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193章 天命使然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宋帝國興亡史 第193章 天命使然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在趙禎為了生出兒子而不辭辛勞地捨命工作時,當年差一點就取代他成為大宋第四任皇帝的汝南郡王趙允讓在這年的十一月猝然薨逝。

這個趙允讓便是趙光義第四個兒子商王趙元份的第三子,當年趙恒也是因為遲遲沒能生下皇子便把年幼的趙元份給接入宮中當作養子以備將來承擔社稷之重,可隨後趙禎的降世讓趙允讓最終與皇位擦肩而過。

趙禎出生後,趙允讓被送回了商王府,而他在成年後一口氣就和自己的妻妾們連著生了二十多個子女。公元1035年,或許是為了補償趙允讓,一直膝下無子的趙禎將趙允讓的第十三子接入皇宮當作養子,趙禎為其賜名趙宗實,而這一年的趙宗實年僅三歲。可是,四年後趙禎的次子趙昕降生且身體狀況良好,趙宗實於是重複了他父親的命運,他被送回了趙允讓的身邊。不同的是,趙禎沒有他父親趙恒的那個命,他的次子和三子都相繼早亡且此後再沒有生出兒子來,但趙宗實在此後的二十年裡也沒有再回到皇宮。

此時的趙宗實已經二十七歲了,前麵歐陽修等人請求冊立宗室子弟為皇儲,雖然他們沒有點名,但實際上他們心中的這位皇儲正是曾經給趙禎當過養子的趙宗實。不過,由於趙禎一心想著能夠再生出一個健康的兒子來,就像他父親那樣完成終場絕殺,所以趙宗實的儲君呼聲儘管很高但卻一直都是鏡中月水中花。因此,這一年當所有人都在為趙禎能夠生出兒子而祈禱時,趙宗實可謂是心情複雜。一方麵是朝中大臣這兩年對他的暗中擁護,一方麵是趙禎在生兒子這事上麵的固執和堅持,而另一方麵則是趙宗實自己的自尊在不斷地經受考驗乃至是折磨。

這世上沒有人喜歡被人當成備胎,哪怕這個備胎將來很有可能要當皇帝,趙宗實可不想再次被請入皇宮然後又被趕出來,那樣的話他將成為天底下最大的笑話。可是,命運這個東西很玄幻,有些事你是怎麼也躲不了的,該是你的怎麼也跑不掉,不該是你的怎麼也得不到。

就拿趙宗實來說,如果不是趙昕和趙曦的相繼出生,那麼他現在恐怕早就是大宋的皇太子了,可偏偏命運要給他開玩笑,但在反複的兜轉過後他最終還是成為了大宋的第五任皇帝,此人便是未來的宋英宗趙曙。當然,這是後話,此時的趙宗實正因為父親的過世而沉浸在一陣綿綿無儘的悲痛之中。

趙禎當然沒心思去為趙允讓的死而悲傷,他自己現在是自身難保,彆看他在傳宗接代這事上好像還一副龍精虎猛的樣子,可事實上他已經快要把自己的身體給完全掏空了。他之所以還能堅持戰鬥全是因為宮中的禦醫給他配置了“大力丸”,此外由於他本身所罹患的風疾導致他經常性地神誌不清,所以他開始服用丹藥。這玩意兒說難聽點就是催命符,可如果沒有它,那趙禎可能早就變成了一個活死人。

都說皇帝好,快活似神仙,可趙禎這時候的生活跟神仙毫不沾邊。他也不想吃什麼大力丸,可身為皇帝他如果不能給自己留下子嗣來繼承皇位,那麼他今後就無顏去地下麵對自己的列祖列宗,尤其是無顏去麵對自己的父親,說嚴重點,他甚至沒法向全天下的人交代。可以說,對於趙禎而言,他能否誕下子嗣已經成了比他生命更重要的事,他寧可不吃丹藥也要吃大力丸。悲哀的是,這兩種藥他還沒得選擇,他都得吃,生兒子是大事,治國理政也是大事,誰叫你是皇帝?

