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修煉下山 第55章 保定竇綰墓
遊船行至湖心,視野更為開闊。四周群山連綿起伏,形態各異,有的如利劍直插雲霄,有的如巨獸盤踞湖畔,有的則平緩舒展,線條柔和。偶有幾隻水鳥掠過水麵,激起一圈圈漣漪,而後又消失在遠方的天際線下,更添了幾分靈動與野趣。陽光透過薄雲灑下,光影在山水間變幻,使得眼前的景色時而濃墨重彩,時而淡雅清新,宛如一幅流動的中國山水畫。
下了遊船,兩人沿著湖邊的棧道漫步。棧道依山而建,時而平緩,時而陡峭。腳下是堅實的木板,身旁是蔥鬱的草木,耳畔是清脆的鳥鳴與潺潺的水聲。他們時而駐足欣賞湖景,時而俯身觀察路邊的野花野草,時而低聲交談,分享著此刻的寧靜與喜悅。行至一處觀景台,顧傾城停下腳步,閉上雙眼,感受著山風的吹拂,聽著湖水拍打岸邊的聲音,心中一片澄澈空明。她覺得,每一次來到易水湖,都能讓她暫時忘卻都市的喧囂與煩擾,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陳曉陽則拿著相機,從不同的角度記錄下易水湖的美。他覺得,易水湖的美不僅僅在於其山水之形,更在於其蘊含的那份古樸與靈秀。這裡曾是荊軻刺秦“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千古悲歌之地,如今卻一派寧靜祥和,曆史的厚重與自然的秀美在這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人不禁心生感慨。
不知不覺間,夕陽西下,將天邊的雲彩染成了絢麗的金紅色。落日的餘暉灑在湖麵上,波光粼粼,美不勝收。顧傾城和陳曉陽並肩站在湖邊,靜靜地欣賞著這醉人的落日湖景。
“真美啊!”顧傾城輕聲感歎,眼中滿是留戀。
“是啊,”陳曉陽點頭附和,“難怪我們會一次次地想來這裡。易水湖,真是個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暮色漸濃,兩人依依不捨地踏上了歸途。車窗外,易水湖的身影漸漸遠去,但那份寧靜、那份秀美、那份在山水間尋得的愜意與感動,卻深深烙印在了他們的心中。他們知道,易水湖,他們一定還會再來的。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重遊,更是一場與自然的對話,一次心靈的洗禮,一份友情的見證。
當秋日的陽光透過漸染金黃的枝葉,在蜿蜒的山路上灑下斑駁的光影時,顧傾城和陳曉陽的車再次駛入了保定市野三坡的地界。空氣中似乎還殘留著上次來時的清新與野趣,夾雜著淡淡的草木香和一絲若有若無的溪流氣息,讓兩人原本因旅途而略顯疲憊的精神,瞬間為之一振。
“還是這裡的空氣好啊,”顧傾城放下車窗,深深吸了一口,臉上漾起滿足的笑容,“比城裡的霧霾天舒服多了。”她的目光掃過窗外飛逝的山巒,那些熟悉的輪廓,像久違的老友,在眼前一一展開。
陳曉陽握著方向盤,嘴角也噙著笑意:“可不是嘛。還記得上次我們爬百裡峽,你累得差點耍賴不走,最後還是我連哄帶騙纔到了山頂。”他側頭看了一眼顧傾城,眼神裡滿是寵溺的回憶。
顧傾城俏臉微紅,嗔道:“那還不是因為你,非要帶我走那條最難走的‘天梯’!不過話說回來,站在山頂看到的風景,確實是無與倫比的壯麗。”她的思緒彷彿又回到了那個汗流浹背卻心潮澎湃的時刻,群山如黛,雲海翻騰,所有的疲憊都在那一刻煙消雲散。
車子沿著曲折的山路繼續前行,路邊的景色也愈發濃墨重彩。層林儘染的楓樹、黃櫨,將山穀裝點得如詩如畫,偶爾有幾株倔強的青鬆,點綴其間,更顯生機。遠處的拒馬河,像一條碧綠的絲帶,纏繞在群山之間,波光粼粼,引人遐思。
“這次我們可得好好規劃一下,”陳曉陽說道,“除了百裡峽,我還想帶你去看看魚穀洞,聽說裡麵的鐘乳石千姿百態,非常神奇。晚上再去體驗一下當地的農家院,嘗嘗他們的烤全羊和貼餅子,想想都覺得美。”
顧傾城用力點頭,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好啊好啊!我還要去拒馬河漂流,上次因為時間太緊沒玩成,一直覺得遺憾呢。對了,聽說這邊的星空特彆美,晚上我們找個開闊的地方看星星吧?”
