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那些美人是我的 第453章 冀州兩線之戰
袁紹在貝丘城大敗後,回到鄴城後,氣急敗壞的他病倒床榻。
屋漏偏逢連夜雨,初平四年(193年)三月,公孫瓚突然率三萬步騎從幽州漁陽郡南下,在南皮城北的浮陽津,攻破袁軍渡口防禦。
之後,派輕騎快速攻破南皮周邊的饒安、高城兩縣。
這兩縣是渤海郡的海鹽產地與糧囤所在地,拿下後既斷了南皮的補給,也讓其他縣城見勢歸附,南皮成了孤城。
南皮城內雖有三千守軍,但見周邊縣城已降、糧草被斷,軍心大亂。
公孫瓚並未強攻,而是將“白馬義從”列陣於南皮城外的漳水北岸,白色騎兵陣列綿延數裡,旗幟招展,每日在校場操練,故意向城內展示戰力。
同時每日派人喊話,承諾隻要守軍獻城,絕不加害將吏、不擾百姓,且保留守軍編製。
三日後,南皮守將董梁見援軍無望、士兵逃亡過半,最終開城投降。
公孫瓚入城後,僅處死了袁紹派來的兩名監軍,其餘官吏全部留用,還下令開倉放糧安撫百姓,迅速穩定了渤海郡局勢。
在公孫瓚拿下南皮後,駐守渤海郡西南部的重合、東安平兩縣的袁紹部將周昂,調集兵力,試圖切斷公孫瓚從渤海郡進軍的路線。
公孫瓚立刻派部將單經率五千騎兵突襲重合,利用騎兵速度優勢,在周昂尚未完成佈防時就攻破城池。
隨後,公孫瓚轉攻東安平,以“圍三缺一”之計,留出城東缺口,引誘守軍突圍,再派“白馬義從”在城外設伏,一舉殲滅周昂主力。
至此,渤海郡全境被公孫瓚控製,從幽州到渤海郡的路線徹底打通。
在公孫瓚出兵渤海郡不久,張燕從黑山出兵攻打邯鄲。
邯鄲是冀州南部核心城邑,且扼守漳水北岸要道。是袁紹在南部的“糧草囤積地”與“兵站樞紐”。
拿下邯鄲既能讓黑山軍獲得充足補給,又能順漳水北上直逼袁紹治所鄴城,同時阻斷袁紹向南收縮兵力的通道,是張燕東進的必爭之地。
駐守邯鄲的是袁紹麾下大將呂曠、呂翔,率兩萬步騎。
守軍提前將城牆破損處修補完整,在城牆頂部加築“女牆”,供士兵隱蔽射擊;同時在城牆外側挖掘寬兩丈、深一丈的護城河,河裡埋設尖木,並用鐵柵欄封鎖護城河上的吊橋,阻斷黑山軍直接攻城的路徑。
兩人在邯鄲城西漳水渡口、城北官道旁,各修建一座烽火台和小型堡壘,各派三百精兵駐守。
張燕軍從西部山地東進,堡壘先以弓弩襲擾,同時點燃烽火向邯鄲主城報信,為主城爭取備戰時間。
張燕猛攻一月多,邯鄲防線紋絲不動,傷亡近萬,始終無法突破東出平原的這道門戶。
麵對兩路夾擊,袁紹強撐著虛弱的身子,召集文武議事。
之後,他派大將麴義率精銳“先登死士”駐守安平,利用滹沱河天險構築防線,阻擋公孫瓚“白馬義從”的衝鋒。
同時令部將崔巨業領兵駐守涿縣外圍,襲擾公孫瓚的糧道,延緩其南下速度。
同時,派長子袁譚駐守魏郡,卡住太行出口,防止張燕從西側偷襲。
另調部分兵力駐守清河,確保冀州東部糧道安全,避免陷入兩麵作戰。
五月,公孫瓚折戟界橋,麴義領“先登死士”誘敵圍殺“白馬義從”。
此戰,“白馬義從”損失近半,公孫瓚被迫退回幽州,再也不敢輕易發動大規模衝鋒。
同月不久,呂布奉袁紹之命率兩千袁軍出征張燕,呂布深知袁軍靠不住,就延續其“衝陣”打法,每日和幾員部將,率數十名精銳騎兵反複衝殺張燕軍陣,每次都能斬殺敵兵或將領後全身而退,持續削弱黑山軍士氣與戰力。
加上袁紹堅壁清野,黑山軍後續糧草補給困難,士兵因缺糧出現逃兵,軍心渙散,張燕不得不放棄圍攻,收縮兵力退回黑山。
此役,呂布從俘虜的黑山軍中,收編一千六百軍卒,上報袁紹以“清剿漳水流域盜匪”為名,不等袁紹回話,直接率軍進駐斥丘城。
隨後,他利用當地士族對袁紹的不滿,拉攏平恩、曲周的本地勢力。
短短半月,呂布便掌控了這漳南三城。
三城歸屬冀州魏郡管轄,沿漳水一字排開,既能依托水路運送糧草,又能在袁紹反撲時相互支援,成為了他離開長安後的第一個落腳點。
因呂布並沒有公開脫離袁紹,袁紹明知這是呂布的私心,但因貝丘大敗元氣受損不小,又剛結束兩線作戰,雖是獲勝,但也有損傷,他又身體尚未康複,隻好擱置了呂布之事。