在病魔以及這兩種日常藥物的侵蝕下,在為了生兒子而不得不強打精神的勞累下,趙禎的身子骨在進入公元1060年之後是越發衰弱。他此時的身體狀態與他父親趙恒在生命最後階段裡的表現幾乎彆無二致,具體的表現就是在朝會上趙禎幾乎成了一個木偶人和神經癡呆症患者,他幾乎不發一言,最多就是嗯嗯兩聲或是點一下頭而已。如此畫麵也著實讓人為之而憂心不已,這哪裡還是什麼英明聖斷的仁宗陛下?

有鑒於此,剛從禦史轉任為右正言並供職於諫院的王陶便請求趙禎認真考慮一下要不要趕緊冊立一個宗室子弟為皇子以備將來。趙禎對此仍然不予回應,上次為他誕下兩位公主的董氏和周氏如今都有身孕,這種情況下他怎麼可能想著要立彆人的兒子當太子?

公元1060年5月,董氏在時隔一年之後再又為趙禎產下一名孩子。上天好像是故意要跟趙禎和宋朝開玩笑,這個孩子又是一個公主,而她已經是趙禎的第十一位公主了。一個月後,周氏同樣也是在時隔一年之後再次產子,但這次她生下來的仍然是一個女孩。

我們很難知道趙禎在得知此事後究竟會是何種反應,但失望甚至是絕望肯定是不會少的,而他即使到了這個時候也還是沒有放棄要生出一個兒子的念想。一年後,很能生產的董氏在三年內為趙禎生下了第三個孩子——趙禎的第十三位公主就此降生。遺憾的是,這個女孩後來也是早夭。至此,趙禎的後嗣全部降世,他終究沒能等來一個兒子,而他至此也徹底累了,更是無力再生了。

站在趙禎的角度上來說,此不可不謂之悲也!

現在讓我們暫時把目光從趙禎的身上挪開,我們一道來看看宋朝的那些名傳後世的才子和名臣們在趙禎拚了老命生兒子的這一年裡都做了什麼。

由於趙禎的健康原因,所以這時候宋朝的國政方針以及國家大事基本上都是兩位宰相富弼和韓琦在做主,這樣說其實還顯得有點客氣,富弼和韓琦事實上把整個國事都扛在了肩上。趙禎所要做的就是一邊摧殘身子一邊又趕緊調養身子,至於軍國大事,他每日最多也就是聽取一下富弼和韓琦的簡報,而這也得多虧了宋朝這幾年無論內外都顯得風平浪靜的整體大環境。

我們首先要說到的這人還是王安石。

沒辦法,自從再度入京為官後,王安石的名氣和人氣就逐日看漲,尤其是他的那篇給任宗皇帝的萬言書更是讓他在士大夫和學子當中出儘了風頭賺足了人氣。此外,作為當時的文壇新貴,王安石在當時宋朝的頂級文化圈裡也是廣受歡迎。

據某些宋代的筆記小說記載,當王安石從江南迴京時竟引得一代文學宗師歐陽修親自去開封的碼頭迎接。當看到船艙裡走出來的這人活像一個剛被土匪打劫過的秀才但卻又才氣逼人且神采奕奕時,歐陽修不禁搖頭苦笑,同時他也是暗自感慨王安石確實不拘一格。不過,這些都絲毫不影響歐陽修對王安石的賞識和器重,畢竟這時候無論是曾鞏還是蘇軾都沒法在思想和才情以及文學造詣上與王安石相提並論,更何況歐陽修此時還想著要將宋朝文學的衣缽傳承給王安石並讓他將其發揚光大。

在官場上,王安石同樣很吃香,兩位宰相富弼和韓琦都有意對他進行著力栽培。雖然因為趙禎對自己的變法提議不予回應而讓王安石感覺內心很受傷,可食君俸祿就得為君分憂,他再怎麼鬱悶也得管好經手的那些錢糧。話雖如此,但王安石這會兒也未必就過得不開心,他現在的領導包拯是他的老上級,而他的好友司馬光也和他成了同事(司馬光這時也被調入三司出任“判度支句院”),他們之間必然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發生。

邵伯溫在他的《邵氏聞見錄》裡通過司馬光的自述講述了在此期間所發生的一件趣事。這年的春夏之交,差不多就是趙禎再又“喜”得千金之時,包拯見三司官署大院裡栽種的牡丹開得分外妖嬈便一時興起決定搞一次賞花聚宴活動,而且這筆錢是包大人自己掏腰包,也或許是用的公使錢,反正不用下麵的官員掏錢。王安石和司馬光作為包拯的得力助手自然也一同赴宴,酒席間,包大人見眾人都顯得很拘謹便決定主動站出來活躍一下氣氛。

