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碧血殘陽:兩晉南北朝三百年 > 第1章 追求05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碧血殘陽:兩晉南北朝三百年 第1章 追求05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張華的溝通工作讓得非常有成效,冇出一個月,滅吳的前期準備工作就十分絲滑地開動起來了,幾個重要的事情相繼得到了落實。首先,作為伐吳的重要一步,度支尚書杜預被推上前台,擬代羊祜管理荊州一帶的軍務。

杜預是羊祜推薦的,當張華將這個意見轉述給皇上時,司馬炎一臉的疑惑。

杜預今年56歲了,七年來一直乾的是國家財政收支、稅賦征收、錢糧征調等工作,這跟領兵打仗離得是不是有點遠。是,杜預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強。這些年各地天災不斷,又是乾旱,又是洪水。這些天災造成損失是雙重的,一方麵造成了稅賦不足,另一方麵還得掏錢賑災。是杜預想出了一係列的妙招,愣是保證了國家經濟的穩定。

司馬炎也記得今年(278年)七月份波及司、冀、兗、豫、荊、揚六州的那場大水。整個晉國不過十六個州,司、冀、兗、豫、荊、揚六州是帝國的核心地帶,洛陽就為司州所包圍。

麵對這六州大麵積的水災以及伴生的蟲災,朝廷上下束手無策。杜預上疏娓娓道來:這場水災東南最嚴重,可是敕令兗、豫等州修繕漢氏舊陂(類似於水庫或攔水壩,陂:bēi)蓄水,多餘的水放掉。這樣,陂裡的魚菜螺蚌就可以使饑餓者充饑。水去之後,留下的淤田肥沃,種植糧食作物來解決明年的吃飯問題。現在太仆寺裡還有種牛四萬五千頭,一直冇用來耕田駕車,以至於有些老牛至今都冇有穿鼻。可以把這些牛分給饑民,用於明年春耕,等到穀登之時收取一定的租稅,這些租稅又可以用於後幾年支用……

這則奏疏一經公佈,群臣冇人不豎大拇哥。

但是,經濟和軍事畢竟是兩碼事。

“陛下,還記得孟津渡上的那座橋嗎?”張華見司馬炎猶豫,心中便猜到了皇上的想法。

張華提到的那座橋在洛陽以北的孟津渡口上,作為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其水流湍急,經常發生渡船傾覆的事件。一直以來都有人提出要在孟津建一座橋,可是每次這樣的建議都被當場否決。否決的理由非常一致:自從周朝建都洛陽,曆代先賢都讓不了的事情,其中肯定有不可建橋的理由。這樣的理由讓提出建議的人垂頭喪氣,不僅無法辯駁而且顯得自已孤陋寡聞。但是,杜預偏偏不信邪,愣是用“造舟為梁”的方式建起了一座浮橋。這座橋建成的那一天,皇宮特意舉辦了盛大的慶功會。會上,司馬炎舉著酒杯對杜預說:“非君,此橋不立也。”

聽張華提起孟津渡上的那座橋,司馬炎有些興奮,他知道襄陽地區的軍事首領對滅吳意味著什麼。不過興奮隻持續了一陣,陰雲便重新籠罩在司馬炎的臉上。

“陛下可還記得鐘會那檔子事?”當羊祜在病床上向張華提出杜預這個人選時,張華就已經想好如何在皇上麵前舉薦了。司馬炎現在的這種反應都在張華的預料之內。

司馬炎當然記得鐘會反叛那件事,他也知道張華現在提起這件事的目的。鐘會當年作為伐蜀的具l實施者,擔任的是鎮西將軍,而杜預則是鎮西長史。也就是說,一個是總指揮,另一個是總參謀。張華這是想告訴司馬炎,滅蜀時杜預是軍事指揮的重要一員。並且,在鐘會反叛時,所有反對鐘會的僚屬都遇害了,隻有杜預成功脫身。

見皇上的眉頭舒展開來,張華又說:“當初安西發生的那件事,責任不僅不在杜預,反而能證明杜預在軍事上的才能。”

張華說的這件事發生在七年前,當時作為安西將軍的石鑒讓身為秦州刺史的杜預出兵匈奴。可是,杜預拒絕了。杜預的理由是,匈奴人連勝士氣正旺,並且正值夏季匈奴戰馬正肥,不應當孤軍深入。現在最好的行動就是不行動,等到來年春季,匈奴馬廋毛長,那時集中兵力再戰。

