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帝國興亡史 第88章 遍地英烈
西夏軍隊馬蹄所過之處儘是一片塵土蔽日的恐怖景象,此時出現在宋軍麵前的不再是之前跑得比兔子還要快的西夏潰兵,而是在此養精蓄銳多時且是由李元昊本人所親自統帥的西夏十餘萬大軍!
任福手裡這支宋軍還不到一萬人且是人困馬乏,對麵的西夏人不但是以逸待勞且兵力還是宋軍的十倍,此時的好水川似乎又變成了延州城外的三川口,任福幾乎是完全複製了劉平的命運。比劉平更慘的是,任福與敵軍之間沒有諸如大河之類的地理隔阻,西夏人隻需要一個衝鋒就可以瞬間殺到他的麵前。
宋軍為什麼就這麼蠢?怎麼就會重複掉進同一個人所挖的同一個坑裡?當年李繼遷總是在交戰之時佯裝敗北,宋軍一路狂追,然後被李繼遷的伏兵殺得屍橫遍地,就是這麼看似小兒科的一個小伎倆李繼遷卻屢試不爽,原因又是何在?都是因為輕敵和自大啊!總以為李繼遷是小土匪,總覺得李元昊不過是蠻夷大酋長,總是鄙視彆人的智商和謀略,總是以天朝上國的天兵天將而自居,可世間很多事實都證明瞭一個定理:一個人自以為是的程度與他最終遭受羞辱的程度往往是呈正比的。
然而,眼下說這些已經毫無用處,西夏人這一次一反常態地沒有選擇陣後而戰,而是直接就馬不停蹄地朝宋軍衝殺而來。麵對眼前這萬馬奔騰的衝殺場麵,宋軍全軍上下在最初的時候都無不膽戰心驚,西夏人這一次實在是太狠毒了,他們就連給宋軍結陣迎敵的時間都沒給。
率先從恐懼和慌亂中回過神來的是宋軍的先鋒主將桑懌,眼前這場景讓他很清楚地知道這一天註定將是自己命中的歸宿之日。麵對死亡,他在這一刻選擇了坦然受之。為了給身後的大軍贏得結陣迎敵的時間,桑懌就如延州之戰時的猛將郭遵一樣抱定著必死之決心帶領著所部的少量人馬衝向了迎麵而來的西夏前鋒。可是,西夏人實在是太多了,桑懌雖然勇氣可嘉,但在這平坦的曠野之中西夏人的騎兵大陣很快就將桑懌等人給完全吞沒了。緊接著,西夏人就如狂暴的海潮再又開始侵襲任福的本部人馬,而此時的任福正在試圖結陣禦敵。一切都來不及了,宋軍隻能在西夏人的鐵甲騎兵麵前中與敵人近身殊死力搏。
這一天,人數處於絕對劣勢的宋軍從早上的辰時一直與西夏的鐵甲騎兵鏖戰至午時,但在堅持了一整個上午之後,宋軍開始顯現出明顯的敗象。不能再繼續硬拚下去了,任福環顧戰場之後發現身後不遠處的一座大山可以作為繼續抵抗敵軍的壁壘,於是他下令全軍上山據險而守,可是任福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李元昊早就在山上埋下了伏兵。
或許任福這一生永遠都不會承認,可事實上他確實在軍事謀略和戰術上無法與李元昊比肩,彆說是他任福,即使是韓琦和夏竦之輩也是在這方麵被李元昊遠遠地甩在了身後。如果戰場是一個拳擊擂台,那麼李元昊與這些人相比根本就不是處在同一個重量級彆。
當宋軍氣喘籲籲地爬到半山腰時,隨著西夏中軍大營的兩支令旗的相繼揮動,此前一直隱藏在山頭之上的西夏伏兵從山頭的東西兩側如凶狠的狼群一般猛地竄了出來。居高臨下的西夏人隨即以俯衝之勢向累得隻剩下半條命的宋軍發起了攻擊,慌亂之中宋軍的很多人都在返身逃命的途中墜崖而死。
任福在山腳下親眼目睹了宋軍這次從上山到敗亡的整個過程,可他完全沒有時間去為此而悲痛,因為西夏人顯然並不打算就此收手,他們想要的結果是將眼前的這些宋軍給殺個片甲不留。為此,李元昊下令數千西夏精銳騎兵繞道至仍在奮勇抵抗的宋軍身後以此徹底斷絕宋軍的退路。
最後的廝殺終於是來臨了!