包拯以三司長官的身份向一眾下屬挨個敬酒,輪到司馬光時,這個平日裡不愛也不善飲酒的人為了不駁領導的麵子隻好硬著頭皮將杯裡的酒一飲而儘。然而,輪到王安石的時候,無論包拯怎麼勸他就是不喝,而且整場宴席他都是滴酒未沾,包拯對此也是無可奈何,隻能由著王安石這般“目無尊長”地在宴席上胡吃了一通。司馬光見此情形是大驚失色,也是經由此事他才對王安石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並對其大為欽佩。他後來跟人提起這事時不禁感慨道:“我就是從那天起才發現介甫是一個意誌何等堅貞不屈的人!”

對比如今職場和官場上那些下屬和下級對領導的諂媚以及跪舔,王安石的舉動在這些人眼裡無疑就是不識抬舉和不會做人,更是可能會被鄙視沒有眼力見以及情商堪憂。殊不知,王安石這種有本事有能力但又不醉心於功名利祿的人根本就不屑於去跪舔誰,甚至於他這樣做反而會讓包拯以及比包拯更有排麵和地位人對他更加賞識。細看王安石這一生的官宦之路,從來都是朝廷主動給他升官並求著他做官,而非他主動向朝廷求官,有時候甚至是皇帝和宰相們在排著隊逼著他做官。

朝廷求著王安石做官這事很快就發生了,這一次是富弼和韓琦以趙禎的名義讓他出任皇帝的私人助理——修起居注。這個官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天跟隨在皇帝的左右並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而這種官職隻有胸懷大才的館閣官員纔有資格出任。

毫無疑問,這無疑是一個很具有前途的差事,好多人削尖了腦袋也未必擠得進去,不出意外的是王安石拒絕了宰相大人的美意。他的理由是自己才充任館閣官員不過數月,而館閣當中有那麼多的青年才俊都比他更有資格去給皇帝修起居注(比如在辯論時總是讓他甘拜下風的呂夷簡的三公子呂公著),所以他不好意思進行外道超車。彆人拒絕這等好事可能是在例行公事和程式從而彰顯自己不慕功名,但王安石絕不是在做戲,在他的幾番力辭下,這事也就這麼擱下了。

到了年底的時候,朝廷再發旨意,這一次朝廷同時任命司馬光和王安石二人同修起居注。司馬光前後五次推辭,但在第六次任命下達時,司馬光“屈服”了,他接受了任命。王安石呢?他還是不肯“屈服”。最後,朝廷直接派人帶著聖旨到他的辦公室去強令他擔任此職。提前得知此事的王安石為了不落下一個拒領聖旨的罪名,他被逼之下竟然跑到茅廁裡去躲了起來。

哼哼,你王安石以為自己躲到廁所裡就能躲過此事嗎?負責傳旨的官員於是就在外麵跟他杠上了,一心要等著他出來接旨。哪曾想王安石竟然就真的躲在裡麵一直不出來,無奈之下,傳旨的官員隻好將聖旨擺在了王安石的辦公桌上,然後便回去交差了。

王安石以為自己贏了,可當他看到辦公桌上的聖旨時立馬傻眼了,他命人拿著聖旨去追上了傳旨的官員,然後又把這道聖旨強行給退了回去。如此又是經過了幾個來回的任命和請辭較量之後,最終還是前輩歐陽修出麵狠狠地“教訓”了一番王安石,在這之後他才領受了朝廷的這道任命。

這一年另外還值得說道的一件事就是由歐陽修和宋祁等人聯合編修的《新唐書》終於在這年七月宣告完工。也是在這個月,因為妻喪和母喪而守居三年的蘇家父子再又重回京城,在韓琦和歐陽修的舉薦下,“老蘇”蘇洵被朝廷賜官為“試校書郎

”。蘇軾和蘇轍則分彆被任命為福昌縣(今河南宜陽縣)主簿和澠池縣(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主簿,但他倆都沒有去赴任,因為朝廷即將舉行製科考試,兄弟倆此時都留在了開封潛心學習以便能在來年的製科考試中為自己在官場上謀得一個更好的前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