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106章 橫生枝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宋帝國興亡史 第106章 橫生枝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富弼從遼國回到開封之後,朝廷再次給他加官,他被升任為吏部郎中兼樞密直學士,理由是皇帝和宰相都認為他成功地讓耶律宗真放棄了對關南之地的索取,此舉無疑堪稱為國立下了一份大功,但富弼再次拒絕。不是他不想升官發財,而是他並不覺得自己有功,因為無論遼國最終是選擇結親還是增加歲幣,對他來說都是一種恥辱。可是,趙禎卻不這樣看,他認為富弼這次是為宋朝立下了大功,儘管宋朝需要為此而向遼國做出妥協和讓步。

看上去趙禎和宋朝兩府的大臣都是一群不禁嚇唬的懦夫,但這事我們得站在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我們一直都在說宋遼之間的這場談判,但其實在這同一時段裡宋朝還在西北跟李元昊持續地火拚,也就是說宋朝在同時承受北方和西北方向雙重的壓力,所以宋朝這才被迫選擇了對遼國進行隱忍和妥協。

單純地站在個人層麵來說,無論是身為皇帝的趙禎還是身為當朝宰相的呂夷簡,他倆有誰願意真心向遼國低頭嗎?這種事隻要是個稍微有點自尊心的男人就都沒法妥協,可他倆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宰相,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能隻顧及自身,他們的肩上是整個帝國的命運和萬千黎民百姓的安危。所謂的顧全大局,這種話有時候會被噴得體無完膚,可隻有當你身處其位時你才能體味到這其中的心酸和無奈,乃至是痛苦。

作為平頭百姓,我們確實可以在這裡怒噴趙禎和呂夷簡,但如果我們坐在他們的位置並麵對他們所處的形勢,我們又該如何抉擇?打!不顧一切地跟西夏和遼國同時開戰,然後兩邊同時被對方攻破防線,繼而被這兩國瓜分了國土,從此宋朝滅亡——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局麵?或者,就算宋朝兩邊都守住了防線,可從此以後整個國家都將長期陷入戰亂的陰影,經濟崩潰民不聊生,中華大地再次分崩離析——這難道也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局麵?

劉邦和李世民是不是爺們兒?可前者照樣被迫與匈奴和親,李世民也被迫向突厥贈送金帛。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有時候這並不是軟弱,而是權宜之計,但如果你想與敵人同歸於儘,那麼自當另說。然而,身為皇帝和宰相,你死了,你的國家和百姓怎麼辦?你成就了一世英名,可你的國家和百姓卻要為你的一時意氣而買單。後晉末帝石重貴和後漢末帝劉承佑有沒有骨氣?是不是爺們兒?前者不甘繼續為遼國充當附庸,後者不甘受朝中大臣的掣肘和擺布,於是他們紛紛雄起了一把,結果呢?尤其是石重貴,他倒是在曆史上留下了一個“頗有骨氣”的美名,可中原大地卻因此而被遼國鐵騎踐踏得麵目全非,百姓更是流離失所死傷無數,耶律德光更是在中原稱帝,若不是各地民眾競相揭竿而起,遼國早就成為了整個中華大地的主宰。

兩相對比之下,換了是我們是他們當中的某人,你是想做有骨氣的石重貴還是想做懦夫趙禎?或許你會說你誰都不做,你要做劉徹或李世民,敢問:你真的確定你就是另一個天選之子?你真的確定你有這個本事和能耐以及時運嗎?千古一帝的名頭真的就那麼容易落在你的頭上嗎?

我們研讀曆史是為了什麼?僅僅隻是為了對前人嬉笑怒罵嗎?曆史是為了讓我們站在一個更高更全麵地角度去看待問題和事物,而不是僅僅隻侷限於自己眼界之內的方寸視野去看待那些進退與得失。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研讀曆史是為了以史為鏡以正己身,如果你在曆史裡隻能看到他人的過失並站著說話不腰疼地對其嗬斥怒罵,那麼很顯然你永遠都隻能是一隻坐井觀天的蛤蟆,因為你從這之中看不到自己的映象對映。試問:倘若你是此時趙禎和呂夷簡,你確信你有能力和本事腳踢李元昊拳打耶律宗真?說得再直觀一點,如果把你放在當年李鴻章的位置上,你覺得你能讓搖搖欲墜的清朝末日雄起甚至是在甲午一戰中讓日本人跪地求饒嗎?恕我直言,我相信很多人連去日本談判的勇氣都沒有,據理力爭更是不可能的事。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我本人有些精神分裂,你前麵還在聲討宋朝不該對遼國妥協,不該順從強盜的敲詐和勒索,可現在卻在為宋朝的妥協說好話,這不是精神分裂又是什麼?各位,我並沒有說妥協不好,而且我也反複地提到了漢唐時期對匈奴和突厥的妥協,目的隻有一個,我想說的也隻有一點:形勢比人強,大丈夫應該能屈能伸,但宋朝麵對遼國隻有屈,沒有伸。

拿此時的趙禎和呂夷簡來說,呂夷簡已經垂垂老矣,而且他很快就要與世長辭了,對遼國複仇於他而言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但趙禎呢?他此時才三十二歲,可直到他駕崩為止他也沒有想過要為自己洗刷恥辱,而是安安心心地做他的“宋仁宗”。至於其他的大臣,包括後來聲名遠播的富弼、韓琦、範仲淹和歐陽修,這些人在此後雖然都相繼位列國家宰輔,但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沒有一個人想過要為宋朝這次所遭受的恥辱而雪恥。或許他們也曾想過,但僅僅也隻是想過而已。