“沒問題,都聽你的。”陳曉陽笑著應道,腳下的油門似乎也輕快了幾分。
車子穿過一個古樸的村落,村口的老槐樹下,幾位村民正悠閒地聊著天,看到他們的車駛過,還友好地揮了揮手。這淳樸的鄉情,讓兩人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野三坡,這個集雄山、碧水、奇峽、怪泉、古跡、名樹於一體的地方,對於顧傾城和陳曉陽而言,不僅僅是一個旅遊景點,更是一個充滿了美好回憶和無限期待的所在。每一次的到來,都像是與一位老友的重逢,既有熟悉的親切,又總能發現新的驚喜。
這一次,他們又將在這裡留下怎樣的故事呢?山路彎彎,前方的風景正徐徐展開,等待著他們去探索,去感受,去珍藏。
秋意漸濃,天高雲淡,顧傾城與陳曉陽二人再次踏上了前往河北保定清西陵的旅程。與往昔不同,此次故地重遊,他們心中多了幾分沉靜與對曆史的敬畏,少了些許初來時的匆匆與獵奇。
車子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駛入陵區,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歲月沉澱下來的肅穆氣息。遠遠望去,黛色的群山如巨龍般蜿蜒起伏,環抱著這片廣袤而靜謐的皇家陵寢。金黃的秋葉點綴在蒼鬆翠柏之間,為這莊嚴肅穆之地平添了幾分詩意與斑斕。
“記得上次來,還是幾年前的夏天,滿眼的鬱鬱蔥蔥,如今這秋景,又是另一番韻味。”顧傾城望著窗外掠過的景緻,輕聲感歎道。她身著一件米色風衣,長發被微風輕輕拂起,眼神中帶著一絲追憶。
陳曉陽握著方向盤,目光深邃:“是啊,四季更迭,陵寢依舊。每一次來,都感覺能觸控到不同的曆史溫度。這次,我們索性放慢腳步,好好感受一下。”
他們首先來到了泰陵——清西陵的首陵,也是雍正皇帝的陵寢。穿過巍峨的石牌坊,走過長長的神道,那些曆經風雨的石像生依然忠實地守護著這片土地。石象、石馬、文臣武將,個個雕刻得栩栩如生,神態威嚴。顧傾城駐足在一尊文臣石像前,細細端詳著他的麵部表情,彷彿想從中讀懂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
“你看這雕刻技藝,即使曆經數百年風霜,衣袂的褶皺、麵部的肌理依然清晰可見,真是巧奪天工。”陳曉陽也湊上前來,語氣中滿是讚歎。
沿著神道繼續前行,便是龍鳳門、碑亭、石像生,一路的建築恢弘大氣,佈局嚴謹對稱,彰顯著皇家的無上威儀。來到隆恩殿前,那巨大的銅鼎、銅鶴、銅鹿靜靜佇立,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奢華與莊重。殿內的梁柱高大挺拔,彩繪雖已有些斑駁,但依舊能看出當年的精美絕倫。
午後,陽光透過稀疏的枝葉灑下斑駁的光影。他們來到了被譽為“清西陵中最精美”的昌西陵。這裡是嘉慶皇帝的孝和睿皇後的陵墓。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座奇特的迴音壁和琉璃門。顧傾城站在迴音壁的一端,輕聲說了一句:“陳曉陽,你聽。”陳曉陽在另一端凝神細聽,果然清晰地聽到了她的聲音,彷彿近在咫尺。二人相視一笑,為古人的智慧而驚歎。
漫步在空曠的陵寢之中,腳下的石板路光滑而冰冷,那是歲月留下的痕跡。遠處的宮殿屋頂覆蓋著黃色的琉璃瓦,在秋日的陽光下閃耀著莊嚴而肅穆的光芒。偶爾有幾隻烏鴉從枝頭掠過,發出幾聲沙啞的叫聲,更添了幾分曆史的滄桑感。
“你說,當年這裡該是何等的繁華與戒備森嚴,如今卻如此寧靜,任人憑吊。”顧傾城輕聲道,語氣中帶著一絲悵惘。
陳曉陽望著遠處連綿的山巒,緩緩說道:“曆史就是這樣,興衰榮辱,終究都會化為塵土。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當下,從曆史中汲取智慧。”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遍了整個清西陵,將那些紅牆黃瓦染上了一層溫暖的色調。顧傾城和陳曉陽站在陵寢的最高處,俯瞰著這片沉寂而厚重的土地。他們的身影在夕陽下拉得很長,與這片古老的陵寢融為一體。這一次的清西陵之行,不僅讓他們領略了皇家陵寢的恢弘壯麗與建築藝術的精湛,更讓他們對曆史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與思考。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重遊,更像是一場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一次心靈的洗禮。他們知道,清西陵的故事,還將在歲月中繼續流傳,而他們與這裡的緣分,或許才剛剛開始。
