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修煉下山 第3章 衡水市吉祥公園
夕陽的金輝為衡水市吉祥公園的輪廓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顧傾城和陳曉陽並肩走在灑滿落葉的林蔭道上,腳下發出輕微的“沙沙”聲,像是秋姑娘在低聲吟唱。
時隔數月,他們又來到了這裡。上一次還是初春,枝頭剛冒出嫩綠的新芽,如今已是深秋,楓葉如火,銀杏似金,整個公園都沉浸在一片絢爛的色彩之中。
“記得嗎?上次我們來,這裡的牡丹開得正豔。”陳曉陽指著不遠處一片已經凋零的花壇,眼中帶著笑意,“你還說,這牡丹雍容華貴,倒有幾分像你。”
顧傾城臉頰微紅,嗔怪地看了他一眼:“就你嘴甜。不過,這秋天的景緻,倒也彆有一番風味。你看那爬山虎,紅得像一團燃燒的火焰。”她伸出手指,指向不遠處一堵爬滿了紅色藤蔓的牆壁,陽光透過葉片的縫隙,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他們沿著蜿蜒的小徑慢慢前行,空氣中彌漫著桂花的甜香,沁人心脾。公園裡很熱鬨,有三五成群的老人在悠閒地打著太極拳,一招一式,舒緩而有力;不遠處的空地上,幾位大媽正隨著歡快的音樂跳著廣場舞,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還有父母帶著孩子在草坪上嬉戲,孩子們清脆的笑聲像銀鈴一樣灑滿了整個公園。
“找個地方坐會兒吧?”陳曉陽提議道,目光落在了湖邊的一排長椅上。
顧傾城點點頭。兩人在一張臨湖的長椅上坐下。湖麵波光粼粼,夕陽的倒影在水中輕輕晃動,偶爾有晚歸的鳥兒掠過水麵,激起一圈圈漣漪。遠處的拱橋靜靜地臥在湖麵上,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了一幅完美的圓形。
“時間過得真快,”顧傾城輕輕歎了口氣,眼神有些悠遠,“感覺上次來這裡就像昨天一樣。”
“是啊,”陳曉陽看著她的側臉,夕陽的光芒柔和地灑在她的發梢,“但每一次來,都有不同的心情,看到不同的風景。就像我們,也一直在往前走,不是嗎?”
顧傾城轉過頭,對上他溫柔的目光,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她微微一笑:“嗯,一直在往前走。有你在身邊,真好。”
一陣秋風吹過,帶來了絲絲涼意,也吹落了幾片金黃的銀杏葉,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緩緩落在他們的肩頭和腳邊。陳曉陽伸出手,輕輕拂去顧傾城發間的一片落葉,動作輕柔而自然。
他們不再說話,隻是靜靜地坐著,享受著這寧靜而美好的時光。遠處的喧囂彷彿被一層無形的屏障隔開,隻剩下彼此的呼吸和心跳,以及風吹過樹葉的簌簌聲。吉祥公園的秋色,因為這份重逢與陪伴,顯得格外動人。他們知道,這一刻的美好,將會成為心底又一段珍貴的記憶,如同這公園的四季更迭,每一次回首,都有不同的韻味。
秋日的陽光帶著一絲慵懶,透過衡水市深州市糧倉博物館古樸的窗欞,灑下斑駁的光影。顧傾城和陳曉陽並肩站在博物館那扇厚重的木門前,門上銅環在歲月的摩挲下泛著溫潤的光澤,彷彿在無聲地訴說著這裡承載的千年農耕文明與糧食故事。
“還記得上次來,還是幾年前,那會兒這裡似乎剛布展不久,許多細節還在完善。”陳曉陽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目光中帶著幾分期待與回憶,伸手輕輕推開了木門。門軸發出“吱呀”一聲輕響,像是時光的歎息,將兩人引入了一個充滿曆史沉澱的世界。
顧傾城一襲素雅的棉麻長裙,長發簡單地挽在腦後,更顯清麗脫俗。她深吸一口氣,空氣中似乎還彌漫著淡淡的穀物清香與舊木的味道,“是啊,變化應該不小。我一直對古代的倉儲智慧很感興趣,尤其是在深州這樣的農業大市,糧倉的意義更是非同尋常。”
踏入序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生動再現了深州地區從遠古先民刀耕火種、采集狩獵,到後世開墾良田、顆粒歸倉的壯闊曆史畫卷。燈光柔和地打在浮雕上,人物的表情、勞作的姿態栩栩如生。
“你看這裡,”顧傾城指著浮雕中一處描繪古人用陶罐儲存糧食的場景,“這應該是最早的‘糧倉’雛形了吧?從簡單的容器到後來複雜的倉廩係統,人類對抗饑餓、保障生存的智慧真是令人驚歎。”
