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逼我重生是吧!之逆襲 > 第83章 綠色壁壘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逼我重生是吧!之逆襲 第83章 綠色壁壘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磐石-零碳」專案剛剛啟動,一場來自國際的「環保風暴」便不期而至。由歐美主導的「全球綠色建築聯盟」(ggba)突然宣佈推行一項全新的「建築全生命週期碳足跡」認證標準。該標準體係複雜,檢測嚴苛,並且要求供應鏈上所有企業都必須使用ggba認可的碳覈算方法與減排技術。

更為關鍵的是,ggba的認證與ibsu的標準形成了隱性捆綁,其核心資料庫和計算模型,完全偏向於早已佈局多年的西方化工巨頭。對於「新生科技」這樣以紮實技術見長,但在碳覈算、碳管理等領域起步較晚的企業來說,這無異於一道新的、更難以逾越的綠色壁壘。

「我們的『磐石一號』效能卓越,耐久性強,從長遠看絕對更環保。但按照ggba那套隻注重短期生產環節碳排放的演演算法,我們因為生產工藝能耗略高,反而處於劣勢!」研發總監拿著初步評估報告,憤懣不平。

林楓看著報告上不利的資料,眉頭緊鎖。他明白,這又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規則遊戲,目的就是將後來者排除在高階市場之外。

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家與「新生科技」合作多年的國內大型設計院,在參與一個國際地標專案競標時,因甲方強製要求ggba認證,被迫放棄了使用「磐石」係列產品的方案。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歐洲材料商提供的、獲得了ggba頂級認證的產品。

然而,專案開工僅三個月,施工現場就出現了嚴重的混凝土凝結和強度問題,導致工期延誤,損失巨大。經第三方緊急檢測,發現問題出在那家歐洲材料商提供的所謂「低碳」外加劑上,其為了滿足ggba認證對生產環節碳排放的苛刻要求,偷工減料,使用了未經長期驗證的不穩定配方。

諷刺的是,這家歐洲公司的ggba認證依然有效。ggba官方輕描淡寫地表示,他們的認證「不涵蓋產品長期現場效能」。

事件在國內建築界引發軒然大波。人們開始質疑ggba標準的科學性和公正性。但質疑歸質疑,沒有自己的標準體係,就隻能被動接受。

這次事件讓林楓看到了破局的機會。ggba的標準並非無懈可擊,其脫離實際應用、忽視長期效能的缺陷,正是攻擊的突破口。

他再次行動起來,但這次的目標不再是單打獨鬥,也不再侷限於建材行業。他主動拜訪了國內頂尖的環保研究院、碳排放研究機構,以及幾家在綠色建築領域有深入實踐的大型房地產企業。

「我們不能隻停留在抱怨彆人的標準不合理。」林楓在由他發起的小範圍會議上,對在座的專家和老總們說,「我們必須聯合起來,建立一套更科學、更符閤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實際情況的綠色建築評價體係!這套體係,必須兼顧短期碳排放和長期耐久性,真正衡量建築的全生命週期價值!」

他的提議,得到了這些深受ggba標準之苦的機構和企業的積極響應。一個跨行業、產學研結合的「中國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籌備組悄然成立。

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林楓團隊的核心成員正在某酒店會議室進行封閉討論。當晚,網路上突然爆出猛料:匿名郵件群發給各大媒體,指控「新生科技」的「磐石-零碳」專案核心資料造假,其宣稱的減排效果是「實驗室特供」,實際根本無法實現。郵件還附帶了經過篡改的實驗資料截圖和所謂的「內部員工」證詞。

幾乎同時,境外某環保組織發布報告,指責「新生科技」在海外某國的工廠「存在嚴重環境汙染隱患」,並配以模糊的夜間排汙照片。

輿論瞬間被點燃。「偽環保」、「騙子公司」的帽子扣了上來。ggba也趁機發表宣告,暗示其標準「更能甄彆真正的綠色企業」。

林楓立刻意識到,這是對手的組合拳,目的就是在他推動新標準的關鍵時刻,徹底摧毀「新生科技」在環保領域的公信力。

麵對洶洶輿論,林楓沒有選擇常規的辟謠和訴訟,那將陷入漫長的扯皮。他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主動邀請國家最權威的環保檢測機構、碳排放覈查機構,以及所有感興趣的國內外媒體,對「新生科技」的研發中心、生產基地,特彆是「磐石-零碳」專案的全部原始資料、實驗記錄和生產線,進行為期一週的「透明化審計」。

「他們要資料,我們就給他們看最真實、最全麵的資料!」林楓對團隊說,「同時,法務部和公關部,集中力量,深挖那家境外環保組織的背景和資金來源,還有那些偽造圖片的來源!」

公開審計的過程全程直播。嚴謹的實驗記錄、自動化的清潔生產線、以及第三方覈查人員對資料真實性的肯定,一步步扭轉了公眾的觀感。與此同時,調查發現,那家境外環保組織的主要金主,正是ggba的核心成員企業之一,而那些所謂的「排汙照片」,經過技術鑒定,證實是合成的。

真相大白,輿論再次反轉。「新生科技」不僅洗清了汙名,其敢於全麵公開的底氣和對技術的自信,反而贏得了更高的聲譽。

經此一役,林楓倡導的「中國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籌備工作贏得了更廣泛的支援和關注。他趁熱打鐵,將「磐石-零碳」專案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一種能夠在捕獲二氧化碳的同時提升混凝土效能的新型技術,融入到新標準的框架中。

一年後,凝聚了國內產學研多方智慧的《中國綠色建築評價標準》(cgbs)正式發布。這套標準創造性地引入了「百年生命週期碳核酸」、「材料耐久性影響因子」等更具長遠眼光的指標,迅速獲得了眾多發展中國家以及國內大型企業的認可和應用。

cgbs雖然沒有立刻取代ggba,但它成功地在全球綠色建築標準領域,樹立了一麵鮮明的東方旗幟,打破了西方單一的評判體係。

站在新的高度,張浩看著來自海外諮詢cgbs標準的郵件,感慨道:「楓哥,我們好像又一次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林楓的目光卻投向遠方,那裡有新的技術浪潮在湧動——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建築材料的深度融合。「浩子,標準之爭,永遠不會結束。cgbs隻是我們拿到了入場券。接下來,是智慧建造、數字孿生的時代,那裡的規則還在形成中。」

他轉過身,眼神一如既往地銳利而專注:「通知下去,下一個戰略專案,『靈犀』——關於智慧材料與建築生命感知係統的預研,可以啟動了。」

商場如戰場,逆襲無終點。每一次勝利,都隻是開啟了通往下一個更廣闊戰場的大門。而林楓,已然準備好,在這場永恒的競逐中,繼續他的征途。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