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宮隻想到點下班 第56章 年羹堯暴斃的餘震
年羹堯暴斃的訊息,如同又一記悶雷,在尚未完全從年庶人事件中平複過來的朝野上下再次炸響。儘管官方定論為“畏罪自儘”,但這倉促的“句號”畫得太過突兀,反而激起了更多的猜測與暗流。是皇帝授意滅口?是政敵暗中下手?還是年羹堯自己知道太多,被真正的幕後黑手清理門戶?各種猜測在私下裡瘋狂蔓延,卻無人敢擺上台麵。
前朝的氣氛變得格外微妙。一些曾與年羹堯過從甚密的官員更是人人自危,生怕這把火會燒到自己身上。皇帝對此事的處理也顯得諱莫如深,並未深究押解官員的責任,隻是下令將年羹堯按罪臣之禮草草安葬,彷彿急於將這一頁徹底翻過去。這種態度,更讓明眼人覺得其中必有隱情。
後宮的震蕩雖不如前朝劇烈,卻也暗藏洶湧。年庶人在冷宮中聽聞兄長死訊,據說當場癲狂大笑,笑聲淒厲如同夜梟,反複嘶喊著“報應!都是報應!”,隨後便徹底沉寂下去,形同槁木。這更給年氏一族的覆滅蒙上了一層詭異而不祥的色彩。
碎玉軒內,林瀟瀟聽到這個訊息時,正在臨摹一幅寒梅圖。筆尖的墨滴在宣紙上,暈開了一小團汙漬。她放下筆,久久沉默。
“小姐,您說年大將軍……真的是自儘嗎?”采荷在一旁,小聲地問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惑。
林瀟瀟看著那團墨漬,彷彿看到了局勢中那無法看清的迷霧。“重要嗎?”她輕聲道,“無論真相如何,皇上需要他是‘自儘’,那他就必須是‘自儘’。”
她比旁人想得更深。年羹堯的死,最大的受益者是誰?表麵上看,是皇帝,去了一個心腹大患。但往深處想,那些可能與年羹堯有更深勾結、害怕被他供出來的人,同樣受益。這潭水,太深了。
皇帝在年羹堯死後,來碎玉軒的次數似乎更多了些,有時甚至會在批閱奏摺的間隙,信步走來坐坐,不發一言,隻是看著林瀟瀟插花、煮茶,或者就靠在窗邊的榻上小憩片刻。他眉宇間的疲憊和某種難以言喻的沉重,似乎比以往更甚。林瀟瀟能感覺到,年羹堯的死,並未讓他感到輕鬆,反而像是卸下了一個明麵上的包袱,卻背上了更沉重的心理負擔。
他不再像之前那樣偶爾會提及前朝煩惱,變得更加沉默。但那種沉默,並非疏離,而更像是一種……無需言說的依賴和放鬆。他似乎在碎玉軒這片方寸之地,尋找著一種可以暫時逃離外界紛擾的寧靜。
林瀟瀟小心翼翼地維持著這種氛圍,不過分親近,也不刻意疏遠,隻是恰到好處地提供著一種無聲的陪伴。她深知,此刻的皇帝,心思最為敏感難測。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年羹堯暴斃的餘震,終於還是波及到了她。
這日,皇後在景仁宮召見協理宮務的三人——林瀟瀟、齊妃(依舊是名義上的),以及一位新被皇後提拔起來、資曆較淺但家世不錯的敬嬪。皇後笑容一如既往的溫婉,但說出來的話,卻讓林瀟瀟心中一凜。
“如今後宮事務繁雜,端妃妹妹又不幸薨逝,許多舊事需要整理,新人也需要曆練。”皇後和藹地看著林瀟瀟,“林貴人協理宮務已久,經驗豐富,本宮是放心的。隻是如今你聖眷正濃,也要多花些心思伺候皇上,太過辛勞,本宮於心不忍。”
她話鋒一轉,看向敬嬪:“敬嬪剛晉位份,正是需要曆練的時候。本宮想著,日後這宮份覈算、器物管理這些瑣碎事務,便交由敬嬪來負責,林貴人就多替本宮分憂,管著各宮人事排程、規矩教導這等更需穩重之人擔待的事務,如何?”
