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宮隻想到點下班 第36章 雷霆之怒與暗流洶湧
安陵容的冤屈得以昭雪,富察貴人偷雞不成蝕把米,在端妃的默許和林瀟瀟的強勢下,灰頭土臉地偃旗息鼓。延禧宮暫時恢複了平靜,但每個人都知道,這平靜之下是更洶湧的暗流。安陵容經過此番生死劫難,對林瀟瀟和甄嬛的依賴更深,眼神中除了感激,更添了一份劫後餘生的堅韌。
林瀟瀟無暇沉浸在這次小勝的喜悅中,她心中記掛著那本關乎全域性的真賬本。在妥善安撫了安陵容,並確保延禧宮暫時無虞後,她立刻通過秘密渠道向太後傳遞了訊息:賬本已安全送達指定地點。
次日清晨,林瀟瀟如常前往壽康宮請安。太後的臉色看不出喜怒,比平日更顯威嚴,隻簡單問了幾句安陵容的情況,便讓她回去了。但竹息姑姑在送她出門時,低聲說了一句:“貴人放心,娘娘心中有數了。”
這句看似平常的話,讓林瀟瀟的心徹底安定下來。她知道,太後已經審閱了賬本,雷霆之怒正在醞釀,隻待合適的時機爆發。
果然,當天下午,一道懿旨從壽康宮發出,召內務府總管大臣、以及幾位協理內務府的王公即刻入宮覲見。與此同時,皇帝也被請到了壽康宮。
養心殿與壽康宮之間的這番動靜,雖未明發上諭,但足以讓嗅覺敏銳的朝臣和後宮眾人感到山雨欲來。各種猜測和流言悄然蔓延。
碎玉軒內,林瀟瀟屏息等待著最終的結果。她知道,這場風暴的規模和走向,已非她所能控製,完全取決於太後和皇帝的決斷。
傍晚時分,訊息陸續傳來。壽康宮內的會談持續了整整一個下午。最終,皇帝勃然大怒,下旨徹查內務府賬目!內務府總管大臣當即被停職軟禁,所有相關賬房、庫房人員一律不得離宮,接受審查。那位私藏真賬本的張掌案,直接在宮外的家中被刑部鎖拿,投入大牢。而一直“稱病”的王公公,也在其住處被控製起來。
一時間,內務府風聲鶴唳,人人自危。這場席捲內廷的廉政風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拉開了序幕。
皇後在景仁宮聽到訊息後,沉默了許久。她第一時間下令六宮妃嬪近日安守本位,非召不得隨意走動,儼然一副維穩的姿態。但林瀟瀟通過甄嬛得知,皇後私下裡似乎並不輕鬆,甚至有些措手不及。顯然,太後和皇帝這次繞過她直接動手,讓她感到了不小的壓力和對局勢失控的擔憂。
而翊坤宮那邊,雖然華妃仍在禁足,但據眼線回報,宮內瓷器碎裂之聲不絕於耳,可見其怒火之盛。內務府是她在後宮裡撈取錢財、安插人手的重要據點,如今被連根拔起,無疑斷了她一臂。更重要的是,張掌案與華妃母家的關聯,就像一根導火索,雖然暫時未被點燃,但已足夠讓她心驚膽戰。
“姐姐,這次我們算是捅了馬蜂窩了。”甄嬛來到碎玉軒,語氣中帶著一絲憂慮,“華妃定然恨我們入骨。皇後娘娘那邊,恐怕也會重新審視我們。”
林瀟瀟點了點頭,神色凝重:“我知道。但這一步,我們不得不走。內務府貪腐成風,已成毒瘤,不除不足以正宮闈。至於華妃和皇後的反應,早在預料之中。現在就看皇上和太後的決心有多大了。”
她擔心的,是前朝的乾擾。年羹堯剛剛立下大功,聖眷正濃。皇帝是否會為了後宮之事,在此時嚴懲與年家有牽連的內務府官員?還是會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以穩定朝局為重?