秋意漸濃,狼牙山的峰巒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更顯巍峨。顧傾城與陳曉陽並肩站在山腳下,望著那熟悉的、直插雲霄的狼牙山主峰,心中百感交集。時隔數年,他們懷著對英雄的崇敬與對這片土地的眷戀,再次踏上了這片英雄的熱土——河北保定市易縣的狼牙山。
空氣中似乎還彌漫著當年硝煙的淡淡回響,山風拂過,彷彿在低聲訴說著那段驚心動魄的曆史。顧傾城輕輕拂去衣角的微塵,眼神中帶著一絲肅穆:“每一次來,心情都格外不同。這裡的每一塊山石,每一片草木,似乎都承載著不朽的靈魂。”
陳曉陽深吸一口氣,空氣中夾雜著山野的清新與曆史的厚重,他點點頭,目光悠遠:“是啊,‘狼牙山五壯士’的壯舉,早已融入了這座山的血脈。我們今天重遊,既是緬懷先烈,也是來汲取那份不畏艱險、寧死不屈的精神力量。”
他們沿著蜿蜒的山路拾級而上,腳下的石階被歲月打磨得光滑,卻依然堅實。沿途的鬆柏更加蒼翠挺拔,像是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片英雄的土地。顧傾城不時停下腳步,撫摸著崖壁上斑駁的痕跡,彷彿能觸控到那段崢嶸歲月的溫度。陳曉陽則拿著相機,不時拍下眼前的景緻,他想把這份莊重與壯美定格下來,更想把這份感動深深鐫刻在心底。
遠處,棋盤陀的雄姿清晰可見,那正是五壯士跳崖的地方。想到這裡,兩人的腳步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與崇敬。他們知道,接下來的攀登,不僅僅是對體力的考驗,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狼牙山,這座英雄的山,正以它獨有的方式,迎接著重溫曆史、致敬英雄的他們。
顧傾城和陳曉陽再次踏上了前往保定市滿城漢墓的旅程。相較於初次探訪時的懵懂與好奇,這一次,他們的心中更多了幾分熟稔與對曆史細節的探尋渴望。
車子沿著蜿蜒的山路行駛,兩旁的樹木鬱鬱蔥蔥,將夏日的燥熱隔絕在外,隻留下一片清涼與寧靜。遠遠地,陵山那不算巍峨卻沉穩厚重的山體便映入眼簾,彷彿一位沉默的曆史老人,靜靜守護著兩千多年前的秘密。
“還記得嗎?第一次來,我們差點在山腳下的岔路口走錯路。”陳曉陽握著方向盤,笑著對副駕駛座上的顧傾城說。
顧傾城微微頷首,嘴角漾起一抹淺笑:“當然記得,那時候對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眼睛都不夠用了。這次,我們可得好好看看那些上次沒來得及細品的文物。”她手中摩挲著一本關於漢代諸侯王陵墓製度的小冊子,眼神中充滿了期待。
進入景區,熟悉的漢白玉牌坊矗立眼前,古樸的紋飾訴說著歲月的滄桑。他們沿著石階拾級而上,空氣中似乎還彌漫著上次來時的青草與泥土的芬芳。不同於以往的熙攘人群,或許是工作日的緣故,今天的遊客相對較少,這讓他們得以更從容地沉浸在這片曆史的氛圍中。
他們首先來到了竇綰墓,也就是著名的“靖王王後墓”。走進幽深的墓道,一股涼意撲麵而來,瞬間驅散了登山帶來的燥熱。昏黃的燈光下,墓壁上的鑿痕清晰可見,那是兩千多年前工匠們一錘一鑿留下的印記,每一道痕跡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汗水。
“你看這裡的排水係統,”陳曉陽指著墓道一側不起眼的溝槽,“設計得多精巧,即使在這樣的山體中,也能有效防止雨水倒灌,保證墓室的乾燥。”
顧傾城湊近細看,眼中閃爍著讚歎的光芒:“是啊,古人的工程技術真是令人歎服。上次我們隻顧著看那些精美的玉器和金器了,忽略了這些建築本身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