憶。”
他們隨著稀疏的遊人,緩緩步入署內。穿過儀門,便是寬闊的甬道,兩側古柏參天,枝繁葉茂,投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草木清香和曆史的塵埃味。甬道儘頭,便是氣勢恢宏的大堂,也就是“公生明”牌坊所在之處。
“‘公生明,廉生威’,”顧傾城輕聲念出牌坊上的字,目光變得凝重,“這六個字,是曆任總督的座右銘,也是無數百姓對官員的期盼。可惜啊,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人?”她的指尖輕輕拂過牌坊冰冷的石柱,彷彿能感受到那些在權力巔峰掙紮、沉浮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