接下來的幾天,審查在緊張地進行。有真賬本作為鐵證,內務府的假賬不堪一擊,一樁樁、一件件貪墨、剋扣、以次充好的罪行被揭露出來,牽連甚廣。不斷有低階官吏和太監被帶走審訊。
後宮表麵平靜,實則暗潮湧動。以往與內務府關係密切的妃嬪和宮人都提心吊膽,生怕被牽連。而一些長期受壓迫的底層宮人,則暗中拍手稱快,對林瀟瀟的敬畏之心更重。
這日,皇帝突然駕臨碎玉軒。他臉色有些疲憊,但眼神卻格外銳利。揮退左右後,他盯著林瀟瀟,直接問道:“內務府的事,你早就察覺了?”
林瀟瀟心中一跳,知道這是關鍵時刻。她跪下行禮,恭敬而坦誠地答道:“回皇上,臣妾協理宮務後,覈查賬目時發現諸多疑點,後又遇節賞被剋扣之事,故而暗中查訪,僥幸獲得線索。臣妾人微言輕,不敢擅專,唯有稟明太後娘娘聖斷。臣妾所為,若有逾越之處,請皇上責罰。”
她沒有居功,也沒有推諉,將發現問題和上報太後的過程說得清晰明白,態度不卑不亢。
皇帝沉默了片刻,伸手扶起她:“起來吧。你做得對。若非你心細如發,敢於任事,這群蛀蟲不知還要逍遙到幾時。”他的語氣中帶著讚賞,但也有一絲複雜的情緒,“隻是,此事牽連之大,或許超出你的想象。”
林瀟瀟垂首道:“臣妾隻知維護宮規,肅清弊端,至於其他,非臣妾所能慮,亦非臣妾所敢聞。”
這句話,巧妙地表明瞭她隻關心後宮事務,不乾涉前朝的態度,正中皇帝下懷。皇帝的臉色緩和了不少,歎道:“你能如此想,甚好。後宮之事,終究是朕的家事。朕不希望被前朝風雲過多乾擾。”
這話像是在對林瀟瀟說,也像是在對自己說。林瀟瀟明白,皇帝正在權衡。內務府的案子鐵證如山,必須嚴辦以儆效尤。但如何把握分寸,既不引起前朝劇烈動蕩,又能達到震懾效果,考驗著他的政治智慧。
“朕已下旨,內務府一乾主犯,按律嚴懲,絕不姑息。其餘從犯,視情節輕重發落。”皇帝最終做出了決斷,“至於後宮份例被剋扣之事,著內務府儘快厘清,足額補發各宮。日後一應采買供應,需立新規,杜絕此類事件再發生。”
這個處理結果,在林瀟瀟的預料之中。既展現了皇帝整頓的決心,又控製了打擊麵,避免波及太廣。最重要的是,沒有直接提及與華妃或年家的關聯,暫時將風波侷限在內廷範圍。
“皇上聖明。”林瀟瀟恭敬道。
皇帝看著她低眉順眼的樣子,忽然問道:“這次的事情,你立了大功。想要什麼賞賜?”
林瀟瀟心中一動,但立刻壓下了各種念頭。此時求賞,無異於授人以柄,顯得急功近利。她抬起頭,目光清澈地看著皇帝:“臣妾不敢求賞。為皇上和太後分憂,是臣妾的本分。若能因此換來後宮清寧,便是對臣妾最大的賞賜了。”
皇帝凝視著她,眼中閃過一絲動容。他見過太多爭功諉過、邀寵獻媚之人,像林瀟瀟這般淡然處之、一心為公的,實屬罕見。他伸手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語氣溫和了許多:“好,朕記下了。你很好。”
沒有實質性的賞賜,但這句“你很好”和那份無聲的記下,比任何珠寶都更珍貴。這意味著她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又加重了一層。
皇帝離開後,林瀟瀟長舒了一口氣。內務府風波,總算暫告一個段落。她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成功扳倒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贏得了太後和皇帝的進一步信任,也在後宮樹立了威信。
然而,她也深知,這場勝利是用巨大的風險換來的。華妃的仇恨已經結下,皇後的忌憚更深。前路,依然布滿荊棘。
更大的風暴,或許正在年羹堯的軍營裡,悄然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