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147章 位極人臣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宋帝國興亡史 第147章 位極人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隨著貝州的城破以及賊首王則本人的被俘,貝州的這場叛亂基本宣告結束,剩下的事情就是肅清城內的叛軍殘餘勢力並追討逃到城外的零星分子。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叛徒幾乎都恨之入骨,他們覆滅或失敗之後的下場也都很慘。當年蜀川王均叛亂之時,宋朝軍隊在攻入成都之後將那些為王均效力過的官員全部扔入火中燒死,而此時的宋軍也完美地繼承了前輩的優良基因。他們沒有對藏匿在各處民房的已是驚弓之鳥的叛軍進行窮追猛打,而是很乾脆地直接一把大火了事,許多叛軍就此被活活地燒死。

抓到王則之後,文彥博上疏朝廷請求直接將王則就地斬首以絕後患,這樣做也是為了斷絕那些狂熱的邪教分子殘存的念想,要不然這些人指不定會來個劫獄或者劫法場之類的事來。可是,在得知叛亂已平且王則被生擒的訊息後,夏竦這個老家夥的陰暗心理就不可遏製地發作了。

文彥博本就是參知政事,這次他又平亂有功,如此一來他回京之後指定會被加官進爵,再往上他可就是宰相了,由此也就會把他夏竦也給壓下一頭。想到這些,夏竦氣得要死,他搞不明白自己當初為什麼就沒有主動申請去平亂呢?現在文彥博立功了,這個事實雖然沒法改變,但即使如此他還是想惡心一下文彥博,要不然他心裡就痛快不了。因而,對於文彥博請求將王則就地正法一事,夏竦第一個跳出來表示反對。

夏竦認為這種事應該明正天下,王則就應該被押到京城裡明正典刑,如此才能以儆效尤並彰顯國威。更何況,你文彥博說自己抓到了王則,可天高皇帝遠,誰知道你是不是在糊弄人。所以,你必須把王則押到開封來驗明正身,然後才能公開處斬。

在夏竦的挑動下,趙禎最後果然下詔讓文彥博將王則押赴京城。夏竦在曆史上之所以聲譽不佳其原因就在他的心性和為人。這是一個很有本事和能力的人,也是一個內心無比驕傲的人,可他的問題就在於:你可以優秀,但不能比他優秀,你可以道德高尚,但不能打他的臉,否則你就是他的仇人,這就是夏竦的本性。簡而言之,這就是一個善妒的人。這種人容不得有人比他優秀,即使他知道這樣不好,但這種狹隘的特質已經深入他的骨髓,就像條件反射一般讓他不可自控。

在那些醜陋卑劣的人性麵前,所有人都一律平等,這種事跟個人的文化教養、社會地位和家庭背景毫無關係。即使這人如夏竦一般是國之宰輔也照樣改不了其本性,要不然曆史上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有關於內鬥的讓人捶胸頓足的狗血劇情發生,比如說翁同龢對李鴻章的為了反對而反對。這個曾經教育皇帝應該如何做人和治國的大儒將個人的私怨完全淩駕於國家和民族利益上,相比而言,夏竦在這種人麵前還得自稱小弟。

王則叛亂前後曆時六十五天,這期間先是王信等人率軍以純粹的武力攻城,然後是文官明鎬的所謂“智取”,而文彥博到任十五天之後這貝州城就被攻下來了。我前麵說他就是個摘桃子的人,這話我不認為有尖酸刻薄之嫌,事實就是如此。而且,戰後論功行賞,文彥博得到的封賞也是最重最厚的。

回到京城,文彥博被晉升為為禮部侍郎兼平章事,明鎬晉升為端明殿學士兼給事中,大將王信被晉升為威德軍留後,其餘有功將士也一同受賞。如此一來,文彥博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完成了從益州知州到參知政事再到帝國宰相的三級跳,這種超級升遷之路在整個北宋的曆史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由於此時的另一位宰相陳執中在政務方麵幾乎就是一個擺設,因而文彥博纔是這個帝國真正意義上的宰相。相比範仲淹、韓琦和富弼這幾個之前就已位列兩府大臣之列的人,文彥博可謂是後發先至,前麵這三人如今都被趕到地方上去重新做人,而他已然成了帝國的宰相。無需諱言的是,沒有趙禎身邊那位張美人的鼎力相助,文彥博如今是不可能做到這個位置上的,他此時甚至有可能正因為生活作風問題而行走在降職被貶的路上。然而,這不是也正好證明瞭他在做人方麵的成功嗎?絕對的君子和絕對的小人都無法在官場立足,文彥博能夠從政七十年並為相五十年,這裡麵不是沒有原因的。

