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187章 所謂盛世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宋帝國興亡史 第187章 所謂盛世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隨著唐宋八大家裡“宋六家”的閃亮登場,宋朝在文學和文化領域也迎來了它的黃金和鼎盛時期,而與之相呼應的則是早就一統天下的文官集團和士大夫階級迎來了所謂的仁宗朝極盛時代。

仁宗朝的嘉佑年間讓後世的無數小資和文青乃至是某些所謂的外國“漢學家”心馳神往,在這些人心裡此時的宋朝是中國古代最文明、最鼎盛、最繁華、最開明的時代,是兩宋的極盛時期,而開封城更是當時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國際第一大都會,它無論是人口的數量還是商業的繁榮以及財富的累積和文化領域的光輝和燦爛都是無可爭議的冠絕當世。

事實看上去確實如此,如果你是此時開封城裡的一個貴婦或老爺,抑或是大富人家的千金或公子,那麼你確實會愛上開封城。但是,我想說的是這一切其實都是表象,我甚至想說這一切其實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如果你認為我這是在吹毛求疵抑或是在有意地故作人間清醒,那麼我接下來的話你可以選擇性跳躍。

每一個王朝甚至是每一種事物或個人在其發展和進入到極致狀態後都不可避免地會開始走下坡路,意即盛極必衰和物極必反,也即月盈則虧。所以,有智慧的人總說花未全開月未圓纔是世間萬物最高、最好、最美的狀態。可是,世間萬物的能量場總是在不停地運轉,花兒終有全開之期,月亮也終有盈滿之時。此理放之於一個王朝和個人身上,有的是從巔峰狀態極速墜落,就像煙花綻放一般,有的卻像是油儘燈枯的火燭一般緩緩熄滅,但無論是哪一種衰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在那無限風光的背後早就隱藏著足以致命的諸多且巨大的隱患。極盛之時其實也正是隱患無限凝聚和膨脹之時,這就像是那些寄生在人體背後的膿瘡,當它們破裂之時也正是衰敗甚至是消亡的開始。

嘉佑年間的宋朝其實在各個方麵都已經是積重難返之勢,這裡麵最突出的問題仍然是“三冗”問題,其中尤以冗兵最為嚴重。趙匡胤時期全國的軍隊數量也就二十萬左右,但這些人東征西討縱橫南北幾乎無往而不勝,而到了趙光義時期軍隊人數極速增加但軍隊戰鬥力卻大不如從前,宋真宗趙恒再弱之,到了仁宗趙禎時期宋朝軍隊的總人數終於是突破了百萬大關,但諷刺的是,宋朝的周邊幾乎一個敵國都沒有。環境越險惡的時候軍隊人數越少但戰鬥力卻最強,周邊形勢越安全軍隊數量卻越來越多,但說到底這一切的禍根終究還是在趙光義的手裡。

這時候我們再回過頭去看趙匡胤曾經計劃遷都洛陽或長安的計劃就會發現其戰略眼光是多麼的具有超前性,以山川地理優勢代替數十萬雄兵拱衛都城,而不是把自己數量龐大的軍隊壓縮在地處平原地帶的開封城裡等著彆人來圍攻自己,此中利弊不言而喻,可趙光義的一己之私不但害苦了他的兒孫,更是害了整個國家和民族。軍隊戰鬥力不足就用人頭優勢去填補,這一招終究讓北宋政府為此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我們現在來算一筆賬。嘉佑年間宋朝全國正規軍的人數早已超過了百萬,而宋朝在陝西的一名邊軍在戰時每年的開支是70貫左右,如果按照和平時期的開支來計算,我們把這個數值縮減到最低值的20貫(不能再低了),這樣算下來宋朝在和平時期的年度軍費開支就是2000餘萬貫。

這又是一個什麼概念?要知道宋真宗的天禧年間全國每年的財政總收入還不到3000萬貫,嘉佑年間的財政收入逼近4000萬貫,也就是說宋朝每年的軍費開支超過了國家全年總收入的五成,而這還僅僅隻是宋朝在軍費上的開支。