陳曉陽點點頭,目光被旁邊展櫃中陳列的幾件新石器時代的陶鬲、陶罐吸引,“沒錯,這些出土的文物就是最好的見證。你看這件陶倉模型,雖然小巧,但是結構已經很講究了,有通風口,還有防止鼠患的設計。”他湊近玻璃,仔細觀察著文物旁邊的說明牌,“漢代的‘常平倉’製度,就是國家調控糧食、穩定物價的重要舉措,深州作為重要的產糧區,當年的糧倉規模一定非常可觀。”
兩人一邊走,一邊看,不時停下腳步低聲交流。在“曆代糧倉形製”展區,微縮景觀複原了不同朝代的糧倉樣式:從周代的“委積”,到隋唐的“含嘉倉”,再到明清時期深州本地的“義倉”、“社倉”。那些高大的倉房模型,有的設有防潮的台基,有的配備了通風的窗欞,有的還設計了便於計量和取糧的通道,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
“這個深州清代義倉的模型做得真精緻,”顧傾城指著一個帶有院落和門樓的模型說,“旁邊的文字介紹說,當時義倉由地方士紳管理,豐年儲糧,荒年賑濟,在穩定地方社會方麵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陳曉陽則對展櫃中一組古代糧食加工工具更感興趣,“你看這些石磨、風車、碾子,都是咱們老祖宗加工糧食的好幫手。以前在農村老家,我還見過類似的老物件,隻是沒想到它們有這麼悠久的曆史。”
轉過一個彎,展區的主題切換到了“近代糧食生產與倉儲變革”。黑白照片記錄了民國時期深州地區農民勞作的場景,鏽跡斑斑的舊式農具、糧票、布票等展品,將兩人的思緒拉回了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
“糧票!”顧傾城拿起一張放大的糧票複製品,“我小時候聽父母講過,那時候買糧食都得憑這個,真是時代的印記啊。”
“是啊,”陳曉陽感慨道,“現在物資極大豐富,超市裡琳琅滿目,再也不用為糧食發愁了。這背後,是農業科技的進步,也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有力保障。”
最後,兩人來到了現代糧倉的多媒體展示區。巨大的螢幕上,現代化的智慧糧庫儘收眼底:高大的鋼結構倉房、自動化的裝卸裝置、精準的溫濕度控製係統、無人機巡倉……科技感十足的畫麵與之前古樸的糧倉模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真是日新月異啊,”顧傾城看著螢幕上糧食從收割、運輸、倉儲到加工的全流程智慧化管理,眼中閃爍著讚歎的光芒,“古代糧倉靠的是經驗和人力,現代糧倉則更多地依賴科技和資料,這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更有效地保障了糧食的質量和安全。”
陳曉陽深有同感:“深州作為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倉博物館不僅是對曆史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它讓我們看到了糧食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為博物館的輪廓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顧傾城和陳曉陽走出博物館,心中都充滿了沉甸甸的收獲感。這次重遊,不僅讓他們對深州乃至中國的糧倉曆史有了更係統、更深入的瞭解,更讓他們對“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句古語有了切身體會。那些凝固在文物和曆史中的智慧與汗水,將激勵著他們更加關注腳下這片土地的豐饒與未來。
暮色四合,衡水市弘覺寺的飛簷翹角在最後一抹霞光中勾勒出沉穩而古樸的輪廓。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混雜著初秋傍晚微涼的草木氣息,讓人心神一寧。
顧傾城攏了攏身上的薄外套,目光掃過寺門前那對飽經風霜的石獅,嘴角勾起一抹似有若無的淺笑:“陳兄,許久沒來,這弘覺寺似乎又添了幾分清幽。”
她身旁的陳曉陽,一身素雅長衫,手中把玩著一串菩提子,聞言也抬眼望去。寺廟的山門在漸暗的天色下顯得愈發莊嚴肅穆,門楣上“弘覺寺”三個鎏金大字,雖曆經歲月洗禮,卻依舊透著一股浩然正氣。他深吸一口氣,彷彿要將這寺中獨有的寧靜吸入肺腑,才緩緩開口:“是啊,自上次一彆,已近三年。還記得那時我們為了追查‘往生玉玨’的線索,在此寺中盤桓數日,鬨出不少動靜,想來主持大師還記著我們呢。”
顧傾城輕笑一聲,憶起往昔:“那位靜慈大師,佛法精深,目光如炬,倒是個妙人。隻可惜我們塵緣未了,俗事纏身,無法在此清修。”她頓了頓,眼神變得深邃,“這次再來,不知又會有何際遇。”