既然這裡說到了另一位宰相陳執中,那我們不妨多說幾句。

我在上麵說陳執中是擺設並沒有多少故意冒犯的意思,客觀的地說,此人其實是典型的纔不配位。不是說他沒本事沒能力,而是說他的本事和能力不足以擔任宋朝的宰相,但相比德不配位,他雖無大功於社稷但卻也對國家沒什麼實質性的傷害和破壞。他能當上宰相完全憑的是趙禎對他的感念之情,當年趙恒病重期間沒人敢跟他提什麼身後之事,但陳執中就敢提立儲的事,於是趙禎這才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這事對趙禎而言幾乎就等同於擁立之功。

陳執中身上另一個讓趙禎看中的地方就是此人從不結黨,他屬於獨來獨往派,朝中大臣無論是所謂的君子還是小人,陳執中都絕不去攀附,他的心中隻有當今皇帝才值得他去親近,彆的人他不屑於與之為伍。這樣的人趙禎用起來才放心,但這樣的人也會讓那些小人和君子都給惦記上。自古以來騎牆的人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但如果你連牆都不騎,那就隻能被兩派的人一起發力給踢出遊戲圈。

有鑒於陳執中不是通過科考入仕,而是靠了父親的恩蔭才當上的官(他的老爹是太宗朝時期的參知政事陳恕),所以宋朝的言官們多次指責陳執中是一個庸碌無為之輩,這種人不應該成為兩府大臣甚至是宰相。有人甚至直接把話跟趙禎挑明瞭:“陛下你大可不必感念陳執中當年建議立你為皇太子的事,先帝就你這麼一個兒子,就算沒有陳執中,你如今照樣是天子。”

趙禎卻對此予以否認,他直言不諱地指出了他重用陳執中的理由:“雖然陳執中確實沒什麼大本事,但有一點他比你們很多人都強,那就是他不會欺瞞朕。”

也正因如此,儘管朝中有許多人都對陳執中看不順眼並想把他趕下台,但他在宰相這把椅子上依然是穩如泰山。任憑風高浪急,他自巋然不動。

最後再說一點,陳執中儘管比他老爹的官大,但他倆都不是他們這個家族裡最牛的人。能比宰相更牛的人還能是誰?不用懷疑,正是皇帝,此人便是南北朝時期南陳的開國皇帝陳霸先。

對陳執中來說,文彥博的晉升其實未必不是件好事,一來他可以從此安心當個不用管事的混子,二來文彥博的到來多少也會為他分擔一點罵聲。在這個位置上坐著就免不了會被無數的人狂噴,無論你乾了什麼都會如此,這種事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這時候不止是朝中的兩位宰相各自心裡都美滋滋,人在北京大名府的前宰相賈昌朝也是喜上眉梢,因為他也因為王則之亂被平息而加官進爵了,趙禎加封他為檢校太師並進爵安國公。

趙禎的這一舉動招來了很多大臣的不滿,他們認為王則叛亂的發生地正是位於大名府的轄區之內,賈昌朝不因此而受罰就已經是皇恩浩蕩了,可趙禎現在竟然還要給他封官許爵。為此,他們紛紛上疏表示反對,可趙禎在這件事情上絲毫沒有妥協讓步的意思,這些奏請被他全部否決。

這件事裡麵其實還是人情世故在作祟,賈昌朝畢竟怎麼說也算得上是趙禎當年的半個老師,這份人情趙禎還是要給的。另外,彆忘了我們前麵說的那事,張美人在宮中的“養母”——也就是那位賈氏老宮女可是跟賈昌朝認了宗親的。若要論及走後門的功力,賈昌朝可是不輸於文彥博。文彥博好歹跟張美人之間確實能夠扯上一點交情,可賈昌朝給自己認的這個親戚就純屬“死不要臉笑不停,語不驚人死不休”。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