身為全軍的主將,任福帶著自己的兒子任懷亮與手下的士兵同敵展開了最後的決戰,說是決戰其實不過是宋軍的榮譽之戰,他們已是處於必敗之死局,而這必死的決心則是讓他們的戰鬥力空前高漲。普通的士兵如此,主帥亦是如此,宋軍的將士一個個相繼倒下,而任福也是先後身中十餘箭但卻仍在奮勇殺敵,宋軍中的每一個人此時都已經是殺紅了眼。激戰中,宋軍的一名將校請求任福自免並誓言他和身邊的士兵都願意拚死護衛任福殺出重圍,但任福的回答是:“吾為大將,兵敗當以死報國耳!”
言罷,任福揮動起手裡的四刃鐵鐧再次衝向了西夏的軍陣之中。這一天的任福是其人生中最為英勇、最為激情壯懷的一天,他斬敵無數卻也負傷多處,鮮血浸透了他的戰袍,塵土遮蓋住了他滄桑卻又堅毅的麵龐,唯一不變的是他的那顆絕不屈服於敵的決心。然而,這一天的戰鬥沒有奇跡發生,任福戰至最後終於力竭,致命的一擊來自於西夏人的一把鐵槍,這一槍從任福的左頰刺入再又斷其咽喉,任福就此壯烈殉國。任福的兒子任懷亮隨後也戰死於陣中,這一支宋軍最終全軍覆沒。
激戰仍在繼續!
在消滅了任福所部之後,西夏人集中所有兵力猛攻與任福相距五裡之外的姚家川,這裡是朱觀和武英所率領的另一支宋軍。他們本是要與任福合兵一處的,但在戰鬥剛一打響他們便與任福被西夏人死死隔離,任福所部被全殲之後他們開始承受所有西夏軍隊的圍攻。雙方又是兩個時辰的激戰,人數僅僅隻有數千的這支宋軍其戰陣最後終於是被西夏大軍所衝破,宋軍由此全麵被動。
此時已是身負重傷的武英知道今日之戰已是無法逆轉,他找到隨軍出征的慶州通判耿傅並勸其突圍而出:“我乃武將自當戰死於沙場,你是文官,戰敗也無需擔責,你趕快突圍,沒必要跟著我們一起死在這裡!”
一旁的朱觀也勸耿傅趕緊撤離,然而值此全軍危亡之際耿傅雖是一介文人卻也不失為一血性男兒,全軍危殆他也不願意獨自苟活。他沒有聽從武英和朱觀的勸告,反而縱馬直入敵陣之中與敵廝殺。最終,耿傅身中數槍氣絕而亡!
一介文官乃是如此,宋軍中的這些在屍山血海裡走出來的將士又豈是貪生怕死之輩。戰至下午的申時,宋軍的士卒已是死傷殆儘,而軍中的高階將領也相繼陣亡:武英壯烈戰死,戰前特意率領兩千騎兵前來增援武英的渭州都監趙律也戰死,羊牧隆城酒稅官訾斌、陝西部押兵士李簡、柔遠寨主王慶、鎮戎軍監押李禹亨、三川寨監押劉鈞等人全部戰死,這一部分宋軍唯有朱觀最後率領千餘人成功地突圍而出。
除了任福和武英這兩部人馬之外,這一天在另一處戰場上宋軍也是近乎於全軍覆沒。當任福與西夏大軍激戰於好水川時,駐守在羊牧隆城的王珪帶領所部四千餘人趕來馳援。然而,當王珪到達戰場時,任福所部已經被西夏人圍得是密不透風,王珪隻能從遠處依稀望見宋軍的軍旗仍然在戰陣中頑強地迎風飄蕩。
正在全力圍攻任福的西夏人並沒有主動攻擊王珪所部,隻是將他們給隔離在戰場之外。一個難題就此擺在王珪的麵前,數以十萬計的西夏人就像是一頭凶猛的老虎正在撕咬自己的同伴,而他和自己幾千士兵卻隻能遠遠地望著。
在之前講述宋遼戰爭時我們也曾提到過類似的比喻,當你看到自己的同伴正在被一頭老虎撕咬,而你會怎麼辦?你可以趁機遁走,你也可以不顧生死地前去救援自己的同伴,但最後的結局肯定是你們都會相繼葬身於虎口之下。王珪最終的選擇是後者,他命令手下的士兵去衝擊擺在他們麵前的這道嚴陣以待且如銅牆鐵壁一般的西夏軍陣。可是,在連續衝擊了幾次並付出了很大的傷亡之後,宋軍還是沒有擊破西夏人擋在他們麵前的這厚重的鐵甲大陣。
就在王珪下令再次衝擊之時,他卻見軍中竟無人出陣。在這如同主動送死的命令麵前,他的士兵們都害怕了,如此衝鋒不但救不出任福,反而還會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見此情形,王珪大怒,他下令讓自己的親兵將幾個畏縮不前的軍校給就地斬首以正軍法。
殺完人之後,王珪並未體會到絲毫的快感,反而是越加悲痛。他何嘗不知道這道進軍命令的瘋狂和荒誕,可他是一個軍人,一個真正的戰士,他絕不能在戰場上對自己的戰友見死不救。這些被斬的軍校都是曾經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他們沒有死在敵人的刀口下,反而死於他的手中,他的心中能不悲憤和痛惜嗎?
