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我重生是吧!之逆襲 第89章 外部黑手
成為國家級重大科技專項的牽頭單位,意味著「新生科技」將調動國內頂尖的研究力量,共享部分核心資料,並接受最嚴格的審計和監督。專專案標是研發出效能超越國際頂尖水平、全生命週期碳排放極低、且成本可控的新一代生態建築材料體係。
訊息公佈,業內震動。讚譽與壓力並存。一些未能入選的競爭對手,酸溜溜地表示「新生科技」不過是運氣好,暗地裡則摩拳擦掌,準備看笑話。
專項啟動會上,來自各部委的領導、頂尖院校的院士、行業權威濟濟一堂。會議氣氛莊重而略帶緊張。一位資深院士在發言中不客氣地指出:「這個專項意義重大,但難度極高。牽頭單位不僅要技術過硬,更要具備整合資源、協調各方、承受失敗的戰略耐性。『新生科技』作為民營企業,能否擔此重任,我持觀望態度。」
林楓感受到了沉甸甸的目光,他站起身,語氣平靜卻堅定:「感謝院士的提醒。『新生科技』深知責任重大。我們不敢保證一定成功,但我們可以保證,將投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秉持開放合作的精神,接受各方的監督。成功,屬於國家;失敗,責任由我林楓一力承擔。」
專項研究迅速展開,但內部的挑戰首先浮現。來自不同單位的專家們,在研究路線上產生了嚴重分歧。一派主張延續「長青」專案的成功經驗,以「微生物代謝合成」為主要技術路徑,力求穩健;另一派則力主采用更前沿、但也更不確定的「人工合成細胞器」路徑,認為這纔是顛覆性的未來方向。
雙方專家爭執不下,會議常常不歡而散,專案進度受到影響。作為總負責人,林楓必須做出決斷。
「兩條路都試,風險和時間成本太高;隻選一條,選錯了滿盤皆輸。」張浩感到無比棘手。
林楓沒有急於拍板,他組織了一場封閉式的技術辯論會,要求雙方拋開成見,隻基於現有實驗資料、技術可行性和時間節點要求,進行深度攻防。他親自旁聽了整整兩天。
辯論會上,雙方唇槍舌劍。「人工合成細胞器」派描繪了誘人的前景,但拿出的實質性突破資料有限;「微生物代謝」派則穩紮穩打,展示了清晰的技術路線圖和階段性成果,但天花板也相對明顯。
林楓在會議最後做出了一個讓部分人意外的決定:現階段,集中百分之七十的資源,主攻「微生物代謝」路徑的深度優化和整合,確保專項有基本盤成果;同時,拿出百分之三十的資源,成立一個獨立的小組,由他直接負責,秘密進行「人工合成細胞器」路徑的探索性研究。
「我知道這很冒險,像是在賭博。」林楓看著與會的專家,「但我們既要對國家的投入負責,確保有可見的產出,也不能因為畏懼風險而放棄對未來的探索。責任,我來扛。」
就在專項研究按新規劃艱難推進時,境外勢力終於出手。一傢俱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突然撤稿了專項組內一位青年骨乾科學家幾年前發表的一篇論文,理由是「資料圖片存在可疑重複」。雖然該論文與專項核心研究關聯不大,但此舉意在打擊專項組的學術聲譽。
緊接著,境外媒體開始炒作「中國國家級科研專案存在學術不端」、「牽頭單位科學家信譽存疑」等話題,試圖從輿論上抹黑整個專項。
專項組內人心浮動,那位被撤稿的青年科學家承受巨大壓力,甚至萌生退意。
林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