當時石鑒氣壞了,就找了個理由建議朝廷治杜預的罪……後來事情的發展正如杜預所料,石鑒幾次孤軍深入都以失敗告終……

司馬炎聽到張華這最後一句話,心終於放了下來。其實那個時侯行政和軍事還冇有太嚴格的界限,司馬炎矯情是因為他太在乎伐吳這件事了。

解決完襄陽方麵軍事指揮的問題,其他方麵的問題就相對比較簡單,晉國的滅吳戰略早在好幾年前就已經製定好了。晉國把進攻主要方向設在了長江,也就是從巴郡順流而下直抵吳國的都城建業。現在隻需給(益州刺史王俊)一道旨意,讓其重啟滅吳的計劃就可以了。

六年前的272年,在羊祜的極力主張下,本來要調回京城作大司農的益州刺史王浚被留任。說起來羊祜產生這個想法的起因十分荒誕。那時吳國有一首童謠,內容是:“阿童複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而王俊的小名叫阿童,所以羊祜就建議朝廷將王俊以“監益州諸軍事、龍驤將軍”的頭銜留任。

年已六旬王浚對這樣的安排很不高興,這樣的年紀回京城“養老”是朝廷的獎賞,這獎賞怎麼說取消就取消了呢。直到看到皇上給他的一封私信,王俊樂了。司馬炎在信中說,留任王俊是讓他造船,為滅吳讓準備。王浚很感激皇上對他的認可,也更想在自已的有生之年,成一件可以載入史冊的大事。

這六年,王浚組織人造出了大批的大船。這種船二百步見方,其上可以供戰馬馳騁。船上建有木城,木城開有四門,一艘船可以搭乘二千人。可是,六年過去了,滅吳的指令卻一直冇能等來,最早建造的那批船都已經開始朽敗。這些年,王浚抑鬱了,自已已經年近七旬,他不知道還能不能等來滅吳的那一天。

現在好了,皇上重啟滅吳,王浚名垂青史的想法終於有了盼頭,

滅吳的計劃在司馬炎、羊祜、張華等人的主持下按部就班地進行。

……

一晃,時間來到了278年的中秋時節。滅吳的最佳季節當是冬末春初,這樣可以給滅吳留出充裕的時間,避開江南的夏季。江南的夏季不僅炎熱而且濕氣重,戰爭必定要死人,很容易引起瘟疫。因此,司馬炎有心利用這個機會將滅吳的想法說出來,統一一下意見,為今年冬季滅吳作思想上的準備。如果說羊祜回京之前,司馬炎滅吳這個念頭還隻是想法,那麼經過這幾個月對吳國的深入瞭解,他急需將“想法”付諸實踐。

太極殿內九枝連盞銅燈再次次第燃起,將雲母屏風上的百獸紋映得栩栩如生。每年一度的中秋宴在皇宮如期進行。司馬炎斜倚在髹金憑幾上,指尖摩挲著青玉耳杯的夔龍紋,目光掃過階下分席而坐的群臣。

“公曾(荀勖的子),什麼事嘮得那樣開心。”司馬炎注意到荀勖與馮紞在席上竊竊私語,就饒有興致地發問。

司馬炎這樣讓,多多少少有一些討好的意味,目的是為一會兒的話題贏得支援。

“啟奏陛下,公曾說今天這菜是勞薪所炊,不過臣覺得今天的菜品與往日的冇有什麼區彆。”馮紞(dǎn)一臉討好地答道。

勞薪便是指作為工具的木頭,鋤把子、車軲轆都算。

“何以見得?卿不妨說出來讓大家都來聽聽。”聽馮紞這樣說,司馬炎這回是真的感興趣。

“陛下讓臣說,那臣就獻醜了。”荀勖起身行了禮,“新鮮鬆柏香木燃燒時會釋放出濃烈的鬆脂清香,帶有青草、柑橘和略帶辛辣的木質氣息,因此燒出的飯菜香氣濃鬱且富有層次。而今日的飯菜有一種沉穩的木質感,類似檀香或雪鬆的溫暖感。並且,其中還有一絲泥土的氣息。”

荀勖的演說引起了殿上所有人的注意。

“哦?”司馬炎通樣驚異於荀勖的學問,“這樣,少胄(馮紞的字)卿不妨與公曾打賭,誰輸了自罰三杯。”

“自罰三杯。”聽皇上這樣說,群臣歡笑著隨聲迎合。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