思想上的巨人,後一句是什麼?然而,人類曆史的可悲之處就在於,思想家往往都能“永垂不朽”,而實乾家卻大多毀譽參半,畢竟筆杆子是掌握在前者及其門徒的手裡。

回到故事中來。

朝廷給富弼加官也就意味著宋朝和遼國在結親或增歲幣一事上已經達成了共識,但有鑒於遼國人還未做出正式的選擇,所以兩國這一次的和平誓書就得寫兩份,一份是關於結親,一份是關於增幣。但是,趙禎此時又有了新想法,他的這個想法與增幣有關,那就是如果要增幣就是每年在原有三十萬貫的基礎上再增加十萬貫,但如果遼國能夠勸說李元昊改邪歸正重新臣服宋朝,那麼增幣的數量就是二十萬貫。如此一來,誓書就得寫三份。

呂夷簡向富弼傳達了趙禎的口諭:“如果遼國選擇結親就不會有增幣的條款,但如果選擇增幣就不結親,而且增幣的方案有兩種,一種是沒有附加條款的十萬貫,一種就是幫忙勸說李元昊向宋朝稱臣,遼國如果能夠完成此事,每年的歲幣增量就是二十萬貫。”

為了能夠確保萬無一失,在傳達了這份口諭之後,呂夷簡讓富弼自己動筆草寫誓書的內容和條款。富弼請求將耶律宗真所提出的那三個附加條款寫入誓書(雙方不得在邊境挖溝蓄水、不得增兵、不得收留逃犯),呂夷簡對此欣然表示同意。

為了加快進度,富弼草寫完誓書後就啟程趕往遼國,而正式的誓書文字則交由翰林院的人謄錄。富弼這一路跑得那叫一個急迫,當負責追送正式誓書的太監日夜兼程追上富弼時,他已經走到河北境內的武強縣。太監帶來的檔案共有十份,三份內容各異的和平誓書和兩份國書以及其副本。

當富弼走到樂壽縣時,他突然開始有些不安,他所擔心的是自己在草書裡所增加的那三個由耶律宗真所提出的附加條款是否寫進了正式的誓書文字裡。如果此事沒有辦理周全,那麼勢必會給耶律宗真提供再次生事的藉口。富弼越走越覺得不安,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他偷偷地開啟了誓書的副本,這一看富弼險些一頭栽倒在地!他忍不住地對呂夷簡破口大罵!為啥?因為耶律宗真提出的那三個附加條款並沒有寫進正式的誓書裡!

曆史上很多人都在這裡非常地同情富弼,更是異口同聲地斥責呂夷簡是個大壞蛋,呂夷簡這樣做就是想把富弼給害死。可是,看待問題我們得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思維,不能人雲亦雲。呂夷簡為什麼沒有把那耶律宗真提出的那三個附加條款寫進誓書?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分析一下那三個附加條款對宋朝而言意味著什麼。

雙方不得在邊境挖溝蓄水、不得增兵、不得收留逃犯,這三個條款儘管在文字上麵看起來是在約束宋遼兩方,但細看便能知道這其實隻是在約束宋朝。請問:遼國人作為強勢和發起進攻的一方,他們會在邊境挖溝蓄水嗎?會增兵守城嗎?真正意義上把“刑不上士大夫”當成鐵律予以遵守和執行的宋朝會有人主動去投奔遼國嗎?

很明顯,這三個附加條款都是遼國為了約束宋朝而設立的。這可能導致的後果就是哪天遼國人隻要對宋朝發動一場突襲便可以輕易地長驅直入,而宋朝隻有捱打喊救命的份兒。也就是說,隻要我遼國沒有越過國境線,哪怕我在這邊磨刀霍霍,你宋朝也不得有任何的防範和準備,否則你就是在違約,我就可以正大光明地打你。

呂夷簡是何等聰明的人?他在權力場上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耶律宗真的這點小心思怎麼可能逃得過他的法眼,而這也正是呂夷簡沒有讓人把這三個附加條款寫入誓書的原因。呂夷簡這樣做其實完全可以理解,但這其實也是在耍小聰明,而且顯得很雞賊。堂堂大宋宰相想要為國謀利竟然要使這種手段,如此所為真是讓人既覺得可笑但又可悲。在另一方麵,作為宋朝方麵的談判使者,富弼考慮問題的角度和立場都與身為宰相的呂夷簡不同,他的任務就是儘力促成和約的達成,所以他此時對呂夷簡的憤怒也是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們因此也跟著這個思路大罵呂夷簡是個奸邪小人,那麼這就顯得有些滑稽可笑甚至是荒唐。

富弼立馬上疏彈劾呂夷簡,而且他就待在樂壽這個地方不走了,原地等著朝廷為此事給他一個說法。同時,他又派遣與自己隨行的下屬蔡挺親自回京向朝廷討要說法,同時他也寄希望蔡挺能夠將新的誓書給一並帶來。可是,極速趕回開封的蔡挺本來是想麵見趙禎說明此事,但呂夷簡卻攔下了他,而且說那三個條款不用寫進誓書,隻需口述就行了。

當富弼收到這份由中書省簽發的“隻需口述附加條款”的手令時,他當場暴怒!這種大事豈能口述?他當即將隨行人員和物資全部交給自己的副手張茂實,然後他自己策馬狂奔趕往了京城。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