兩人相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幾分探尋與期待。他們並肩踏上門前的青石板路,每一步都似踏在時光的脈絡上。石板被無數香客的腳步磨得光滑,縫隙間生出幾簇頑強的青苔,在微弱的光線下泛著濕潤的光澤。
寺內已經響起了晚課的鐘聲,悠揚而深遠,回蕩在整個寺院,滌蕩著人心。偶爾有晚歸的僧人,身著灰色僧袍,雙手合十,低眉順眼地從他們身邊走過,口中低聲念誦著經文,神情肅穆而平和。
顧傾城放緩了腳步,側耳傾聽著那梵音鐘聲,心中的煩躁與焦慮似乎也隨之漸漸消散。她看向陳曉陽:“這鐘聲,總能讓人靜下心來。”
陳曉陽點頭附和:“佛門清淨地,確有其獨到之處。希望這次,我們能在這裡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兩人不再多言,隻是沿著蜿蜒的迴廊,朝著寺院深處走去。廊外的庭院裡,幾株古老的銀杏樹枝繁葉茂,金黃的葉子在暮色中輕輕搖曳,偶爾有一兩片飄落,無聲地鋪在地上。遠處的殿堂裡,燈火星星點點,誦經聲隱隱約約傳來,一切都顯得那麼寧靜而悠遠。
他們的身影,在弘覺寺古樸的背景下,彷彿也融入了這幅沉靜的畫卷之中,隻留下兩道探尋的足跡,在這方清淨世界裡,悄然延伸。
暮色四合,衡水市紫石街的青石板路被夕陽的餘暉染上了一層溫暖的橘黃。顧傾城攏了攏身上的米色風衣,腳下的高跟鞋踩在略有凹凸的石板上,發出清脆而有節奏的聲響,在漸漸熱鬨起來的街市中,倒也彆有一番韻味。她微微側頭,看向身旁並肩而行的陳曉陽,他今天穿了件簡單的休閒襯衫,袖口隨意地挽到小臂,少了幾分平日的淩厲,多了些許溫和。
“記得上次來,還是三年前的冬天,”顧傾城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感慨,目光掃過街邊那些既熟悉又似乎有些陌生的店鋪,“那時候這條街好像還沒這麼熱鬨,好多老店都還在。”
陳曉陽順著她的目光看去,街角那家曾經賣糖畫的老師傅攤位似乎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裝修新潮的奶茶店,飄出陣陣甜膩的香氣。“是啊,城市發展快,老街也在變。不過你看,前麵那家‘李記鹵煮’還在,你以前每次來都唸叨著要吃他們家的火燒。”
顧傾城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那家老字號的鹵煮店依舊在老位置,暗紅色的木質招牌被歲月打磨得愈發溫潤,門口已經開始排起了不長的隊伍,氤氳的熱氣中夾雜著濃鬱的鹵香,一下子就勾起了她的食慾和回憶。
“饞蟲都被你勾出來了,”顧傾城輕笑一聲,眼角彎彎,“等會兒可得好好嘗嘗,看看還是不是當年的味道。”
兩人放慢腳步,並肩走著。街邊的路燈次第亮起,昏黃的光線灑在他們身上,拉出兩道長長的影子。偶爾有騎著電動車的居民按著清脆的鈴聲擦肩而過,還有孩子們嬉笑打鬨的聲音從巷弄深處傳來。紫石街保留了不少古建築的風貌,飛簷翹角,雕梁畫棟,與街邊新潮的店鋪交相輝映,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活力。
顧傾城的目光被一家擺滿了衡水老白乾酒壇的店鋪吸引,那些古樸的陶壇整齊地碼放在門口,散發著歲月沉澱的醇香。“衡水老白乾,這可是地方名片。”
“嗯,回頭帶兩瓶正宗的回去,”陳曉陽介麵道,語氣自然,彷彿隻是隨口一提,卻又帶著不容置疑的體貼,“你爸不是喜歡小酌兩杯嗎?”
顧傾城心中一暖,點了點頭,沒有說話。她知道,陳曉陽總是這樣,不經意間就能記住她的喜好和家人的點滴。
晚風輕輕拂過,帶著街邊小吃攤飄來的各種香味——烤串的孜然香、炸糕的甜糯香、還有剛出爐的芝麻燒餅的焦香,混合在一起,構成了紫石街獨有的煙火氣。顧傾城深吸一口氣,臉上露出了放鬆的笑容。
“真好,”她輕聲說,“又來到這裡了。”
陳曉陽轉頭看著她被燈光映照得柔和的側臉,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有懷念,有珍惜,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期待。他輕輕“嗯”了一聲,聲音低沉而溫柔:“是啊,我們又來到了,紫石街。”
夜色漸濃,紫石街的燈火愈發璀璨,顧傾城和陳曉陽的身影,在這條充滿故事的老街上,繼續緩緩前行,他們的影子被路燈拉得很長很長,彷彿要一直延伸向未知的未來。而那些過往的記憶,此刻也如同這街景一般,在他們心中徐徐展開,與眼前的現實交織在一起,醞釀著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