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120章 相互試探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宋帝國興亡史 第120章 相互試探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李文貴被龐籍強留在清澗城一待就是半年,在這半年時間裡宋朝、西夏和遼國之間可謂是大事頻發。在此期間,宋遼之間圍繞著增幣之事反複拉鋸直至最後達成新的和平協議,宋朝與西夏之間更是發生了讓宋朝舉國震蕩定川寨之戰。等到這年歲末,龐籍這纔再又單獨把李文貴叫到了自己身前。

龐籍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決定見李文貴呢?因為他得到了朝廷的密詔,趙禎命他招降李元昊。那趙禎為何要這樣做?因為遼國人確實很守信用,他們在這年九月與宋朝達成新的和議之後便派人去了西夏並以宗主國的身份要求李元昊與宋朝罷兵講和,也不管李元昊答應與否,遼國在給李元昊扔下這麼一句狠話之後再又派人去開封向趙禎傳達了此次外交斡旋的結果:李元昊那邊已經同意罷兵講和了,隻要你們宋朝給他一點甜頭,然後再好生安撫一番,你們之間的矛盾就化解了(若南朝以優禮懷來之,彼宜洗心自新)。

遼國人就這樣出了兩趟公差說了兩句話,然後宋朝每年二十萬貫的感謝費就這麼掙到手了,而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的趙禎在吃下了遼國給的這顆“定心丸”之後也是大喜過望。在那份讓龐籍招降李元昊的密詔裡,趙禎如是說道:“如果李元昊願意稱臣,哪怕他仍然不去帝號,我們也可以接受。當然,如果他能改稱單於或可汗,那麼自然更好!”

請問:趙禎當年為什麼決定要對李元昊動兵?宋朝舉國上下又是為什麼嚷嚷著一定要收拾李元昊?不就是因為李元昊公然稱帝了嗎?另外,不要忘了李元昊在稱帝之後曾以奏表的形式向宋朝通報過此事,最為重要的是,李元昊當時在那份奏表裡可是自稱“臣”。

也就是說,在宋夏戰爭爆發前,李元昊是以西夏國皇帝的身份向宋朝稱臣,可宋朝覺得他稱帝是在公然反叛,於是決定對西夏訴諸武力。可是,再看看趙禎的這份招降密詔,他竟然願意接受李元昊以皇帝的身份向他稱臣。既然如此,那你當初為什麼要打李元昊?那你這幾年耗費無數錢糧和士兵的生命究竟是為了什麼?難道說這一切都隻是因為你趙禎當初一時衝動?還是說你現在公開承認自己是一個知難而退的懦夫?換言之,宋朝被李元昊給打服了?認輸了?

接到趙禎的這份密詔後,龐籍的內心五味雜陳,但不管怎樣他都必須得依旨行事。趙禎要他主動與李元昊進行接觸,可這事龐籍卻很是犯難,因為此時距離宋夏定川寨之戰才剛過去不久,李元昊如今麵對宋朝正是氣焰囂張之時。如果這時候宋朝主動派人去找到他說和,那麼李元昊絕對會趾高氣昂地對宋朝漫天要價,而且這樣做無疑會顯得是宋朝在可憐巴巴地向李元昊乞和。趙禎可以不要臉,但龐籍身為孔孟之道的忠實門徒卻覺得這臉還是得要,而且是必須得要。

事實就是如此的讓人哭笑不得,李元昊明明剛打了一場大勝仗,可讓人無語且困惑的是,宋朝作為戰敗的一方竟然在招降獲勝的那一方。請問:趙禎此舉真的不是在侮辱李元昊的智商嗎?

就在龐籍抓耳撓腮地思索著該如何圓滿地完成趙禎交付給他的這份差事時,他猛然想到了仍被自己扣在清澗城裡的李文貴。相比讓宋朝主動派人過去跟李元昊表達講和的意願,如果把李文貴放回去並向他透露一點宋朝的和平意願,那麼這樣做無疑就把宋朝的臉麵給保住了。到時候宋朝仍然可以對外宣稱是西夏那邊的野利旺榮首先派遣使者過來求和,然後我們的仁宗陛下為了體恤天下生靈免遭塗炭才同意跟西夏講和。

這可貴、可悲又讓人可歎的自尊!