已經決定今日要以死報國的王珪跳下了戰馬,他麵對京城開封的方向跪地而拜:“陛下,臣非負國,實乃力不能也,今獨有死爾!”
說完,王珪再又翻身上馬親領士卒開始一次又一次地衝擊西夏人的大陣。如果史書的記載沒有誇大,那麼王珪可謂稱得上是宋朝的第一猛將,乃至於是中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近戰第一人。史稱其在率軍衝鋒的過程中先後擊殺數百敵軍,以致於他手中的鐵鞭都在不斷地揮舞抽打中被打得扭曲變形,而他的手掌也因此而破裂出血,但即使如此他仍然在奮勇殺敵。此戰中,王珪的戰馬先後被西夏人射殺了三匹,最後他實在是找不到良馬就翻身躍上了一匹下等劣馬再又衝入了敵陣之中。
這是王珪在這場戰鬥中所乘的第四匹戰馬,也是最後一匹,就是在這最後一次的衝殺中,王珪左衝右突又再擊殺數十名敵軍。然而,王珪終究是個凡人,他再怎麼神勇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他最終的命運是被西夏人的一支流箭射中了眼睛。這一箭力道十足直接刺入了王珪的大腦,王珪隨即翻身落馬,在被抬入營中後不久,王珪終因傷重而亡!
烈哉,王珪!偉哉,王珪!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好水川之戰雖然有三處戰場,但按照時間點來算,最先與敵接戰的是任福,然後是武英,而王珪應該是在任福兵敗身死之後才戰死身亡。也就是說,李元昊一麵在主攻任福,另一麵又在分兵攻打武英,同時還死死地把王珪給隔離在了主戰場之外。我們可以說李元昊此戰勝之不武,是在以眾淩寡,但戰場豈是講究公平和公正的地方,這裡隻論成敗輸贏。從這一點上來說,李元昊在這一戰裡的表現堪稱是一個極其優秀的軍事戰術家,而從整個戰役的開始謀劃階段到宋軍最後幾乎全軍覆沒的過程來看,李元昊更是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優秀的軍事戰略家。在戰略上他完勝韓琦,在戰術上,他又完勝任福。
回到戰場。
這一天的戰鬥隨著朱觀帶領千餘名宋軍成功突圍而漸趨尾聲。日暮時分,朱觀所部逃至一處民居點。西夏人的追兵隨後而至,宋軍憑借土牆的掩護以弓箭急射之,西夏人一時間無法推進。可是,這樣下去宋軍終有箭矢耗儘的時候,眼看勢窮之際,宋軍迎來了自己的救兵,涇原路部署兼秦鳳路的兵馬總管王仲寶帶領秦鳳路的宋軍適時趕到了戰場。在宋軍的內外夾攻之下,這支西夏的追兵被宋軍殺敗,而朱觀的這一支鎮戎軍餘脈也就此得以倖存。
好水川之戰就此結束,此戰宋軍陣亡將士近兩萬人,軍校級將官戰死者更是高達兩百餘人,除了朱觀的那一千人,宋軍幾乎是全軍覆沒。
恥辱嗎?丟人嗎?可是,我們要知道這些人裡麵有將近一萬人是有戰馬的騎兵,麵對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且是要死在此地的戰局,這些人本是可以選擇撤離或是逃走,可他們沒有。至於那些持盾的步兵,他們同樣沒有潰逃,他們都選擇了戰死於沙場!選擇了為國殺敵而死!這些人都是大宋乃至於是我漢家的鐵血男兒,他們都無愧於家國父母,更無愧於後世子孫!
壯哉!我大宋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