明升暗降!林瀟瀟瞬間明瞭。宮份覈算和器物管理,看似繁瑣,卻是接觸實際資源、體現管理能力、甚至能結交各宮人脈的實權部門。而人事排程和規矩教導,聽起來名頭好聽,實則容易得罪人,且一旦出事,就是管教不嚴、禦下無方的重大責任。皇後這是要將她架在火上烤!
敬嬪顯然早已被皇後通過氣,立刻起身,恭順道:“臣妾遵旨,定當儘心竭力,不負皇後娘娘和林姐姐期望。”
齊妃事不關己,樂得清閒。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林瀟瀟身上。
林瀟瀟心中冷笑,麵上卻波瀾不驚,甚至帶著一絲恰到好處的感激:“皇後娘娘體恤,臣妾感激不儘。敬嬪妹妹聰慧伶俐,定能勝任。臣妾定當協助敬嬪妹妹,並儘心做好人事排程與規矩教導,維護宮闈秩序。”
她坦然接受了安排,沒有流露出一絲不滿,反而將“協助”二字點明,暗示自己並非完全放手,同時強調了新職務“維護宮闈秩序”的重要性,讓人挑不出錯處。
皇後眼中閃過一絲訝異,隨即笑道:“如此甚好。”
從景仁宮出來,敬嬪誌得意滿地看了林瀟瀟一眼,先行離去。齊妃也打著哈欠走了。
甄嬛和安陵容在外等候,見林瀟瀟出來,連忙上前。
“姐姐,皇後她……”甄嬛擔憂地問。
林瀟瀟擺了擺手,示意回去再說。
回到碎玉軒,林瀟瀟將皇後的安排說了。安陵容氣得眼圈發紅:“皇後娘娘這也太過分了!分明是卸磨殺驢!”
甄嬛則沉吟道:“姐姐,人事排程和規矩教導,看似是虛權,但若運用得好,未必不能成為我們的助力。隻是……風險也極大,極易被人抓住把柄。”
林瀟瀟點了點頭:“妹妹看得透徹。皇後將此職交給我,無非是想看我出錯,或者藉此機會將她想安排的人手安插進來。我們既要小心應對,也不能完全被動。”
她目光變得銳利:“既然讓我管人事和規矩,那好,我就先從整頓宮人風氣,嚴明宮規入手。正好,借著年氏倒台,後宮也需要一番新氣象。”
她決定主動出擊,將這把看似燙手的山芋,變成整頓內部、樹立威信的工具。然而,她深知,這第一步必須走得極其穩妥,不能給皇後任何借題發揮的機會。
就在林瀟瀟著手製定新的宮人考覈與宮規重申計劃時,太後身邊竹息姑姑突然到訪,帶來了一句看似尋常,卻意味深長的問話:
“太後娘娘讓奴婢問問貴人,如今協理著人事規矩,可知這後宮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林瀟瀟心中微動,太後在此刻問出這個問題,絕非無心。
她沉思片刻,恭敬答道:“回姑姑,臣妾以為,後宮之中,最重要的,乃是一個‘穩’字。上下有序,尊卑分明,規矩森嚴,則人心定,宮闈寧。”
竹息姑姑點了點頭,又道:“太後娘娘還讓奴婢提醒貴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執掌規矩,需懂得權衡與分寸。”
這話,既是提醒,也是警告。提醒她整頓之餘要留有餘地,警告她不要做得太過,觸動太多人的利益。
送走竹息姑姑,林瀟瀟心情更加凝重。太後的態度,似乎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是因為年羹堯的死讓局勢更加複雜?還是因為皇後在她耳邊說了什麼?
前路,似乎布滿了更多的荊棘與迷霧。她這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該如何點燃,才能既見成效,又不引火燒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