在決定放回李文貴之前,龐籍將一個宋朝官員死要麵子的精神發揮得淋漓儘致。他對李文貴說:“你們的先王李德明在世的時候,我們宋朝和你們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和睦的。可是,就是你們當中的某些人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而慫恿李元昊稱帝叛宋,於是這才導致了雙方的兵戎相見,說到底這一切其實都是你們這些人的過錯。這幾年的仗打下來,雖然你們確實贏了幾仗,可你們卻是越打越窮,而我們大宋富有四海且兵員眾多,我們輸幾場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但你們要是輸一場可就會有亡國之災。我這次決定放你回去是奉了我們皇帝陛下的詔令,而且他希望你能給李元昊傳一句話,如果他能悔過並向我們大宋稱臣,那麼我們一定既往不咎,而且每年還會給他比之前更為豐厚的賞賜。”

也不知道李文貴是不是因為被關久了的緣故,當他得知自己即將重獲自由且宋夏之間將有望結束戰爭時,接連而至的驚喜幾乎讓他激動得是淚流滿麵。他趴在地上叩首以道:“如果我們雙方能夠停止戰爭真的是太好了,這是我們夏國人做夢都在期待的事!”

李文貴這番真情流露倒是也讓龐籍暗自心花怒放,他隨即以朝廷的名義給了李文貴大量的賞賜,然後便讓他回去找李元昊複命。沒辦法,宋朝就是有錢有好東西,而且龐籍賞出去的這點東西完全可以向趙禎報銷。

公元1043年的正月,李元昊突然得報李文貴回來了,一時間他是又驚又喜,他還以為龐籍早就已經把這小子給砍了腦袋。當李文貴將龐籍的那番話向他轉述之後,李元昊更是暗中大喜,這畢竟是宋朝皇帝的親口旨意,而且趙禎還說可以對之前的事既往不咎,另外還會加大對他的賞賜力度,這些誘惑對李元昊來說實在是太過誘人了。

李元昊是個明白人,宋夏戰爭已經打了三年了,可打出什麼結果了嗎?宋朝的土地他一寸未得,宋朝以前每年都會給他的巨大賞賜他一分沒有,而且因為宋朝關閉了邊境榷場,這導致西夏國內物質匱乏繼而致使民生凋敝物價飛漲。在此時的西夏一匹絹的價格竟然比宋夏開戰前漲了將近十倍,而曾經作為西夏主要出口創收型產品的牛羊等牲口現在也隻能以低價賤賣給遼國,畢竟遼國本身就不缺這些,你西夏人愛賣不賣。更有甚者,因為宋夏貿易的斷絕,西夏的權貴和小資們如今早已連茶葉都沒得喝了。身為帝王,如果你不能保障最基本的民生甚至還得罪於權貴階層,那麼你的統治地位無疑會變得搖搖欲墜,李元昊不可能對此無動於衷。

不可否認的是,自宋夏開戰以來,西夏先後在延州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裡大獲全勝,隻此三戰西夏就殲滅了宋朝近四萬人的精銳之師,可西夏這三年來所損失的兵馬卻隻會比宋朝更多。關鍵的問題是西夏無論在國土麵積、人口數量、軍隊數量、武器質量和糧食儲備上麵都跟宋朝不在一個量級,跟宋朝拚消耗,西夏能拚得起嗎?

說到底,人活一世其實都是在追逐個人利益,或是內在或是外在,而身為一個國家的君主自然更是如此。現在擺在李元昊麵前的問題就是:對比宋夏開戰前後,西夏究竟是得利了還是受損了?答案顯而易見,也不言自明。

前有遼國半威脅性質的居中調和,後有宋朝皇帝主動伸出的橄欖枝,李元昊如今也就索性落得個就坡下驢。他就此不再執拗於野利旺榮是否有二心,而是決定以此為契機再次派李文貴前去與龐籍商議宋夏雙方議和的細節和條款。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李元昊將那位同樣被他關押了半年之久的王和尚給放了出來,然後還好生撫慰了一番並讓王和尚隨同李文貴一同返回延州。

到了延州,宋夏之間的和談正式開始,可談判剛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原因就在於西夏方麵堅持不肯削去帝號,而且還直言:“我大夏國建國稱帝如日方中,止可順天西行,豈可逆天東下?”

這意思就是我們西夏已經吃進肚子裡的東西是不可能再吐出來的,李元昊既然當了皇帝就再無做回王爺的可能。龐籍對此大怒,李元昊分明就是個反賊,公然稱帝竟然如此的正義凜然。他壓住怒火對李文貴說道:“既然你們不肯削去帝號,那這和談就沒法繼續下去。我也不想為難你,我現在就修書一封讓你帶回去。”

李文貴就這樣灰溜溜地又回去了。不久,龐籍收到了署名為野利旺榮的回信,在信裡西夏方麵仍然堅持不肯削去帝號,但卻表示可以向宋朝稱臣納款,龐籍對此仍然是一口回絕。這就是談判技巧,趙禎此前儘管告知龐籍可以允許李元昊保留帝號向宋朝稱臣,但這是宋朝最後的底線和底牌,而這個底顯然是不能一開始就泄露給對方。

那麼,麵對龐籍的不肯讓步,李元昊又會如何應對呢?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