軍費支出超出財政總收入的五成,這是個什麼概念就不用在此細說了吧?這裡有一個直觀的對比:我國2021年的全國一般性公共預算收入(也就是全國財政總收入)是20.25萬億元人民幣(不包括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而我國在202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gdp)是

114萬3670億元人民幣,我國2021年軍費支出則是1.35萬億元人民幣。換言之,2021年度我國的軍費開支占財政總收入的6%,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

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算,宋朝在嘉佑年間的財政總收入是4000萬貫,國內生產總值則是在2億貫,宋朝的軍費開支占財政總收入的比例為5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則是10%。放眼當今世界,軍費開支占gdp比重最高的是沙特——8%左右,而全世界最豪橫的國家美國纔不過4%左右,但宋朝在這方麵秒殺了上述兩國。

在嘉佑年間重回開封並擔任宋朝“計相”三司使的蔡襄曾經對此評價道:朝廷一歲所用,養兵之費常居六七。到了南宋,宋孝宗同樣感慨道:養兵費財,國用十分,幾八分養兵。如此說來,我們說軍費占了宋朝財政收入的五成還是太過保守了。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這隻是宋朝在軍費方麵的開支,而且這個開支我們還是按照最低值來計算的。再者,這還隻是宋朝的“三冗”之一,它還有那麼龐大的官員隊伍要養活,這同樣是一筆超級巨大的開支,而朝廷每年給官員和軍隊的各種福利以及朝廷自身營建各種土木和水利工程更是一筆巨大的花銷。此外,彆忘了宋朝可是經常性地發生各種自然災害,這又需要朝廷和地方政府拿錢糧和物資去賑災。如此一來,宋朝的錢袋子裡還能有幾個錢?答案就是沒有,就是每年都在財政赤字。

除了上述這些,宋朝此時立國已經百年,而封建王朝到了這個階段不可避免會出現的社會現象也是層出不窮且日益嚴重:土地兼並、官員腐敗且不作為、軍隊戰鬥力嚴重下降、商業發展遭遇瓶頸、官商沆瀣一氣壟斷經營繼而將整個官場的風氣給攪和得烏煙瘴氣,諸如此類。再者,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這種現象同樣嚴重,比如讓文彥博和歐陽修等人痛恨的士人皆以升官發財為人生最大追求的現象早就已經是普遍性地存在。

這便是所謂的“嘉佑盛世”的另一麵。嘉佑盛世,多麼令人無限嚮往的時代,它就像開元盛世一樣讓每個中國人都為之而念念不忘。可是,緊接著開元盛世的是什麼?而開元盛世的極盛時期那些隱藏在繁華幕後甚至是顯現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毒瘤又是什麼?當時的人們誰都知道但又誰都不敢去觸碰,因為觸碰它的後果要麼是提前毒發身亡,要麼是刮骨蛻皮之痛且還未必能夠重獲新生。

因此,這便是我個人為什麼敬重範仲淹和第一次擔任宰相的文彥博的真正原因,因為他們都敢於去直麵宋朝這些積弊並力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讓宋朝在他們的手裡完成新生。遺憾的是,因為各種原因,他們最後都失敗了,而像他們這樣試著去給宋朝刮骨治毒的人其實不在少數,但由於其人微言輕,他們隻能是建言者,不是決策和施行者,留給他們的隻能是無奈和歎息。

如今範仲淹已經仙逝,曾經的改革者文彥博和富弼在心灰意冷過後其心性已經變質,那麼下一個意欲拯救宋朝的勇士又是誰呢?儘管現在還不到他登場的時候,但他終將有振臂高呼的那一天。

我們說了很多次了,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搞不好你會身敗名裂甚至留下千古惡名或罵名。原因無他,因為既得利益集團在利益受到侵犯時就是洪水猛獸,他們能夠瞬間生吞活剝了任何一個敢於動他們乳酪的人,哪怕這人是皇帝也照樣不能倖免。

千言萬語,既然盛極必衰,那麼就讓我們在溫水中走向那終將會到來的滅亡和終結吧!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